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夢
一名青年律師,接到朋友的電話,說是馬丁路德.京恩牧師(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1968),託他轉告:明天將在本市講道,希望他來參加。他駕着嶄新的跑車去了。
馬丁路德.京恩牧師
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講道中,京恩說:“我知道今天在我們當中,有一名青年,住在豪華的巨宅中,他黑人母親,曾在白人家洗樓梯,一面洗,一面唱歌,說她是為兒子的明天而作工。”
那母親的犧牲,是因為有一個夢:養育兒子成功。
兒子成功了。入了名校,就了高職,住有華屋巨廈,出有豪華名車,但他的夢是甚麼?
講道的人沒有說那青年人的名字;但在座的聽者,仿佛從鏡子裏看見了自己,知道那信息是對他講的。
會後,京恩同他握手交談。那青年人成為京恩的祕書及私人律師。
1963年八月二十八日,二十萬和平示威的群眾,聚集在林肯紀念碑前,要求在法律前平等。京恩發表了“我有個夢”的著名演說。
在此之前,京恩召集了十幾名黑人領袖,徵詢他們各人對演說內容的意見;由祕書記下要點,寫成講稿。
在林肯紀念碑的影下,發表這歷史性演說,實在是最理想的地點。馬丁路德京恩牧師,對着等候的廣大群眾。開始五六分鐘,他照着放在檯上的講稿發言;後面台上的人員,以不太低的聲音說:“馬丁,明白的對他們講!”“明白的對他們講!”
京恩把講稿反過來,放在一邊,不再看稿,以充滿感情,佈道家和先知的語氣,發表他“我有個夢”的那段不朽的名言。
那名同京恩走在一起的青年律師,本來不無後悔;現在,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許多人,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馬丁路德京恩,關心美國有色人種共同的夢,是將來的社會,沒有膚色的不同的成見,只看思想裏面的價值;種族平等,黑白不分。現在雖然完全達到那理想,在顯然已經逐漸實現。京恩為這目標犧牲了。但有一批人,肯放棄自己個人的夢,為共同的前景而努力。
有不少的人,寧願保持自己的殘夢。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四月份,刊載“The Tiger in the Academy”一文,說到亞洲人,特別是華人,競爭入名校。他們的父母期望子女:“努力工作,努力讀書,得一份好工作。”以為那是脫離貧窮的秘方。有的因父母期望他入哈佛,結果進了塔夫脫大學,以為是羞恥。其實,塔夫脫並非見不得人的學校。
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社論更透露:哈佛大學的教授,耽於研究,不肯教課,讓研究生助教去授課;成績得A的學生,達91%之多。作者說:“如果你去看醫生,是否只問他哪裏畢業,不問他有沒有經驗?乘飛機的時候,是否只看駕駛員畢業的學校,而不管他僅有十小時的飛行經驗?”看來此人不是哈佛畢業的。
不久前,在飛機場遇到一名猶太搭客。他說:“有人要讀工商管理碩士,德州大學不肯收他,奇怪哈佛收了他,給他MBA,自然又是走門路,叫哈佛羞愧。”看來他是哈佛的畢業生,竟不以總統校友為榮。
不過,儘多人以進名校為榮,以為是終南捷徑。
華人多少年來普遍的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萬鍾粟。”還有“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簡單說,把讀書當作升官發財的投資。這種觀念夠庸俗嗎?實際上深植在人的心中,只是不方便說出來而已。舊時代過去了,只不過是新瓶舊酒,依然陶醉同樣的夢。連不少基督徒,也正如耶穌所說的:“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馬太福音6:32)但耶穌期望祂的門徒,是另一個標準:“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更提醒我們:“主耶穌並沒有說,要尋求神的國和祂的義;祂是說:要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沒有疑問,必須把生命中的優先弄清楚。
莎士比亞的悲劇中的麥克伯(Macbeth),夫妻共謀,用盡一切手段,登上權力的極峰,最後悲慘下場。他說:
生命不過是走動的影兒,可憐的戲子在台上活躍神氣一時以後就不復聽到消息。是痴人說夢有聲有色,無意無思。(V.v.ll.24-28)
蘇軾(東坡)一生豪放正直,卻累遭貶謫,並不得意。路遇一位老道婆,對他說:“富貴不過一場春夢!”他自己也寫過洗兒的禪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尋道求禪,也是逢場作戲,並沒得到滿足。
聖經稱那些貪愛今世,不重永生的人,是“作夢的人”(猶大書:8),過醉生夢死的生活。我們多麼希望,聖靈喚他們從夢中醒來,追求永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