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18-03-01

人工智能時代,未來哪些人最可能被淘汰?

張在孜

 

  最近(二月)公布的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對於人工智能(AI)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79%受訪者認為AI對他們生活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影響;同時73%的人認為:增加使用AI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沒有因它流失的多;63%民眾預料這項新科技將擴大貧富差距。整體來講,大家對AI的態度是喜憂參半。
  那麼,面對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怎樣理性對待?
  人工智能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前不久在倫敦召開的科學博物館機器人展覽會則稱從十五世紀就出現了仿真機器人。現在談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起源,公認是1956年Dartmouth會議。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AI的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現在它已成為計算機科學的前沿學科。主要研究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列等等。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它就與空間技術,能源技術並稱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現又與基因工程和納米技術一起列為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因“智能”的涵義頗為複雜,它涉及諸如“意識”(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維”(Mind)“無意識思維”(Unconscious-Mind)…人們對自身智能及對構成AI的必要元素的理解尚甚有限,遑論對其他動物,人造系統智能的理解了!所以對甚麼是“人工”製造的“智能”這一類問題就很難精確定義。不過儘管看法不少,但科學界對人工智能學科的基本思想和內容還是達成了一定共識,即:AI是研究人類智能活動的規律,從而讓機器來模擬,使其擁有學習能力甚至能像人類那樣思考,工作。


紐約客 2017.10.23
©The New Yorker

  前不久,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曾經刊登過一張封面畫:許多機器人耀武揚威地在大街上行走,人類則癱坐在地上無奈地仰望。畫作意境是否意味着,在未來社會,機器人搶了人類的飯碗,迫使人類流落街頭?!對於這個問題,BBC(英國廣播電台)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的數據分析了365種職業“被淘汰概率”,可供參考。
-最易淘汰的十大職業:電話推銷員,打字員,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政府職員,接線員,前臺,客服,人力資源管理者。
  可見,被機器取代的,不一定限於體力勞動,也包括大量腦力勞動者。分析表明,這些人一是創新能力差,二是工作重複性強。
-最難淘汰的十大職業:營養師(AI無法通過經驗和學識來診斷不同人的營養要求),醫生(醫學儀器需人工操作),牙醫,喜劇演員(機器人的面孔無法實現喜劇演員的表演效果),考古學家(需要複雜的現場採樣,驗證和研究),牧師(機器人無法理解人類的宗教信仰),健身教練(現場指導,熱情鼓勵和嚴格要求無法被AI取代),獸醫(主人們不需要從冷冰冰的機器那裏獲得關愛),護士(對病人的情感支持是AI無法輕易複製的),攝影師(拍出吸引人的照片需一定技巧和創造力)。
  這些職業之所以難被取代,除上述相關理由外,一般還需具備三種助推技能: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和人情練達的藝術。而一個人心中有愛就一定會處理好人際關係,愛人如己,彼此相愛(馬太福音22:34-40)不僅是基督徒,更是大家最根本的做人,做事要求。
  總之,未來社會變化很大。不要指望未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擁有固定的技能,便可一勞永逸地生存發展。“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馬太福音7:17),年輕人要具備上述基本素質並善於溝通,擁有多項專業才能,有隨機應變,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能力,才能更容易找到工作且結出好果子。

附錄

  [實例]據悉,富士康(鴻海科技集團)這一擁有百多萬員工,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生產廠商宣布計劃:每年增加超過一萬台機器人和十萬套自動化設備,想藉此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早日擺脫“招工難,效率差,利潤低”困境。可現實遇到的麻煩是,要想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根本沒那麼簡單:
-機器人從事的工作較為低級,且本身的造價過高;
-機械手臂很難做到像人類身體和五指那樣的靈活;
-機械手臂的後期維護過程中人力成本,時間成本較高。

  據該廠離職員工表示,在富士康的手機代工業務裏,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還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貼片和後端的裝配,搬運環節。在絕大部分中間製造環節還必須依靠人工完成。所以,就當前的科技和管理水平,不管是從成本上還是從可行度上考慮,要想在短時間內真正實現機械自動化,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O Steve Wozniak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的工作不會完全被機器人取代。若被完全取代,將牽涉到基礎建設的大規模變動。他說:“我們必須改變基礎建設的每個部分,才能讓機器人傳送指令給其他機器人…要做的實在太大了!需要花上好幾百年才能完成變動…所以,我不擔心我們會變成比機器人低階的次等生物這種說法”。他最後表示,科技確實已在某些特定領域取代人類,例如汽車工廠等,但他認為,應該把這種趨勢看成工作種類的轉變。從長遠來看,社會依舊會尋求均衡,每個人最後基本上都會有工作…所以,只因為一個工作種類消失了,並不代表其他種類的工作在現在及未來也會不見。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無口袋的制服 ✍余卓雄

點點心靈

新的一周 ✍余卓雄

談天說地

讀經史有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傾聽大自然與超自然的心聲 ✍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