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6-08-01

論語析讀(三一)

“先行其言”與“在行為和誠實上”

石衡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為政2.13)

注釋

  問君子:問如何能成為一個君子。

“問:‘施何德行而可謂為君子乎?’”(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明君子之道,言必可則,令後世準而從之。故曰‘而後從之’。”(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沈括等主張在“行”後斷句,即“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行在言先,言隨行後,亦敏於行而訥於言之義。”(錢穆)
“先行在於未言之前,言在既行之後。凡人,非言之艱,而行之難。”(康有為.論語注

對讀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壹書3:18)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必有人說,你有信心,我有行為。你將你沒有行為的信心指給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為,將我的信心指給你看。”(雅各書2:14-18)

解析

  就言語與行為二者來說,言語是容易的,而行為較難。有的人把說話純粹當說話,當作口腔體操,把言語乃至誓言都拋在風裏,並沒有想到要去真正履行。而孔子則一貫強調君子要敏於行而慎於言。其愛徒子貢也提醒衛國大夫棘子成說駟不及舌,即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一個人行為還沒有發出,事情還沒有開始做,就先把大話說出去了,這會給別人產生不好印象,也會給自己帶來困擾。最好是做自己的事,讓別人去說吧。孔子還以天為則: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17.19)

  聖經中也注重言語與行為的配合,教導人不要誇誇其談,光說不幹。老約翰是這麼說的,雅各更將之上升到了信心與行為關係的高度。食言而肥的過錯還算小,把假信心當作真信心,那麻煩就大了,到時候是在天國門口耶穌基督認你不認你的問題。現在有些基督徒喜歡光口說大話,還有的憑空談信心。比如說有的人面對實際事情,不是動手去做,而是說放在禱告裏。做事情確實需要以禱告開路,可如何光禱告沒行為,甚至把禱告當作對行動的託辭與回避,那就極不合適了。雅各批評的正是這樣的人。明明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不直接去做,卻以禱告來曲折迂回。殊不知神固然喜悅人禱告,但祂喜歡人誠實的心聲與回應;神固然可以獨行奇事,但祂也喜悅人與祂同行同工;神常常使用人來完成祂的旨意與預定。

“神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保羅—憑着神選民的信心,與敬虔真理的知識,盼望那無謊言的神,在萬古之先所應許的永生,到了日期,藉着傳揚的工夫,把祂的道顯明了;這傳揚的責任,是按着神我們救主的命令交託了我。”(提多書1:1-3)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信徒掉到大海中了,他抱着一塊木板邊拼命掙扎,邊向神禱告求救。不久,一艘船過來了,人家喊他上船。他說:“不用了,神會來救我”。後來,又有直升飛機來救他,他同樣拒絕了。就這樣他拒絕了所有的逃生機會,最後他被淹死了。在天堂裏見了神,他埋怨道:“神啊!我那麼迫切地禱告,您為何不救我?”神說:“我已經派人救你多次,可都被你拒絕了。”這個故事說明,人若不積極與神同工,而消極地等待自己想像中的“神跡奇事”,就可能連自己的生命都喪失,更談不上去幫助與成全別人了。(下期續)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摘星救國議 ✍于中旻

點點心靈

萬事如意 ✍余卓雄

寰宇古今

哥倫布的航行 ✍文中旴

藝文走廊

絲路上的文學遺珍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