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園與海上絲路
莎士比亞的時代,英國是以海為牆的花園(Sea-walled Garden),這聽起來像是世外桃源吧?也確實是如此—二十一哩(三十四公里)的海峽,與歐洲大陸隔開,航行不會太困難,但對於大規模的入侵者,總是大不方便。雖然歷史上有過維京的侵據,還是保持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文化;他們的以海為垣,也未曾阻絕宣教士們,還是把福音帶到那裏。中國有“小其國而寡其民”的思想,似是與道家求治的理想有關;這與儒家發展成為大同社會,是出於不同的思路。
絲路的存在,始於先秦時代;以後到了漢代,才貫通中亞,到達波斯地區,終抵歐洲海岸,長逾二千五百公里。這交通的願望,發自人心的攘利,使人冒險犯難,忍寒耐暑,受飢挨渴,超越關山阻隔,達到人居之地的極限。也是循着這條古徑,東來的福音使者,零散的播下救恩的種子。到大唐貞觀年間,涅斯託留教派(Nestorian)的僧侶,才得以齎奉聖卷抵達大唐國都長安。可惜,他們不知尊重文宣聖工,既未曾深研中國文學,又未加慎思明辨,博訪周咨,不求其端,不究其末,僅為方便沿用佛教的語詞,混入所譯經典及禮儀,以至麥秕莫別,未能達到啟迪靈智的目的。當然,他們的信仰從開始就存在問題。
馬可波羅
真沒想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抗羅宗教會禮拜五不禁食肉,信徒吃魚者驟減,漁船不少改業海盜,或販香料賺錢,或劫奪西班牙從新大陸得的黃金,促成建設海軍的競賽。1588年,英國皇家艦隊擊敗西班牙,大英帝國得以稱雄海洋。隨着工業革命來臨,為原料與市場的需要,尋求海外殖民地,以至英國成為所謂日不落帝國。現代遠方宣教的先鋒,就乘同一貿易季風,駛出同一港灣的懷抱。只是他們有的人起錨太匆匆,那“海上花園”花畦的莠雜,和藥草間的蟲害(莎士比亞:理查三世 III, iv, 43-47)也挾以俱來,循海上絲路,傳到東方的土地上。
赫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