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4-11-01

論語析讀(十)

論語與聖經的交友之道

石衡潭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1.8)

注釋:

  重:莊重。
  威:威嚴,有威儀。

“有威而可畏,謂之威。”(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固:此句有兩解。一解“固”作“堅固”解,則此句與前一句聯在一起,即說君子不莊重,則舉止既無威儀,學習也不會堅固,牢固。

“言君子不重,非唯無威,而學業亦不能堅固也。故孔後注云:‘言人不敢重。既無威,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另一解釋“固”義為“蔽”,或“固陋”,則是將此節五句都視為並列指五事,“學則不固”意為學習則能不蔽,不固陋。

“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內,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朱熹.論語集注

  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朱熹.論語集注

  無:通“毋”,不要。友,以之為友。另一解,“無”作“沒有”解,則“友”為名詞。第一種解釋符合整節的語氣些。

“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朱熹.論語集注
“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尸,燕居告溫溫。”(禮記.玉藻)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禮記.禮器)
楚莊王曰:“仲虺有言,不穀說之。曰:‘諸侯之德,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呂氏春秋.驕恣)
“譬之若登山,登山者,處已高矣,左右視,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賢者之所與處,有似於此。身已賢矣,行已高矣,左右視,尚盡賢於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呂氏春秋.觀世)

對讀: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作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箴言27:17)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約翰福音15:12-14)

解析:

  論語中這段是講君子為人的五個方面。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能堅固;君子行事以忠信為主,不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了過失,則不怕改正。其中所說的四個方面,都沒有太大的疑義,有爭議的是交友這一方面,且有集中在對“如”字解釋上。最通常的解釋,就是對把“如”解釋為“勝”,即說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這在經典中有許多佐證:

“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也。”(呂氏春秋.觀世)
“小人恥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恥其行之不如堯舜也,故小人尚明鑒,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賢友則無取之,故君子必求賢友也。”(中論.貴驗)
“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且不云乎!’”(韓詩外傳.卷七)

但後來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中提出了一個疑問:

“若人皆慕勝己者為友,則勝己者豈友我耶?”

幾百年後,蘇東坡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

“世之陋者樂以不己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日損,故以此戒之。如必勝己者而後友,則勝己者亦不與吾友矣。”

這一提問的確有道理,如果將“無友不如己者”的原則堅持到底,就會無限後退,到最後沒有人可以成為朋友。中論似乎早已預見到後人會提出這一問題,它作了一個辯護:

曰:“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言朋友之義務,在切直以升於善道者也。故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須己而植者也。然則扶人不暇,將誰相我哉?吾之僨也亦無日矣。故僨則縱多,友邪則己僻也。是以君子慎取友也。(中論.貴驗)

這種辯護有道理,但對問題的解決沒有太大幫助。後來,有不少學者又在“如”字的解釋上造文章,將“如”解釋為“似”,“相似”。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成了不要交與自己不相似的人為友,就是說交友要交志同道合的人,就是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郭店楚簡.緇衣中的一段話也支持這種理解: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匹,小人豈能好其匹?故君子之友也有向,其惡有方。此以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云:‘君子好逑’。”(郭店楚簡.緇衣)

意思就是:只有君子才會喜愛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相處,小人則不可能,因為小人是因利相交,而非以道相和。君子交友是有一定指向的,而他們厭惡甚麼也是有原因的。這樣的話,與君子熟悉的人就不會迷惑,而對君子不太熟悉的人也不會有甚麼懷疑。詩經中說:君子有很好的朋友。這樣一來,矛盾似乎得到了一絲緩解,但其實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就是說:不管是第一種解釋還是第二種解釋,就是說不管是勝過自己還是與自己相似,都不能夠完全解決蘇東坡所提出的問題,因為第二種解釋只是比第一種解釋的範圍稍微擴大了一點而言,與相似自己的人當然要比勝過自己的人多得多,但世界上總還有與自己不相似的人,那拿他們怎麼辦?楊樹達先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說了幾句公道話,也可以說打了個圓場:

“友謂求結納交也,納交於勝己者,則可以進德輔仁。不如己之人而求與之交,無謂也。至不如我者以我為勝彼而求與我為交,則義不得拒也。”(論語疏證

  在此,我想結合論語中的另一句名言來試着解一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好的東西,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即使他在整體上不如我,即使我在許多方面比他強。在此,不僅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朋友,而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宋.趙善璙在自警篇.卷二中也說:

“見己之過者,視天下皆勝己也;見人之過者,視天下皆不如己也;此智愚所以分與?”

聰明的人總是謙遜自處,轉益多師;愚拙的人則往往因一葉之障而不見泰山。我覺得這是孔子講交友之道的另一個方面,當然,也可以說另一個層次。“無友不如己者”是對於莫逆之交而言,對於志同道合者而言。這是自己自覺地主動地想結交的朋友,可以通過他們砥礪自己,提升自己。“必有我師焉”意義上的朋友可以說是泛泛之交,或者說並非自己有意識地通過自己努力結交的朋友,他們更多地是與你不期而遇,但你處理好了與他們的關係,也會獲益匪淺。這兩個方面,兩個層次結合起來就全了,也就通了。論語中還有一段文字可以作為佐證: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19.3)

