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5-10-01

論語析讀(二一)

“道之以德”與“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石衡潭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2.3)

注釋:

  道:古本或作“導”。引導,誘導之意。

“道,猶引導,謂先之也。”(朱熹.論語集注

  政:

“政謂法教也。”(孔安國)
“法制禁令。”(朱熹.論語集注

指各種法令,政令等統治措施。
  齊之以刑:

“齊整之以刑罰也。”(馬融)

  民免而無恥:免:僥倖地得以逃脫。

“免,猶脫也。為政者若以法制導民,以刑罰齊民,則民畏威,苟且百方巧避,求於免脫罪辟,而不復知避恥,故無恥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即指百姓畏於法令刑政之處罰而謹守法令,以避免刑罰。
  有恥且格:

“正也。”(集解
“既導德齊禮,故民服從而知愧恥,皆歸於正也。郭象云:‘情有所恥而性有所本,得其性則本至,體其情則知恥,知恥則無刑而自齊,本至而無制而自正,是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沈居士云:‘夫立政以制物,物則矯以從之,用刑以齊物,物則巧以避之,矯則跡從而心不化,巧避則苟免而情不恥,由失其自然之性也。若導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則皆用心,不矯其真,各體其情,則皆知恥而自正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格者,正也。書曰:‘格其非心。’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朱熹.論語集注

對讀:

“這是耶和華你們神所吩咐教訓你們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們在所要過去得為業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孫孫,一生敬畏耶和華你的神,謹守祂的一切律例,誡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長久。以色列啊,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正如耶和華你列祖的神所應許你的。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命記6:1-9) “(大衛的詩。)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篇23)

解析:

  此節仍然談政治。孔子關心的主要是如何治理民眾,讓他們主動順服,並且在人格道德上也有所提升。他不主張用嚴刑峻律來強制百姓,迫其順從。這樣,他們會口服而心不服。只尋思如何找刑律的空子以得倖免,而不會有真正內在的羞恥感與道德心。就如郭象所說:

“制有常則可矯,法辟興則可避,可避則違情而苟免,可矯則去性而從制;從制,外正而心未服,人懷苟免而無恥於物,其於化不亦薄乎?”

其他儒家經典中也記載孔子有類似的說法。

“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恭以蒞之,則民有孫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惡德,而遂絕其世也。”(禮記.緇衣)
“仲弓問於孔子曰:‘雍問:…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聖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言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於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語.刑政)
“仲弓問古之刑教與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後有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謂下禮以教之,然後維以刑折之也。夫無禮則民無恥,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孔叢子.刑論)

荀子也支持孔子的這種思想。

“凡人之動也,為賞慶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故賞慶,刑罰,埶詐不足以盡人之力,致人之死。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除阨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勞苦煩辱則必奔,霍焉離耳,下反制其上。故賞慶,刑罰,埶詐之為道者,傭徒鬻賣之道也,不足以合大眾,美國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禮義以道之,致忠信以愛之,尚賢使能以次之,爵服慶賞以申之,時其事,輕其任,以調齊之,長養之,如保赤子。”(荀子.議兵)

  聖經也講到誡命,律例,典章,其中也包括刑罰。以色列民也曾經多次出現“免而無恥”的事情,就是他們拜金牛犢,以假神代替真神,他們因此而受到了耶和華神的多次管教與刑罰,包括在曠野流離倒斃,亡國被擄,聖殿遭毀等,最後,以色列民知道神是惟一值得敬畏與遵從的,每個人都不能逃避祂的面。聖經中很少直接談政治,它主要講救贖,講個人所要面對的問題。大衛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他特別強調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後面也一直講“我”與神的關係。就是說直接進入到“我與你”對話的情境之中。這種對話方式在中國文化中是比較缺乏的,在論語中也比較少見。孔子談倫理與政治比較多,也談天人關係,但主要是對天意的揣摩,而不是與天對話。如陽貨17.19: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大衛則時刻享受與神的同在,願意一生由神來引領。他相信萬物都是神創造的,大地天空是人生活的背景,青草溪水是人生活的環境,瓜果菜蔬是神為人預備的食物。跟着神,人是不會有缺乏的。神一步步地帶領人,有物質上的豐富供應,也讓人的靈魂甦醒。當人歇息夠了,思想清楚了,神就會帶領人前行,為祂自己的名引導人走義路。同時,神也要人把自己的親人朋友也領到可安歇的水邊。一路上,有竿的引導,也有杖的管教,都是為了不讓人偏行己路。這樣,即使經過死蔭幽谷,經歷驚濤駭浪,人也不怕遭害。神也讓人勝過仇敵,並讓人在自己的殿中,享受榮美,福杯滿溢,直到永遠。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是人與神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孔子所說的德與禮,其實,最終都來自於神。

“德者,得也。”(禮記.樂記)

從哪裏得到呢?是從神那裏得到。禮也是如此。

“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孔子家語.郊問)

  講道王子司布真對詩篇23篇發出了如此讚嘆:

“如某些人所說,這首詩是大衛後期作品的話,他的心靈肯定在沉思默想中回到那曠野草場中流過的寧靜小溪,而那正是他早年喜歡駐足沉思之處。這首詩乃是詩篇中的珍珠,她那聖潔柔和的光芒是如此悅人眼目,以致文藝女神繆斯所在的赫利孔山單因有這首珍珠詩篇便不至羞愧。這首美妙的詩歌敬虔,又體現出同等程度的詩情,它的甜美,它的靈性,實在令人望其項背,無可超越。”(註)

(待續)

註:司布真詩篇23注釋。www.52jidu.com/fuyinxinwen/shenxue/3986-1.shtml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石頭的呼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略談馬塞達 ✍于中旻

點點心靈

燃盡 ✍靈犀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茂盛 ✍郭端

點點心靈

作品 ✍吟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