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13-06-15

成大器者之八律

陸國城

 

  一個人要成為社會之大器者(有用之人),必須做到八律(八條標準),成大器並不是要當官,掌權,財富。而是在人的思維,修養,品質,心靈上有很高的境界。在社會上做個有用的人,即:

1. 遇詐之事,寬容不言:察覺出來別人對你的狡詐之處,有寬容的心,不憤發在言語上。
2. 受侮之情,沉靜不怒:受到別人侮辱的情形,沉着不發怒,臉色毫不改變。
3. 知人有過,饒恕於人:觀察到別人有錯誤,饒恕他人不宣揚。
4. 幫助於人,不求回報:給別人以幫助,恩惠,樂善好施而從不記在心中,這是愛的表現。
5. 滴水之恩,銘記毋忘:受到別人的恩惠,要永遠記在心裏,要湧泉相報。
6. 識人之才,授之予權:認識到一個人的才能,就大膽讓他去做可以做的事,就讓他擁有發揮才能的權利。
7. 知己知彼,有容乃大:善於謀劃的人,首先要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再者才是籌劃具體的事情,心胸寬廣。
8. 神施恩典,崇敬終身:上帝拯救人類,寶血洗盡人類罪惡,我們終生崇拜神。

這八侓談何容易,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13:5,7)

1. 遇詐之事,寬容不言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遇詐之事層出不窮,我們應如何去應對?就是包容。包容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我們人的一輩子是短暫的,在這悠悠歲月中,不能生活在憤恨埋怨中,應沐浴在人生快樂幸福之中。能夠包容別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最幸福的財富。包容並不是欣賞,也不是包庇別人的過錯,而是讓他知錯必改,這才是包容的目的。聖經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裏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馬太福音5:39-41)

我們對人有這樣的包容修養,就是世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真正優雅的人,必定有包容萬物,寬待別人的胸懷;真正高貴的人,面對強於己者不卑不亢,面對弱於己者平等視之。

2. 受人之侮,沉靜不怒

  受到別人的侮辱,訓斥,不動容,儘量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禮記.中庸)

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慧啊!他喜歡徵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後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於人民,這就是舜為天下百姓所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感受寬容的大愛,才是真正的人生觀。愛,在沉靜中永恆。無需奢求,愛不是一種語言,是一種感受,一種心靈交織的火花;無需刻意,愛,不是一種得到,是一種融化,一種心有靈犀的默契;無需承諾。

3. 知人有過,饒恕於人

  覺察到別人詭詐,狡詐,有錯的話,憤怒不形於言表?受人的教導,教誨,訓斥,不動容,儘量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觀察瞭解到別人的過錯,錯誤,不宣揚,不張揚給他人?因為“我是在罪孽裏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詩篇51:5),我們人生的一切罪都是過。孔子與子貢有這樣一段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其意是有人提出:別人得罪我,我要以德報怨嗎?孔子反問道: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你饒恕了別人,別人是否饒恕你?孔子的思維與神對“饒恕”的真理相比,是何等庸俗,差之遠矣!聖經中說:

“…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18:21-22)

七次,七十個七次。千萬別誤會,不是搞數字遊戲,而是耶穌基督教誨我們如何饒恕別人。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大才樸實無華,小才華而不實。

4. 幫助於人,不求回報

  有人說:“我從來不要別人幫助的”,好大的口氣!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有護士接生,死亡後有人埋葬或火葬,如果沒有人幫助我們,在世上寸步難行。但幫助別人的時候,切莫圖回報。給予別人的恩惠不用說出來讓人知道,但受到其他人的恩惠心裏一定要記住。受人之恩,銘記於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感恩,幫助可大可小,今天我幫助了你,明天別人又幫助了我。例如:家住重慶渝北區兩路鎮的樊女士一家四人,駕車途中墮進一個魚塘。附近一位六旬居民胡天貴聽到呼救聲,跳進冰冷的魚塘救人。不幸的是,胡天貴在救起二人後癱倒岸邊,留下一句“我累,歇一會兒”後,再也沒醒來…日前,四十七歲河南人賀先生途經上海浦三路新浦路時,救起一個落水的十歲男孩,因水深五米,他差點搭上性命。家長聞訊趕到立即抱小孩離開,“他朝我看了看,一句話沒說就離開了”,賀先生搖搖頭說。這就是人性,在社會上屢見不鮮。一個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錢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過多少人,有多少人懷念你。生意人的帳簿,記錄收入與支出,兩數相減,便是盈利。人生的帳簿,記錄愛與被愛,兩數相加,就是成就。

