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3-07-01

讀《蛙》

田立柱

 


莫言著‧

  很長時間沒有讀小說了,最近又讀起它來,讀的是莫言的小說,大概原因也是“追風”性質,正如同出版界人們一樣,趕印他的書籍。是市場經濟使然,也是對人們期盼一睹大作的體認,而我正巧得到一筆銀子資助,可以用於購買書籍,在我的書單裏,擺在前列的就是莫言的小說,書的封面是那只匍匐模樣的蛙,很有些尋求的趨向。

  在我的印象中“蛙”的原始意義,就是母性,小時候,從父親那裏知道了“子”這個字的來源,是始於一隻“蛙”托起一隻“蝌蚪”的甲骨文原型,後來簡化去掉了“蛙”的身影,留下那隻“孑然一身”的蝌蚪,變成了“子”的樣子,多少有些孤獨之感,如今的“子”字還有“蝌蚪”的大致形狀,只是那軟弱的形象似乎堅強了許多。在本書中,作者也常以這小小的蝌蚪作為自己的筆名之一。我以為那是作者以“子”來解釋自己,他只是那軟弱生命的未成熟之時,他正是借助小說來傾吐內心的熱情,其赤子之心可見一斑。

  我們的社會確實進步了,在莫言這部作品之中,竟然有這樣的近乎自然主義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社會的陰暗一面,有時候似乎報告文學的路子一樣,給我們看到社會另一種“酷”的衝突,那場面幾乎等於一場內戰,生與死的決戰,是生命般的格鬥,決鬥,那被羞辱的生命,苦難般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給人以社會陰暗面甚至黑暗面的印象。如果不是社會文明的提升,這樣的描寫近乎自然主義的撕裂着人們的心靈,視其為“抹黑”社會主義的侮辱,是大有可能的,但如今得以公佈於眾,也是我們良心的坦誠,是社會新生的體現,我們不由心生謝意,致敬這一時代的變化,當黑暗暴露出來的時候,光明也就這其中了。

  有人說,作者莫言的母親是一位宗教徒,假如是的話,那麼從莫言小說之中,可以看出某些懺悔的情節,也就有了根據。這種懺悔的展開,就是剖析和認罪,正如小說封面所言的那樣:

他人有罪
我也有罪
反省歷史之痛
呈現對生命的敬畏與悲憫

這正是宗教之心的流露,也是宗教情感對生命的永恆惦記,這深沉歎息的背後充滿了人文關懷。為證實計,撥通高密牧師的電話,問詢莫言家庭的宗教背景,答案是否定的。聽罷,有些感到悵然,以為失去了作者心路來源的根據,令我思索良久,卻也由此想到人之生命意識的存在,是人的良知再現於具體的生活場景,說明人對生命永久的關切,宗教只是加以認真和重視,並且使之成為心靈虔敬的自覺,與上帝恩典相聯繫,讓我們能夠超越自身的局限,達到上帝慈愛的無限,而一般的人們心理所體現的對生命的認真,則是人良知的再現。

  這部小說有些亦真亦幻的感覺,但它的思想性正是通過這種亦真亦幻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好像將靈魂呈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的提醒我們靈魂的存在,他的掙扎和抗爭,他的要求和嚮往等等,他的獲獎是有理由的,也是叫人信服的。他在那平鋪直敘中“點睛般”地突出人性的弱點和人之惡的本性處。是對人性的結論也是對人性的解釋,這幾乎接近了基督教信仰中的內容,人是矛盾的,罪惡的捆綁使人處於兩難之間,只是莫言沒有給我們明確的答案,作者是用他的方式加以梳理。如同去包裹創傷一般,給以後的治療做好記錄,這猶如醫案一樣,在簡潔的描述中把握住生命的關鍵。

  也是一個劇本,一個不太好公演的劇本,卻更像一本終極的審判。在審判中,被審判者在意向的燈光下,淋漓盡致地袒露着自己,多少有些招供的味道。最後一場,那位審判官似乎借用了所羅門王那個智慧的故事,卻並沒有給出正確的答案,令我們的眼睛止息於此,而思想卻找到了新的目標。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水仙花的故事 ✍凌風

藝文走廊

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和英

點點心靈

竹窗 ✍吟螢

寰宇古今

生物知趣:野地裏的百合花 ✍蘇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