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宗教政策
老一代的人,由於種族文化的成見,把元代統治下,描述成軍隊是火與刀,帶着烈酒,所過屠戮流血;官吏貪腐兼無知;加上喇嘛凶淫恣肆,以致民不聊生;導致漢人起而反抗,把他們趕回大漠窮北。
那可能只見一斑,並不符合史實。元代治亦有道。
鐵木真於1206年統一了蒙古諸部,號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英武超群,可不是像近人所說:“只識彎弓射大鵰”。他恢宏卓識,器度隨征服而擴張。因為疆域拓展,所轄種族增多,宗教信仰不能局限於狹隘的薩滿教(Shamanism),就趨於兼容其他宗教。
在成吉思汗西征途中,派人邀請道教全真派道長丘處機,詢求養生之道。丘當時已年逾七十,遠道萬里跋涉去晉見。並向那位一世之雄,提出“內固精神,外修陰德”的諫言。成吉思汗未能完全“止殺”,但影響他對宗教的興趣,和對宗教的共容。這應是“社會機體論”的初始。
成吉思汗在1227年崩逝時,國位傳給了窩闊台汗,絕大部分軍隊,在鍾愛的幼子拖雷管轄下,成為深獲部眾擁戴的統帥。有一次遠征,他未死於戰陣,凱旋時死亡。
拖雷的正妻克烈.唆魯禾帖尼,是蒙古帝國最偉大睿智的女性。她共生了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等四個兒子,都成為帝王,因稱“四帝之母”。
唆魯禾帖尼在丈夫去世之後,不肯再嫁,而以一個寡婦,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撫育兒子們成長。她是景教基督徒,又稱聶思託利派(Nestorianism)。當時“也里可溫”(Arkagun)泛指景教及天主教。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登位,建元中統,隱有統一中原的意思,是為偉大的元世祖,是中國歷代統治疆域最廣的帝王,而元朝短促的九十年中,他一個人在位的時間長達三十五年。
忽必烈雄才大略,襟懷廣闊。收納各族賢士,奉藏人八思巴為“國師”;其重大建樹是制訂蒙古文。他也任用漢人劉秉忠主中書省,位同宰相;姚樞居要職輔政。
1271年,忽必烈採納劉秉忠建議,國號改稱大元,是取自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又委任劉主持規劃建造北平,規模宏大,稱為中都。
早在拔都西征,勢如破竹,歐洲諸國震動,至逼近羅馬。當時的教皇英諾森四世(Innocent IV, 1243-1254在位),可能想到前人英諾森三世卻退蠻族的英雄史蹟,只是不便以身犯險,於1245年遣使往蒙古,要其止殺,皈依基督。大可汗因於1246年回信,諭令教皇及歐洲諸王臣服。如此雙方意見頗有距離,自然沒有產生可能達成和平的結果。因此,在唯力是視的東西世界,未有理想的溝通。
忽必烈跟歷史上的古列王相似,寬容多種宗教;設立崇福司,管理所有宗教。雖然有“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說法,在釋道屢次互爭的事件,還算是能夠公正裁決。至於景教的信仰,則顯然只限於宮廷和蒙古人,不復見唐代的盛況。
1275年,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 c.1254-1324),隨同父親及叔父,經戈壁,抵達元朝上都(開平),曾晉謁世祖。據說,他在中國居留十餘年,到過不少地方,還在揚州作過官。(是否事實,疑信有爭論。)當他在中國的時候,說是看見過福音書流傳。
馬可波羅歸程由泉州海路,大汗還要他帶函回去,請教皇派遣一百名博學深思的宣教士,來華教導國人。
後來,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於元世祖崩逝約二百年後,1492年航海遠行探險,包括其宗教性目的,要發現抵達中國的水路,以應大汗的請求。
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說:
“羅馬世界,盛行不同形式的敬拜—人民以為同樣的真實;哲學家們以為同樣的虛假;執政者以為同樣的有用。如此,容忍不僅產生各行其是,更有宗教的協和。”
這結論真是實的:人民有同樣的真實信仰,可以成為有用的力量。
插圖:
- “元代帝半身像 冊 元太祖”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 擷取自9/2024)
(同載於聖經網 aboutbible.net 之“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