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12-01-15

是誰“綁架”了孩子?

陸國城

 

  是誰綁架了孩子?是壞人?是壞蛋?是綁匪?統統不是,那麼是誰?告訴你:是孩子的父母,確實匪夷所思,出乎人們的意料。父母怎麼能綁架自己的孩子呢?但確確實實父母“綁架”的不是孩子的身體,而是孩子的靈魂—思想與自由。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任何的愛所無法比擬的,俗語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她)們愛的最終目標是: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幻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光宗耀祖”。所以,希望孩子門門功課第一,名列前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總之一句話:為了達到父母心中的願望,自孩子呱呱落地一刻起,他們的一生,就由父母“綁架”作主了。希望將來到“北大”,“清華”就讀,畢業後出國到“哈佛”深造。如果是順其自然,皆大歡喜,否則適得其反。

  有一位從中國到澳洲深造的姊妹分享時說:“自幼我在中國長大,在我成長的歲月中,父母已經從學前班,大學,出國深造,找工作,甚至結婚成家都已經計畫安排妥當。從第一天背上書包開始,父母的影子一直伴着到大學畢業為止,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為我選擇學校,選擇課程。課餘,假日最為忙碌:安排各種鋼琴,小提琴,書法,繪畫,舞蹈,刺繡,音樂,游泳等等的補習班,晚上陪我做功課(其實是怕我不做作業,是監督我),總怕我落在別的孩子後面,給他們(父母)丟臉,從不理解子女的理想與追求,給我們一些自由空間,發揮我們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而家長間的談話內容就是:‘我的孩子是如何如何的優秀’,‘功課成績是如何如何的拔尖’之類;與同齡孩子進行攀比,以顯示他們本身是如何的優秀。直到大學畢業時,我從未享受到童年,少年時代的生活樂趣,看到眼前幼年的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童真的形態,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長大的。一朝一夕,悠悠歲月,言必恭敬聽從父母的旨意去完成他們的理想(不是我的理想)。甚至大學畢業找工作,成家立業找對象,也由父母一手包辦。”她長長地歎了一口氣,最後說:“我對於個人的生活起居(如洗衣,整理床鋪,打掃衛生,做飯等),自幼至今,還不能完全自理,更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有一次,同學問我:‘一個人不好說,兩個人不能大聲說,三個人不能說,這是指甚麼’。我啞言,她說:是‘悄悄話’。自到澳洲後,看到這裏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思想自由度,個性的張揚,較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東西方之文化差距是如此反差,顯著,強烈。因為我曾在國內看到有的同學無法忍受父母這樣的‘愛’(綁架),而造成了無法想像的人生悲劇,悄悄地離開了這美好的世界。”真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對孩子的愛護是給他們“自由”?還是“綁架”?孩子的順從是“無奈”?還是“孝順”?對待孩子應抱甚麼態度?這是為人父母對孩子值得深思的原則問題。

  聖經中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3:20),這就給我們對解脫子女的“綁架”,提到最高的思想,行為的境界。神告訴作兒女的要聽從父母的話,尊重父母的決定,滿足父母的願望,絕不能脫離父母的管教;但作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這就是說:我們不能一味要求兒女按自己的意願去行,必須顧及兒女的意念與志向,保護他們的個性,體諒他們的自由意志,引導他們走正確的光明大道。千萬別壓制他們,限制他們,惹兒女們生“氣”,扭曲了兒女們的心靈。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4)。這是教育孩子的一條真理,千萬莫等閒視之。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告訴我們: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沒有任何效果。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造成凡事產生疑惑,猶豫不決。孔子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如果我們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是得不到好處,還是認認真真地刻苦學習為好,這兩句話也是孩子應當遵行的。

  是誰“綁架”了孩子?現在也到該徹底鬆綁的時候了,但孩子們必須聽從真理的教誨:“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6:1-3)。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兩道門-天堂之門和地獄之門 ✍和英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醬油水浸九肚魚 ✍禾秧

寰宇古今

南北戰爭的戰場-Gettysburg ✍曲拯民

談天說地

如何謝恩 ✍劉廣華

樂趣飄送

遊唱詩人歌劇 ✍劉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