這裏說,君子尊敬賢者而包容大眾,讚揚好人好事而憐憫,同情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我如果是賢人,對於人就沒有甚麼不能包容的;我要不是賢人,那也是別人拒絕我,而我為甚麼要拒絕別人呢?總的意思就是:孔子主張對一般的朋友或者對所有的人要包容,要有同情心,但要注意不要受壞的感染與影響,而要儘量去發現和學習每一個人身上的優點。同時,還要儘量與在多方面勝過自己長於自己的人結為摯友,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努力追攀。這樣,才會使自己生命長進。的確,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會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一方面應該學會適應環境,與人為善,使人受惠;另一方面也要獨具慧眼,能夠甄別,得良師益友。還有,就是在不同時期,對這兩種朋友要有不同的偏重。自己還在成長中的時候,即自己還沒有定見,不夠成熟的時候,最好多交比自己強的朋友,能激勵自己向善的朋友。這樣,自己會受到好的影響。荀子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

俗話也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到自己比較成熟,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影響人而不太受人影響的時候,就不妨多交一些朋友,不如自己的也沒關係。明末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著作交友論中所說的一段話可說總結了這兩方面:

“交友之旨無他,在彼善長於我,則我效習之;我善長於彼,則我教化之。是學而即教,教而即學,兩者互資矣。如彼善不足以效習,彼不善不可以變動,何殊盡日相與遊謔而徒費陰影乎哉。(無益之友,乃偷時之盜。偷時之損,甚於偷財。財可復積,時則否。)”(註)

  關於交友之道,聖經箴言中許多說法與論語相同或相近。箴言27:17這一句相當於“無友不如己者”的一種形象說明。情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像鐵磨鐵一樣,越磨越快,對彼此都十分有益。這就是所謂互相砥礪,共同提高。箴言也講到交友不慎的壞處和良師益友所帶來的好處:

“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言18:24)
“與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虧損。”(箴言13:20)

箴言還具體指出了哪種人可交,哪種人不可交,如好吃懶做的人:

“我兒,你當聽,當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導你的心。好飲酒的,好吃肉的,不要與他們來往。因為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好睡覺的,必穿破爛衣服。”(箴言23:19-21)
“謹守律法的是智慧之子;與貪食人作伴的,卻羞辱其父。”(箴言28:7)

噁心惡眼人:

“不要吃惡眼人的飯,也不要貪他的美味;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他雖對你說,請吃,請喝,他的心卻與你相背。你所吃的那點食物,必吐出來;你所說的甘美言語,也必落空。”(箴言23:6-8)
“你不要嫉妒惡人,也不要起意與他們相處。”(箴言24:1)

不能保守秘密的人:

“往來傳舌的,洩漏密事;大張嘴的不可與他結交。”(箴言20:19)

生氣易怒的人:

“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裏。”(箴言22:24-25)

不忠誠的人:

“患難時倚靠不忠誠的人,好像破壞的牙,錯骨縫的腳。”(箴言25:19)

反復無常的人:

“我兒,你要敬畏耶和華與君王;不要與反復無常的人結交;因為他們的災難,必忽然而起;耶和華與君王所施行的毀滅,誰能知道呢?”(箴言24:21-22)

  當然,人最知心的朋友就是耶穌基督。只要你願意並親近祂,在你人生的每一級臺階,每一個小站,祂的手都會拉着你,把你帶在祂身邊。告訴你當走的路,不會滑向死亡線。祂的愛永不止息,永不改變。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約翰福音15:12-14)

  以往,先知和門徒都稱自己為神的僕人,即Doulos。其實,Doulos這個詞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奴隸,中文譯為僕人是為了避免過於刺眼。不過,作神的僕人並不是可恥的職分,而是最高的榮譽。摩西,約書亞,大衛等都自稱是神的僕人,保羅在許多封書信中都用“神的僕人”來稱呼自己。他們都是以作神的僕人為榮的。在這裏,耶穌賜給門徒一個更崇高的身分,不再是僕人,而是朋友。基督賜給我們與神親密交往的特權,這是基督降世以前甚至連那些最偉大的人也未曾有過的。
  當然,神稱人為朋友也有其來歷。舊約時代,亞伯拉罕與神的關係就非常親密,神行甚麼事情都不瞞着他,有時候都與之商量,如神要毀滅所多瑪與蛾摩拉,都事先告訴亞伯拉罕並允許他在自己面前為這兩座城多次求情;可見,神把亞伯拉罕看作自己的朋友,在以賽亞書41:8中也這樣稱呼他: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

  有這樣一個傳說:在羅馬皇帝或東方君王的宮廷裏都有一批經過特別挑選出來的人,叫作君王之友或皇帝之友。這些人在任何時間都可接近君王,甚至在黎明之際也能走進帝王之臥室。君王在接見文武百官和政要之前,先與這些朋友談論。因此,君王之友乃是最親近帝王的人。
  耶穌稱我們為他的朋友和神的朋友,實在是極其特殊的賞賜。換句話說,我們不必再遠遠地渴望見到神;不像僕人無權走到主人的面前;我們也不像觀眾當中的一個,只能趁君王經過時對他作驚鴻一瞥。耶穌賜給我們與神自由親密交往的特權,因此,神不再是遙遠的陌生人,而是我們的密友了。(下期續)

註: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纂:東傳福音,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第二冊第215頁。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落葉 ✍吟螢

點點心靈

脫離關係 ✍余卓雄

藝文走廊

完全的愛 ✍凌風

寰宇古今

智者失道 ✍亞谷

談天說地

吃的問題 ✍區室

點點心靈

詩湖 ✍湮瀅

談天說地

時代先知靜默了—蘇忍尼真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