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力生的品格
少年的家稟
章力生先生,學名浩奎,字淵如,後自號力生。他的如何得救歸主,並在神學著述上的成就,早有定評。他的品格,也是一個奇蹟。
我們作嬰孩的時候,總是伊呀學語,一個字,一個字的開始。章力生卻不同,開口第一句話是:“我要作好人!”以後,他就盡力往這方向去作。
近來發現他十四歲時,寫給父親的一封長信,是離家在常州讀中學時寫的,從這童子的家信,可以看出他的自愛,勤學,知道擇交的重要,注意運動,重品德而不仰慕財勢;又關心父母,勸他們勿過勞;並自己知道儉素;父親所交代的事情,則忠心辦妥;最後關心家中所有的人。(原信無標點。附印於後。)
九月初五日,男浩奎跪稟
父母親大人膝下:拜別
慈顏又數旬矣。光陰之速,白駒難及,可不惜之而勤於求學乎哉!
男自到常求學,日與書籍為伴,與諸同學騁馳於風簷寸晷之中,
前程茫茫,未知能得第一之希冀否?男既入本科,對於一切功
科,幸皆有心得,用功所致也。教員均和藹可親,循循善誘人,
全堂學生無不欽服。男知夫出外,以交友為最而不可不慎,故見
同學能勤學自愛者男則近之,因得互相切磋之益,所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也。其有品學卑劣者,男則遠之,因無不端之陋習。倘
其人家富產業,權勢赫弈,而品學不端者,男亦不與也。因學業
者人之要素也,可用之不竭,取之無禁也。若徒以賴人為事,一
旦失其所藉,恐不免俛折棄笛之事,此孔子所謂君子求諸己,小
人求諸人,旨哉斯言乎!男思效之,未識
大人以為如何。少有暇時,則在操場作角逐之遊,故身體安適,不致
有疾病之虞,可紓
廑念。傳習之暇上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如弟子之位,若親臨訓誨;次窺關,閔,濂,洛數君子之心,如
親見其人,不勝欽仰;或咀嚼左傳,荀卿,班固,司馬遷,楊
雄,劉向,韓,柳,歐,蘇,曾,王之文,其文氣浩蕩,氣為之
暢;更暇則讀英語會話,如親與英人相談,頗有樂趣。讀書之樂
無物可比。孔子曰:“雖有佳肴,不食不知其味;有至道,不學
不知其善。”聖人之言誠有意也。維思
雙親年齒漸高,仍勤勞若不謀夕,誠可為治家者之模範矣。雖然,人
壽有限,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太白已言矣。
男竊以為
雙親不必勤勞。
大人之心,對於男兒可謂苦矣。男當及時孝養,以報
大人之洪恩;而
大人亦可及時行樂矣。倘更勤勞若不謀夕,必使家富巨資,徒養男兒
之驕心;故西人維使男女有職業,而其家產或不傳之者,往往有
之。試觀中西各史,凡能成大事者,皆出身窮困,如美之林肯,
舟人子也;我國之朱元璋,寺之僧也。是則男之勸
大人不必勤勞,蓋可信而毋疑矣。前次在家云作棉袍,倘做時,可用
中國假嗶嘰,色取黃而帶褐或藏青者,因大局皆然也;衣身及袖
從大,領不宜太高;斜紋布不宜,因此貨不免日貨故也。至於大
布,亦頗佳,因取其有節儉之風。昔衛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
冠而興衛,故儉者,美德也。孔子曰:“君子食不求飽,居無求
安”,男況敢求衣服之華美乎?倘內無學識,而衣服華美意氣揚
揚,真如繡花之枕,故男不為也。餘誒續呈,專此敬請
萬福金安。並請
祖母大人暨 諸兄嫂大人 福安 弟等均吉
再稟者:囑男請童師書八言對一付業已維命實行。男擬至陽曆
年假歸家,而預算零用尚須二元餘,乞
大人與棉衣等一同寄來為禱。對聯於回家時帶回,或即使舟人帶回。
肅此,以稟
大人膝下。
父親的勸戒
1949年,章力生已四十五歲。父親從故鄉來信勸戒他;雖然沒有厲言督責,可以看到老人家對兒子的期望甚殷,也就不肯放鬆剴切勸告:
淵若青覽:來稟已悉,備極快慰。惟常念戴院長所贈一聯:“言忠信行篤敬虛懷接物萬事皆通。”吾兒常言:修齊治平;爾在修齊尚未做到,治平不必論。聖人孔子恭儉溫良讓,推讓之意。邑人多言,吾兒太富官僚氣。吾兒出身農村,務要接近下層;要寓獎於勸,一言之褒沒世不忘。吾兒務要仔細體察,虛懷實踐。兒孫上進,父母亦有榮光。吾但望兒等成大業,勿望為大官。吾家數代忠厚誠信,閭閻翕然稱善;以後希能做到家國翕然景從,所謂參贊化育,萬家生佛,則余之厚望也。專此
即問
近佳。
父字 七月二十三日
想是鄉人可能有所請託,有想得力生特別關照,對他公事公辦的態度,有些失望,向老人家進言。
在1990年三月五日的日記中:“獲父親手諭,時余供職中央政府,鄉人謂余有官氣。余為文常談修齊治平,惟於修齊之道,應先加體察,學習謙卑。爰加保存,藉求惕勉!”(時年已八十六歲)
那是四十年前的舊箋,色已變黃;他一生珍貴保存,可見其對品格修養的注意。
章師母和兩名女兒(2004年8月)
真理鬥士的後援
章力生先生中年皈主,來美作老學生,修讀神學。後雖兼任教職,收入微薄。他居官清廉,沒有積錢作寓公的資格,一家生活,十分清苦。
那時,家中有雙生女和幼子,尚未成年,所需費用,要賴章師母維持。她生為官宦家女子,在艱難當中,為了需要,不得不先是給人作家庭工作,繼則作特別護士;並自己繪畫,鬻以維生。當然,那不是名家的傑作,也不是官夫人附庸風雅的作品。
下面的一幅有五個桃子,表明他們有三男二女;另一幅是牡丹,旁有兩幅仕女,是兩名女兒,畫內都寫有經文。
桃子 | 牡丹 |
仕女兩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