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15-06-15

狂狷之士的故事

田立柱

 

  東野軼聞,是山東省鄒平地方文人李炳炎的筆記小說,被人稱之為“小聊齋”。所記得許多故事,大部分為清中晚期以致到民初的故事。事發多為作者生活的“視域”之中,鄒平附近以及周圍。因為作者曾經擔任過地方誌書的編寫,可能所涉及的鄉野趣聞不少,作者是有心人,細心記錄下來,成為很好的地方史料,地方特色濃郁。其中還有一篇文章為“家庭修墓”,是那時期基督教信徒的真實生活信仰的故事,讀來頗給我們不少的思想空間。令我們有如親身經歷般的體會當時基督教信徒的生活信仰狀況,也可以知曉那時代文化人對基督教的一些大致觀感。現摘錄如下:

“劉毓貞,儒而農者也、世居大坡莊,聞有傳耶教者,欲學孟子之拒揚、墨,以口舌辟之,及與教友談,舌戰迭敗,並聞其說而慕之,遂攜福音諸書以歸。家人以其洋教說法,共惡之。乃攜之以赴基督教會,講學數載,若有心得焉。歸家演說,裡有謗言。其子懷彥,十餘歲而夭,心中愈覺抑鬱。值民國變法,欲捐產興學,以垂久遠,乃殤族人以酒,以田產求寄託焉。眾人驚為創舉,皆散去。撫財自惜遂慨然捐入教會,且在寢室前修墓一座,擬夫婦百年後,托教友葬骨骸於其中。所捐田產,訂以慈善事業。凡其宅基、田園,具差丈繪圖,由縣署立案矣。”

  字裏行間,可以看出這是一戶生活比較殷實的家庭。人也有一些文化素養,本來是要用孔孟之道與新來的基督教理論一番,結果被其折服。並且成為這一信仰的傳播者,且身體力行的自家開始。雖然有家庭變故,心中難免苦痛,但信仰不改。移風易俗的將自己庭院改為小型的聚會,並按照歐陸風俗於其間修墳墓以為後事,他的教會身分,應該屬傳道人,他的舉止多少有些超越當時一般大眾的生活風俗習慣了,大概作者記錄此事,就在於此,也告訴我們那個時代信徒生活,以及與當時文化背景的不同之處。東野軼聞的作者對此的評價並沒有反感之詞,被謂之為:狂狷之士。這個評價,多少看出那個時代人們對劉毓貞這位基督教傳道人的基本理解。

  查考教會相關史料,知道鄒平那時代的基督教傳入者,屬英國浸禮會的傳教區域。1880年前後,英國浸禮會傳教士抵達鄒平,並建立了小型的傳道站。開展其與傳教相關的一些活動,比如辦學校,和開展婦女事工等等。在當地有些影響力的,一些被培訓的傳道員已經具備不少基本信仰道理,所以對於講解基督教要道,其說服力就有了不錯的果效,也使得劉毓貞這樣的儒學之士,有些信服的接受,並且積極的參與其中,成為“捨身求仁”的基督教傳教新人了。並且“身體力行”的“以身作則”,讀罷內心多有欽佩之感,許多教會就是在這樣的傳道人的奉獻精神之中,建立並且發展起來的。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點點心靈

今宵別夢寒 ✍音凝

談天說地

示每拿教會:至死忠心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道不遠人 ✍亞谷

藝文走廊

康可德頌詩 ✍凌風 譯

談天說地

挽回祭:福音的中心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