藝文走廊 ✐2004-11-01


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和英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畫家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1881-1973),他的藝術對近代的西洋藝術起了很大的影響,他也是一位令人難以理解的人物,其作品“格爾尼卡”(Guernica)更引起世人的爭論,此畫是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西班牙展覽館而作。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個小鎮,在1937年四月二十六日,德國戰機應西班牙國民軍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爾尼卡猛烈轟炸,造成嚴重傷亡。這就是畢卡索創作這幅畫的背景。
  1936年,畢卡索擔任共和政府任命的普拉多美術館名譽館長期間,為保護藝術珍品,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37年初,他創作了蝕刻畫“佛朗哥的夢和謊言”。這是一組連環漫畫式的版畫,共有十八個畫面,另加一首隱晦的,醜化佛朗哥的題詩。畫家通過出售這組畫的複製品將售款捐作共和政府的救濟金。就在創作這組作品時,發生了“四月二十六日事件”。因此,這組畫中的最後4個畫面,與日後創作的“格爾尼卡”Guernica有關密切的聯繫。組畫中的公牛在最後的畫面中,牴傷了象徵佛朗哥的馬形怪物。該組畫被複製後,法國當局作為宣傳品,用飛機將其散發到了佛朗哥佔領區。在此前不久,畢卡索曾受委託為普拉多美術館創作一幅大型壁畫,作為該年夏季在巴黎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中西班牙館的裝飾畫。在他還未構思的時候,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四月二十六日事件”。這就是德國法西斯的空軍,悍然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造成了和平居民的傷亡。當這一消息傳到巴黎後,憤怒的畢卡索懷着“對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立即以這一事件為題材,只用了六個星期的時間,於六月五日創作完成了長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畫“格爾尼卡”。該畫以後期立體主義語言表現了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鞭韃了法西斯。該畫在巴黎亮相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1938年,它還在挪威,英國,美國等進行了巡迴展出。在德國佔領法國期間,畢卡索不向德國法西斯低頭,不為利誘所動,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表示以自己的繪畫作為“抵抗和打擊敵人的戰鬥”。
  這巨幅油畫佔滿了當時西班牙展館的一面大牆,畫並沒描繪飛機轟炸的殘酷場面,也沒有正面出現法西斯的猙獰面目。畫由七組符號化的形象組成,兩個動物和和六個人物,雖然寥寥數筆,卻寓意深邃;表面互不相關,其實水乳交融,且隱藏着深奧的含義,不少人為破譯這些密碼般的圖像,絞盡了腦汁。這壁畫成了在現代藝術中被研究最多的作品,有人希望畢卡索“解釋”,他堅決地拒絕了,他認為這是藝術品,如果你希望一切都一目了然的話,那不如給你一個政治宣言。畢卡索似乎早已預料到了這將是一幅極其重要的歷史巨畫,留下了四十五幅分解的草圖,又讓他當時的情人朵拉馬爾(Dora Maar),一位剛結識不久的藝術家兼攝影師,在製作此畫的不同階段拍了八張照片,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畢卡索並不想表現當時格爾尼卡的悽慘恐怖情景,畫主要部分是一位伸張手臂的婦人,牛及重傷的馬。他也畫了多次修改的素描才開始在畫布上繪製,就在繪製時也做無數次的更改。他說:“一幅畫並不事先有定稿,而是在製作時因個人的思潮的改變,畫也不斷的更改。就算是畫成之後,畫也隨着觀者的思想而轉變。”
  畫面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是古代宗教畫的三聯式(triptych)。

  畫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傷將死的馬,身體向右,頭卻向左邊,臀部紮了一根是鬥牛用的長矛,一條腿已經跪下,象徵着無辜的垂死的受難者。它極度痛苦,仰天長嘯,如一把鋒利劍的舌頭,好像是對戰爭的聲討,眼睛化成兩個圓圓的圈,是對敵人的怒視。在畢卡索最初的畫稿中,這匹馬倒在地上,蜷縮一團奄奄一息;但是在定稿時卻挺立起來,不僅表示了人民不可屈辱,而且居在畫面的中間,像是回光返照,顯得格外悲壯,更震撼。馬身,馬腿都佈滿報紙組成的密密麻麻斑斑點點的小字,是新聞報章傳來私震驚消息,是對法西斯主義的聲討,有一隻手把報紙中間撕破,要揭示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背後的黑幕呢?還是要暴露此宗駭人聽聞的罪行?
  馬頭的上方,是一隻眼睛,發着不規則的光,參差不齊,閃爍可覺,寒氣逼人。原來這是一個太陽,畢卡索在最後完稿時加進一隻燈泡作為瞳孔。他的用心是甚麼?有人說這代表"上帝的眼睛",暗示着罪行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上帝為證。也有人說燈泡標誌現代技術,他為之作畫的巴黎博覽會的主題就是現代科學技術,而正是這現代技術被利用製造了這場大屠殺。還有人說燈泡就象徵着燃燒的炸彈。它的確切含義畢卡索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因為藝術就要給觀賞者廣闊想象的空間,創作也要給研究者自己理解的餘地...

