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與獨
荀子.不苟篇:“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
有人講“誠”,是出於真誠,也不錯。但很少人把誠與“獨”連在一起。讀到荀子如此作,覺得他講得對,也很透徹。不過,要先認識—不是要鼓勵“與眾寡合的,獨自尋求心願,並惱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獨,並不是絕對的排他性,在這裏,只把獨與誠在一起來看。
比如說,“獨排眾議”是好事;說明先有謹慎的眾議,充分作智慧的,理性的討論;然後,有人具獨特的卓見,排除別的意見—且不討論其如何獨特卓異。
獨,通常被認為是不好的意思,如:“獨夫”,“獨裁者”;在這裏,是說好的一面,意思是:“獨立”,與眾不同,可以認知的特出點,“獨立人格”,或“個格”。
荀子獨特的卓見,是把誠與獨連在一起—獨,其根基是誠,這在品質上是必需的。而且主要的目的是“善之為道者”,有一個高尚的目的。獨,而無毒;有個很可怕的俗語說:“無毒不丈夫”。其實,應該是“無毒是丈夫”才對。先有原則,“不苟”,就是堅持原則;然後,才可以進而說到獨的必要。
獨是單數的,其反義是眾;所以獨是高貴的單數。“不獨則不形”,形是可以看見;所以唯“獨”才可以出眾。標杆,旂纛,必須得出眾,使所有的人可以看見,跟從。無論是個人或團體,必須得不同流俗,“獨樹一幟”。試想如果有許多目標,許多旗幟,必然成為混亂失去目標,或混亂多團,哪還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沒有“獨”,就不能看見;因此,雖然有心,有表演,有理論,必然不會有群眾跟從,或是跟從而不能專誠,沒有疑貳。這樣,就成為沒有真正信眾的領袖。
誠的原則,推及自然界的物理,社會的倫理。天地之大必須恆久不變,才可以化育萬物;聖人有智必須有誠,才可以教化萬民;父子至親必須有誠,才可以維繫親密關係;君王尊崇必須有誠,否則必降為卑。所以高層階級必須守誠,作為政治的根本,始能結聚同志,同心同德,治理國家。有誠而實行,就可以實現;放棄,就會失去。能實行誠,處人作事就容易,可以個別實行,就成功了,長此以往,持守這根本,就成為獨特的文化。
聖經中對於誠與獨的定義,未必同荀子完全一致;神對於誠與獨卻是重視。
真理常是在少數人一邊。亞爾昆(Alcuin, c.735-804)說過:“不要聽那些人說:‘人民的聲音是神的聲音’。暴亂的群眾很近於瘋狂。”要同別人一樣,同世界一樣,是神兒女最大的問題—無法識別與眾不同,結果必然是失去見證。
以諾與神同行。挪亞與神同行。他們在當世樹立了屬神的見證,成就了神的旨意。
聖經詳細記載約瑟,是轉移以色列歷史的人。他在家時與眾不同;他被賣到埃及與眾不同。他有夢想,有使命,持守聖潔。父親雅各臨終為兒子們祝福,稱約瑟是“那與弟兄迥別之人”(創世記49:26)。他凡事順從神的旨意,他凡事有神的同在。成就誠與獨的完全人,可以預表基督耶穌。
以色列人行近迦南邊界,先打發人去窺探—每支派一個代表,共十二人;他們回來報告意見一致:那地是好地方;嚴重分歧,有十人以為前途無望,會被那裏的偉人吃掉;約書亞與迦勒卻認為他們正好是我們的食物,靠神必能得勝。會眾同意多數;但耶和華說:“他們斷不得看見我向他們的祖宗所起誓應許之地…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民數記14:23,24)這是誠實信靠的獨特表現,得神喜悅,結局也與眾不同。
大衛的逆子押沙龍,陰謀篡位,造他父親的反。大衛卒不及防,倉皇逃難。他沒有搶奪金銀重器,有仍然忠心擁護他的祭司,要奪取代表神同在的約櫃,而且已經從聖殿抬出來了,豈不正應該帶走,可以證明自己是正統?大衛王卻獨持不同意見,對祭司撒督說:“你將神的約櫃抬回城去!我若在耶和華眼前蒙恩,祂必使我回來,再見約櫃,和祂的居所;倘若祂說:‘我不喜悅你’,看哪!我在這裏,願祂憑自己的意旨待我。”(撒母耳記下15:25,26)這是對神誠實信靠的獨特表現。結果蒙恩光復。
宗教是越多跟從的人越好。但主耶穌並不作如是觀。祂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馬太福音7:21)
耶穌有一次從加利利往耶路撒冷去。那條路,一般猶太人都避免經過,寧可繞遠道,也不願直行,走撒瑪利亞人居住的地區。耶穌還在中午敘加城大路旁的井邊,談論如何正確敬拜神。因為撒瑪利亞人注重傳統的地理,堅持摩西所說宣告祝福的基利心山,才是正確的地點;猶太人則認為,耶路撒冷耶和華立名的居所,才是宗教正統。耶穌卻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翰福音4:21-24)祂在世的目的,就是專誠的事奉,所以耶穌能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4:34)主工作勤奮,過於孔席墨突,以至祂的親屬們要拉住勸阻祂,以祂是工作狂(馬可福音3:21)。這表明主不是九來五去挨時間,更不像“態臣”。使徒保羅也是為得人顛狂。
耶穌基督是成為肉身的道,祂始終保持與眾不同。祂的母親看見了,會把這些事存在心裏,反復思想。當時的人見證,從來沒有人像祂那樣說話行事的。基督的門徒當跟主的腳蹤,立心作“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來書11:38)。
這給我們看見,真信從主的門徒,必須以誠和獨,不是隨多數的群眾。
插圖:
- “White Sheep on Farm” by kailash kumar (pexels.com, accessed 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