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23-07-01

語與文

凌風

 


Photo by Eren Li

  語言與文字哪個更重要?這有些像是雞與蛋的問題。
  說,“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思想是無聲的語言。”有些像是在打圈子;再加上:“文字是有形的語言”,如何?
  據說,中國的先民,看見鳥獸爪留下在地上軟泥中的印痕,才創制文字。我們今天還用:“鴻爪留痕”表明記憶。有些人類的文字,起初的書寫方式,特別是記帳,就是印在泥版上的。鴻飛各自東西,泥版上的印痕還存在,豈不是立約的源始嗎?摩西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是神用指頭寫在石版上的誡命,是神與人美好的約。可是,人轉背就忘記了。神不忘記。
  有形的話還不夠,進一步該是能行動的話。

  有一位古埃及王,對他發明書寫的臣下說,“會使學者養成忘記的習慣,因為不用記住,只有追憶;有書寫幫助,他們就用不着記憶。你所給你門徒的,不是真理,僅是略似真理。…”
  貝肯(Francis Bacon, 1561-1626)說:“如果人很少寫,他需要極強的記憶力。”
  中國古老的文學詩經,是收集的地方土風歌謠,經過編訂,分類,保留;因為有韻,便於記憶。所以先是有聲音的語言,以後才有文字記錄。
  中國文化,是從小訓練學童的記憶。在瞭解課文的意義之前,就“書聲琅琅”的誦讀,成為有助其成為記憶的藝術,然後才背誦出來;並且終其身難忘。就這樣歷代傳習,造就了許多的學者和文人,並成為治國的名臣。
  近代最有成就的學者辜鴻銘,早年就這樣中法西用的教育。他的英國養父布朗先生,把他早年帶去歐洲。先教他背誦歌德的名著浮士德,然後才給他講解意義。用同樣的方法,又教他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如此,辜鴻銘成為中國傑出的文人。
  其實,西方古時也是以誦為讀的學習方式。
  希臘的荷馬(Homer, c.9thCen.B.C.),據說是個盲人,完全憑記憶歌唱“史詩”伊洛特(Iliad)和奧德塞(Odyssey)。二十世紀的文學史家考證,古希臘歷史中,曾有一段沒有文字,到主前六世紀才重新有字母系統;以後記錄下來,成為文學的瑰寶。如實在是如此,則更有上四百年,不同的歌詩者,憑記憶傳誦兩部作品,憑記憶傳鈔,存異就不足論了,倒是其如何統一求同,那時候人記憶的高明,幾乎是不可想象。
  柏拉圖(Plato, c.428-c.347B.C.)的對話錄,據稱是紀錄蘇格拉底(Socrates, c.470-399)的傳習實錄,是對於後世文學上的貢獻。但柏拉圖又說:“口傳的是活的知識,在一同理論的時候,有忽然來的光,可以互相傳遞成為火焰,共同保持。”
  拉丁教父奧古斯丁(St.Augustine, 354-430),在米蘭的時候,見主教安波羅修(Ambrosius, 339-397)讀書,只動嘴脣,聽不見聲音,以為是一種新方式。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 1533-1603),仰慕希臘政治家迪謨尼斯(Demosthenes, 384-322B.C.),因他是最有名的演說者,特地學習希臘文,為了能夠從原文讀他的演說紀錄。這自然是文字比聲音持久的確證。女王激勵士氣的演說,和挫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史績,是文字勝利的紀錄。當然,誰也沒辦法聽到迪謨尼斯的聲音,更無法進到當時的實境。
  英國散文作家兼評論家蘭穆(Charles Lamb, 1775-1834)曾作奇論—“莎士比亞的劇本,是為給人看的,不是給人讀的。”有時人以為他荒唐;因為那是太熟知的常識,而且那是在英國!不過,他的論點:衡情度理,漢漠雷特王子—“To be, or not to be”關鍵的獨白(III, i, 56-60)一個彷徨焦慮的青年,難決斷鬼魂的真假,徘徊在良知和責任之間,看書心不在焉:“應該怎麼辦?”怎可能有閑情逸致,表演得字正腔圓?這只適於坐在安樂椅裏想,讀!
  在古時,地球表面上的人眾,絕大多數是文盲。一項很不平常的現象,是新約時代的猶太人,幾乎都識字。所以“神的聖言交託他們”(羅馬書3:2),信而有徵。他們不僅識得希伯來文和亞蘭文,還有希臘文,惟有瑞士人可比,該說是會堂教育的成效。
  今天人太多靠文字的記,少使用頭腦記憶機能。作頭目的人,不必認多少字,拿稿照讀是平常事。奧古斯丁說過,如果登壇說教的人信口胡言,還不如讀別人的講稿造就人,自己寫更好。不過,過去的傳道人,背引經文,免於翻閱,順暢得多。近代華人有苗子久牧師,能背誦全部聖經,教神學課或講道,一字不誤。我還認得他的老朋友;他的學生中,最後印證的是謝友王牧師,誠為美談。
  語言和文字,不是難解的糾結,而且該並存,互補。

插圖:

  1. “Person pointing on braille” by Eren Li (pexels.com, accessed 07/2023)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點點心靈

集中營記(二)入集中營 ✍曲拯民 譯

談天說地

葡萄或登階 ✍于中旻

書香陣陣

讀“基督教簡明釋義”後感 ✍黃奮志

談天說地

非拉鐵非教會:敞開的門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近代宣教先鋒威廉克理 ✍稽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