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23-05-01

倉頡一倉或多倉

亞谷

 

中國文字的創始人,是倉頡。古時的姓氏,多是由於所從事的職業。倉氏,是源於黃帝的倉人。複姓侯剛,名頡。
  倉人是管理倉房的典藏,需要記帳。明顯的,得弄一些記號,幫助紀時記事,以助記憶。這些記號,歸結起來就成為文字。古時社會結構簡單,沒有現代那麼多的官僚制度。史官與倉人不容易分開,就像博物館同圖書館,本是連在一起的。
  把這些概念統合,看來倉頡在五千年前,個人三天三夜造出二十八個初始中文字,可能非真有其事。“倉頡”代表的是官署,司理文倉貨倉,由於需要產生文字,是眾人多年累積的智慧,可能性比較大些。
  據說,中國最初是結繩紀事—遇有特別事件,在代表時間的繩上打個結,以助記憶。那時的智慧人,該想到用不同顏色的繩,打大小不同的結,甚或打個環兒,到底不能記明白甚麼事;更缺乏公信力,遇到意見不同,解釋有別,可真就糾纏不清了。也許,糾結的典故由此產生。

語文的演化

  後來“倉頡書”不知如何出現。宋太宗淳化三年淳化祕閣法帖(公元992年)收錄,作為最早書寫文字;僅有二十八字,真偽多爭,解讀難定。不過,偽作的成分頗高。因為唐堯以前的中國文化,無可考證;由甲骨文的出現很可證見,中國文字的進展,沒有泥版,是由刀刻在龜甲牛骨上始,繼而以錐蘸漆寫於簡上,筆法顯然是有所不同;以後,才有毛筆書寫的隷楷行草,發展書法藝術。


淳化祕閣法帖-帖文之一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網頁
www.dpm.org.cn

  關於倉頡其人。作為個人,表現的是專壹—“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荀子.解蔽篇)按荀子的意見,“好書者眾”是說着意文字的不止一人,是倉頡的創作加收集被接受。後又有人記:“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不妨當作是象徵性的說法—雨粟表示文字的發展帶來富庶;鬼之所以會哭,是因為書有確據,不能任意弄鬼作怪扭曲了。
  如此說來,文字為善的文化,給人滿足—不僅如天降粟可果腹,還必須有耶穌:“我就是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着。”(約翰福音6:48-51)耶穌是真理,藉文字的道,能給人永遠的生命。
  不過,鬼哭過之後,復又作獰笑。因為人竟然濫用語文,為害人類。
  古人的記憶力,比起今人來,可算高得驚人,不分中外,那是事實。但歷代相傳,保持其正確性,是個實際問題。文字起自象形,那應該是很合理的。但發展文字的,可能非僅一倉,而是多倉。

文字的保存

  有個很有趣的字magazine,起自“武庫”,收藏有各種不同的武器;後來武器進步,用以稱槍的“彈倉”。文器也有進步,從單獨印刷的monograph,而有集載多人多文的印刷品,如同“文倉”,就稱為magazine。英國宣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在馬六甲出版了名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中文第一個此類印刷品。後來稱之為“雜志”,似乎不如“統志”好些,也許用“文倉”高明些,可惜無人預言;文庫叢書是以後才有的。當然,還有商庫,各貨並陳,有稱magazine,至今仍然如此;通叫作貨倉,由倉及店,百貨公司是也。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基督徒應該注重文字宣道,並視為自己當盡的責任。
  現在文明進步了,無論用印刷媒介,或電子媒介,文倉觀念還是有用,而且集合保存,是件好事。而且電子數據化,存貯幾乎可以無限量。好事也許正在形成中。

語文的傳通

  中國語文未統一的時候,各說各話,如同聖經所記巴別分散語言,如何溝通?孔子杏壇設教,怎個傳通?“魯論語”跟秦楚論語間的差別怎生彌補?公冶長的翻譯生涯是否從那裏開始?無從知道。
  孔子說:“必也正名乎?”開始名實之辨,或許該會考慮等編寫標準字典。荀子學出儒家,對於語文定義,所持立場非常嚴肅。
  荀子的弟子李斯,師承荀子,由名及法。他不僅奠定秦國的政制,也確立“書同文”的基礎,藉政令推行。有人以為他是個有些冷酷的法家政客,可是他非常有才華,寫得一手好字,是此人發明以小篆代替籀篆,功德無量,使人民書寫可容易得多了。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姦,其罪猶為符節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託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於道法,而謹於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謹於守名約之功也。(荀子.正名篇)

語文的統一,是必須注意的事。荀子以為自己喜歡創新好奇,任意扭曲文字,像是在偽造升斗天平,是公器私造,應知拒絕使用,不可效法,至少不應予以鼓勵。
  我曾屢次為文呼籲,要聖徒注意文字,把誤意別字,看作說謊一樣可恥。在此只重提二事,可知嚴重—
  多年前,大清康熙皇帝,聽了羅馬天主教教士宣講耶穌事蹟,深受感動,流下了御淚。他文才很高,寫了著名嵌用數字的詩,結語是“真儒若個不欽崇”—表明十分欽佩耶穌的捨生取義;絕不是皈信悔改,與“敬拜”不同。
  宣教士們很高興,取了康熙爺的聖詠,在他們翻譯的經文中,“欽崇”起天主來。
  基督教和合譯本聖經,嚴肅識別“崇拜”只是對人,對偶像,在新舊約各有一次,都是表負面意思,絕不及於真神。可惜,基督教會頗為忽略,或表示“合一”,在該用“敬拜”的地方,誤用“崇拜”,以致產生錯誤教導。
  另一個新近的誤用是“投資”—商業文化語詞,目的是利己。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捨己,奉獻”在動機與原則上,與“投資”觀念是相反的。希望留意。

語文的目的

  語文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因此,古人勉勵學者,要避免諂諛,只說好話,假話,陶然討人喜歡;要接受規正指摘,革除不善,修身進德,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是語文積極性的功能,也是人類共同責任。

見善,脩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荀子.脩身篇)

主耶穌說:“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The gospel must first be published among all nations.”KJV,馬可福音13:10)就是“公佈”的意思。祂在復活後,給門徒的“大使命”: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信徒〕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20)這是要信福音得新生命的人,日日進德向上,必須領受主的教訓。
  這就是以文載道,以德化人。因此,基督徒要每天清早收取嗎哪天糧,磨細作餅,供應飢餓的世代,使鬼魔長哭,人類蒙恩永遠喜樂。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藝文走廊

怎堪留春住 ✍湮瀅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海芋 Calla Lily ✍郭端

談天說地

虎年談虎 ✍天涯過客

寰宇古今

吾哥窟(下) ✍國樑

談天說地

生活漫談-絕境 ✍劉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