  狂馬的右邊的女人的頭,畫法極簡練,寥寥數筆而她表情驚恐。

注視前方彷彿是從一個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側的手已經完全變形了,另一隻手從頭頂伸出,舉着一盞煤油燈,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她是發出光亮?還是在茫茫黑夜中尋找屍體?或是參加哀悼的儀式?沿着一個大的三角的斜線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是整幅畫中最完整最詳細的部分。

她赤裸上身,沒有穿鞋,一隻斷掉的左腿留在畫的右側,她屈着身體,垂着雙手張皇失措,拼命地逃跑,同時眼睛又緊緊注視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彈。這個婦人形象是取自魯本斯的名畫“戰爭恐怖”(右圖)。

 

   馬的下面,是一個身體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

畢卡索說是代表在白色人種大掃蕩中被摧殘的人性,仰面朝天,沒有頭以下的部分,一隻手強勁朝前伸;另一隻手卻在遠處握着一把斷掉的劍。手的上方,一朵小花是畫中唯一象徵着美好。在畫的初稿,戰士有完整的身體,朝右方倒着,可是最後也所有其他形象一樣朝着左方,使整個畫面更加統一,讓觀眾的視線從左向右,而集中在上方炸彈掉下的方向。

  在畫的兩側,右邊是一座燃燒的小屋,一位倒在火裏的婦人,

她仰面高高地伸展雙手,在絕望地呼叫,掙扎着求救。她的上方有一個小小的窗口和右邊的“上帝的眼睛”互應,婦人身體的下半部分用一塊燃燒的木板遮住了,不像在初稿裏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更能表達婦人身陷熊熊大火之中,給畫面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間。

  畫面的左部,對應着另一位婦人,

她跪在牛前,臉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彈的方向,手裏抱着死去的孩子,張大着口,悲痛的吼叫,和右邊的女人一樣,她的眼睛也離開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淚的形狀,正如欲哭無淚的表現。這個組合取材於古義大利畫的“哀痛的聖母”。米開朗基羅就有一幅極著名的雕塑“哀悼基督”,直立而坐的聖母和橫抱的基督屍體構成一個十字,俱有極大的震撼力。(見右圖)

  最讓人不可理解引起爭議的就是那頭牛了。

它的身體大部分已經淹沒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頭。有人說,這是西班牙的標誌,因為鬥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畢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繪畫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為甚麼不像其他形象,是那麼泰然自若,冷漠無情?所以有人說他是代表獨裁者佛朗哥Franco,是法西斯的代號,更有的人從它的臉上看到了勝利的狂妄。

  1937年西班牙內戰其間,德國戰機應西班牙國民軍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爾尼卡猛烈轟炸,造成嚴重傷亡。畢卡索激於義憤,繪畫了這有如煉獄般的慘狀,着火的房子,驚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喪子之母,控訴着戰爭的殘暴。為此,畢卡索與獨裁者佛朗哥(Franco)決裂,流亡至巴黎,老死不還鄉。

  “格爾尼卡”在歐洲和美洲各國迴展出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81年期間,暫藏在紐約的現代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也曾在慕尼黑,斯德哥爾摩及巴西的聖保羅展出,唯一沒有回到西班牙。終於,在佛朗哥死後,遵畢卡索遺言重返故國,現藏於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別館蘇菲亞王妃中心(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 Madrid)。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追尋與諾貝爾獎 ✍凌風

寰宇古今

造橋的人 ✍史述

寰宇古今

生物知趣:靈魂之窗 ✍蘇美靈

談天說地

富二代及以後 ✍亞谷

點點心靈

茶道 ✍余卓雄

談天說地

標籤與內涵:基督徒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轉變的危機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和平與荷馬奧德塞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掃羅王的獨白 ✍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