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Ephesus)希臘古城遺址位于士每拿市東南40公裡處,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由居住在安納托利亞高原西端愛琴海沿岸的愛奧尼亞人(Ionians)興建。愛奧尼亞人對希臘文化有過極大貢獻,其中荷馬史詩被視為千古名著。此外,愛奧尼亞人在哲學、地理、史學、建築、雕塑等方面也很傑出,以弗所古城的建設集上述成就之大成。考古發掘表明,愛奧尼亞人在首領安德洛克勒斯(Androkles)率領下,從希臘中部遷居安納托利亞西部沿海地區,征詢賢哲意見后,定都以弗所,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廣泛采用柱式架構,配以大量雕塑和壁畫,愛奧尼亞式建築由此得名,並成為古希臘五種建築風格之一。

以弗所城建成后不久,安德洛克勒斯在與卡裡亞人(小亞細亞古代民族,Carians)的戰爭中戰死,以弗所城的后續發展變得緩慢。西元前7世紀,辛梅裡安人(Cimmerians)攻克以弗所,焚毀整個城市,包括該城附近的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the
temple of
Artemis)。西元前6世紀,呂底亞國王克羅伊芳斯(Croesus)率軍奪取以弗所,下令重建該城。不久,波斯人滅掉了呂底亞王國,繼續擴建以弗所,疏浚港口,開辟了自以弗所經呂底亞舊都薩迪斯至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首都蘇薩(Susa)的商路。西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揮師征服安納托利亞,刺激了以弗所城的商業,其部將利希馬科斯(Lysimachos)駐守該城,頒布鼓勵貿易的法令,使該城成為愛琴海東岸的貿易中心,同時沿城周邊地帶興建防御工事,城內面積達九平方公裡。在這個時期,城內第一次擁有了劇場、賽跑場和競技場。

西元17年,以弗所城毀于大地震。羅馬帝國第二任皇帝提比略(Tiberius),下令重建。哈德良(Hadrian)時期,城區主要建築的風格由希臘特色轉變為羅馬特色。由于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選擇在以弗所旁邊的夜鶯山安度晚年,故基督教被引入該城。西元6世紀,以弗所城通往愛琴海的河道嚴重淤塞,造成貿易中斷,居民被遷至阿亞索魯克山(Ayasoluk)一帶,透過陸地與周邊地帶開展貿易,城內變為宗教活動場所,興建了著名的聖•約翰教堂,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專門視察過教堂。1090年,以弗所被塞爾柱突厥國攻占,希臘化和羅馬化時代的文化遺跡基本上得到了保護。奧斯曼帝國時期開始了對遺跡的研究。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以弗所被辟為旅游景點。

目前的以弗所古城遺址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長約兩公裡,主要殘留建築有︰石柱甬道、阿耳忒彌斯雕像、羅馬皇帝多米申(Domitian)祭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壁畫、基督一性論學派領袖狄奧多西浮雕、哈德良皇帝廟、聖•約翰教堂、圖書館、劇場、浴室等。

以弗所古城開放以來,接待了無數外國游客,旅游收入可觀。一些訪土的外國領導人亦慕名前來參觀,其中包括美國總統柯林頓全家。一些游客參觀完以弗所古城遺址后,余興未盡,繼而參觀附近的阿耳忒彌斯神廟遺址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最后的隱居地。阿耳忒彌斯神廟系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西元前550年由呂底亞國王克羅伊芳斯下令興建,西元前356年被焚毀。在希臘神話中,阿耳忒彌斯是自然、貞潔、生育和婦女的保護神,與羅馬神話中的狄安娜相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最后隱居地座落于夜鶯山頂,相傳耶穌死后第4年,她在聖•約翰陪同下來此定居,直到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