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寫林泉深讀經
偶然在刊物上讀到“深畫林泉淺誦經”一文,深覺此文題意境頗佳。
我棄置畫筆久矣,無法深畫泉林,只能在林下泉畔,文思偶經觸動時,淺淺寫之,略抒己懷;其實,也無法深寫。林泉因緣,多由田園詩中得之,淡書感懷而已。文亦在千言左右;寫多了,不僅虛擲筆墨,也浪費讀者時間,不如不寫。
至於“淺誦經”,則深獲我心。古人皓首也難窮經,因前人留下的經史子集,汗牛充棟,淺誦已難讀畢,深讀更加不易,莫如效法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或能略窺一二,足矣。
我所說的應深讀之經,並非中國故紙堆中的典籍,而是聖經。國故雖故,卻也藏了前人許多寶貴的知識與智慧,但其中卻欠缺生命。神所啟示的聖經,不僅為人生智慧寶藏,而且由此智慧中還能找到生命的泉源“人有智慧就有生命的泉源”(箴言16:22)。任何其他經典,都不能與之相比。
一部新,舊約聖經,雖只六十六卷,文約四百萬言(中文譯本),但卻浩瀚無比,廣被神創造之天,地,與宇宙及人類的起源,並啟示了世界與人類未來的末日,以及人靈魂終極歸宿。這其中還蘊藏了許多奧秘,迄今尚無一人能完全瞭解這部“天下之大經”(晚清名臣張之洞語)。聖經既如此深奧,人如何能明白呢?聖經不是天父寫給人的一封愛的家書嗎?是的。聖經的語言原本極其淺顯,小學程度的人,便應能讀懂,不需高深的學問。因神的話原本不用高言大智,並不是專寫給高級知識分子讀的。目前舉世約有近兩千餘種譯本,對象皆為低水平的讀者,但也有人將聖經譯成高級知識分子的讀物,如英譯之“雅各王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以及中文最早之“文理譯本聖經”,但發行量最多的版本,則為普通大眾讀物之中文“和合譯本”。據悉“和合版本”在中國大陸之印刷量早已破億。這些難讀難懂的聖經,豈能符合天父給一般人讀的“愛的家書”嗎?按各國譯經均有多種版本,尺牘(書信)文體亦有各種文體,如秋水軒,雪鴻軒等,是寫給文人,墨家欣賞的,非通俗大眾能讀得懂。但有些聖經版本,讀不懂也不要緊,人只要能讀懂聖經中的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三章第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一句便足夠了。不必去瞭解那些無法明白,艱難的譯本,更不需要去了解難懂的神學語言。人如能明白並接受這樣簡單的信息,並願接受神的大愛,虔心悔改接受基督為救主,便可得救,得永生了。
聖經可淺讀也可深讀與精讀,但深讀卻不能偏讀,是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後書2:15)來讀,才能進入較深的境界。聖經是一座金礦,你能挖掘多深,便可得到多少寶藏。各種聖經導讀,聖經詮釋,多得不可勝數;此類典籍,偶一瀏覽亦無不可,沉緬其中,便浪費時間。不如祈禱求聖靈導讀,更能明白聖經。
中國古代的私塾,初入學時,塾師並不開講,只要學童熟讀書本,並背誦課文,等學生能熟讀並背誦課文後,才開講。因課文已深植於心,便能自動融會貫通。塾師再稍加指點,便能了然於心,且永誌不忘。即所謂“一旦豁然貫通焉,聖經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聖經全體之大用無不明矣。”(此句係大學之釋文,借來一用。)此法亦不失為深讀與精讀聖經的訣竅之一。
“讀經”,無論淺讀或深讀,多為默讀。但“誦經”,則必須出聲朗誦,其中區別很大。“誦經”,要誦者將其腔調,韻味,情感,思想及意志都誦進去,便能印象更加深刻,並能於朗誦聲中,得到嶄新的啟示,適於晨昏自我靈修時為之。久而久之,誦經千遍也不厭倦,且能在同一段(或同一節)經文中得到更多的啟示。終生為之,更受益無窮。
抄經,為另一種深讀與精讀的好方法。以手抄聖經,似乎已落伍了?其實不然。以手筆抄寫聖經,不少人行之有年,而在抄寫經文時,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隔,都能出現新意。而當你抄出新意時,可隨筆錄下作為心得。你在一筆一畫地抄寫經文時,在中文的每一個“方塊”字中,當你執筆書寫時,在筆與畫之間,或落筆與停筆時,都會在聖靈啟導之下寫(讀)出不同的意境。如此“讀”(寫)經之收穫,會比目讀,口誦,更能“讀”(抄寫)出更多的心得與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