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6-01-01


四十有惑

侯澔

 

  這方“四十有惑”,大約是四至五年前所刻的作品。引起同好間較為兩極的看法,有人認為布白大膽,風格突出,有人則認為章法凌亂。不同的看法讓我感到很喜悅,因為這使得創作開展了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和激盪,這不就是進步的元素之一?

  當時剛過四十大關,對於生命卻尚有許多不解,因此斗膽把孔老夫子的話改了一下,來表達自己的心境,算是說了實話。

  浸淫篆刻近二十年,逐漸熟悉章法運用和各種技法之後,在布稿時經常只會想到“畫面”,而不是去考慮用哪一種“章法”,布這方印其間數易其稿,忘了多久才定稿刻製。有位同好認為:“安排太用心了”,現在看來的確如此,或許這是由學習跨入創作階段的過程中所經常會產生的現象吧?即便現在,渾然天成的自然境界,我依然尚不能及,乃至終其一生也未必可以企及。然而,我願意去探索這創作的“無限可能”!

  那麼就來談談我對藝術創作的一些想法,畢竟這要比談生命課題“四十之有惑無惑?”來的簡單的許多。

一.章法問題

  不論挪讓,屈伸,巧拙,離合等等章法,都是“假名安立”。可以說是便於分辨,學習所給予的名詞,而且應該是先有作品型態才有這樣的名詞來給予說明,而不是先有名詞而讓創作者來套用於作品上。也可以說,創作者在布稿的當下,心裏所運用的應該是“美感經驗”或“美學觀”,而不是去“套用”章法模式。所以往往一個印章可能具備了多種章法,也可能看來似乎沒有章法,我常戲稱那該算是“沒有章法的章法”,也可以說是還沒有適當章法名詞來形容它。例如黃牧甫的一些多字印就有這樣的情形,然而這並不影響它是一方好印的丰采。

  佛經上有言:“法無定法,定法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個人認為這放在創作上也是行得通,而且很有道理的。藝術創作的活水源頭來自於“自由的心靈”,運用直覺直觀和適當的技法去呈現內心湧現的美感形象(意象),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並非必得拘泥於古人或古法既有的模式,否則一不小心就僵化,而無異於一部影印機了。

二.創作三部曲(無我,有我,無我)

  以上所談若不小心容易讓人誤解,認為一開始就可以不顧章法而為所欲為,這是絕大的錯誤,不得不慎。個人常以“無我”,“有我”,“無我”來談創作三部曲。

  1. 第一個“無我”是指學習,臨摹階段而言。亦即對傳統要能深入,同時廣求,“師古”,“師跡”都是絕對必要的,至於“師心”的困難度則較高。這個階段要以“有師無我”的心態來學習,不必摻雜太多個人的主觀想法,也最好不要局限於一師一派,不論古今,轉益多師而漸漸由博返約。如此可以紮下穩固的傳統基本功,作為下一個階段──“創作”的資糧。

  2.“有我”──可說是創作的開端,將所累積的傳統資糧消化,融合之後,尤其重要的是把“我”的思想,情感等等主觀意識放進去,開始“嘗試”建構自我的面貌。此一階段甚為不易,時間可能也很久長,甚至不斷面對失敗。與師或傳統通常處於“若即若離”狀態,或可名為“斷奶期”,其艱辛難熬可見一斑。不少人因而退了回去,但也是無可厚非吧!畢竟青黃不接,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恐慌與孤寂未必是人人可以忍受的。如果可以衝破這一關,那麼可說是踏進“創作”的門檻了。

  有人會問,何時由學習進入創作階段呢?這就很難說了,通常是屬於“水到渠成”的狀態,只能說因人而異,也是自由心證吧。而且這過程是進進退退,一下古一下今的。很正常也沒甚麼不好,這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試煉。也有一種說法是,當你對傳統技法很熟悉了,而且已經不再滿足傳統的表現方式時,或許是進入這階段的“可能時機”。總而言之,唯有誠懇的自我檢驗吧!

  3. 第二個“無我”,這個“無我”與第一個“有師無我”截然不同。經歷了第二個階段建立了“有我”之後,這是連這個“我”也去除掉,這個層次和境界相當高,可說是“物我兩忘”,“如入化境”,古往今來能有此境界的藝術家應該不多。愚魯如我,是無法談論此一境界的,只能約略提出看法以供參考罷了。

  因這方印而不經意引發自我對於藝術的思考,無疑是令人欣喜的。然而“四十之有惑無惑”這生命課題,正等着我更嚴格的自我檢驗和探索呢!

錄自雪厂侯澔的藝術探索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十分之一及教會財務 ✍于中旻

寰宇古今

生物知趣:奇妙的唾液 ✍蘇美靈

談天說地

一個教會移民的故事 ✍史述

點點心靈

冰雕節 ✍馮虛

談天說地

談竹 ✍劉廣華

藝文走廊

我家失火 ✍凌風 譯

談天說地

富蘭克林:一家四代兩國 ✍史述

雲彩生活

維生素C供求上的爭執 ✍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