5.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無論別人給予我們多少,我們都要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受了,就應以德報恩。現在的學校都進行感恩教育,這首先是一種美德,應該頌揚…內心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這樣你會感覺到自己的幸福,生活的美好,從而更積極的去投入,教育人要感恩。論到“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方面的經典例子莫過於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十九,“銜環結草”的典故。釋義-結草: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嘴裏銜着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其意是: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後者講一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也說“銜環結草”,不要漠視自己的能量,也不要小看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心態平靜下來,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想問題,做事情,及時清掃自己的心靈,施比受更為有福。

6. 識人之才,授之予權

  認識到一個人的才能,就讓他去做可以做的事,就讓他擁有使用才能的權利,知人善任嘛。例:劉邦能夠打敗項羽,以少勝多,絕非偶然,原因當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在人才的問題上。歷代劉邦是完勝,項羽是慘敗。先來看劉邦。有一次在軍營裏,有兩位年輕女子正在為劉邦洗腳,忽然有軍士來報,說營門外有一儒士頑頑求見。劉邦說,現在是戰爭年代,不見知識分子,便要軍士將其趕走。結果那個儒生自己跑進來了,指着劉邦說:“有你這樣對待長者的嗎?”劉邦很不以為然地冒了句:“天下是靠嘴得來的嗎?”而那儒生反問了一句:“天下是靠馬治出來的嗎?”劉邦一聽,馬上頓悟,腳也不洗了,就光着腳對那位儒士以禮相待。而這位儒士便是鼎鼎有名的高陽狂生酈食其,秦朝陳留縣高陽鄉(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人少年時就嗜好飲酒,常混跡於酒肆中,自稱為高陽酒徒。酈食其投奔劉邦時,已經年過六旬,堪稱是“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他獻策攻下陳留,使沛公的西征軍獲得許多糧草和輜重物資,解除了後顧之憂。在楚漢兩軍相峙苦戰難解難分情勢被動的局面下,他建議漢王奪取滎陽,佔據敖倉,獲得鞏固的據點和糧食補給,為日後逆轉形勢反敗為勝奠定了基礎。
  而在對待韓信的問題上,當時韓信帶兵左攻右打,功勞極大,有些人怕韓信造反,便建議劉邦除掉韓信。而劉邦沒有採納,還將韓信封為諸侯。這下,韓信自然也只會死心踏地為之賣命了。可見,在這場人才戰上,劉邦採取的戰術是禮賢下士,廣納賢才,知錯能改。不一定做得好,但改得快,這是其一大特色。

7. 知己知彼,有容乃大

  坊間有俗語:“善謀者,謀人在前,謀事在後”,從此句中可以知道“謀”有分謀事與謀人。此句的意思是說:善於謀劃的人,首先要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再者才是籌劃具體的事情。古人講究天.地.人和一,因為做事情的是人,當然謀事前先謀人才是上善之舉。所以,“善於謀人”如果只按字面解釋成“善於謀劃的人”,恐與原意有出入。應解釋為“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處理人際關係,能容天下事情的話自然胸懷寬廣氣度不凡”,即知己知彼,前句對己,後句對人。但講的其實都是處世為人的態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善於謀人,百戰百勝。但“人無完人”,學會包容的人,也學會了生活;理解包容的人,也理解了甚麼是快樂。包容是一種心靈的凝聚,人性善良的結晶,人格至善至美的沉澱,道德的昇華,靈魂的淨化。所以懂得包容的人,往往洞察世事,練達人情。

“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為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則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菜根譚

這是一句名言。

8. 神之聖靈,基督之信仰

  欲成大器者,做到以上七條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基督的信仰,這是人之根本。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靠我們自己的能力,而是靠神的旨意。靜靜的心裏,都有一道最美麗的風景。儘管世事繁雜,心依然,情懷依然;儘管顛簸流離,腳步依然,追求依然;儘管歲月滄桑,世界依然,生命依然。守住最美風景,成為一種風度,寧靜而致遠;守住最美風景,成為一種境界,悠然而豁達;守住最美風景,成為一種睿智,淡定而從神而來。人生最可怕的是甚麼?不是貧窮,饑餓,疾病,災難…而是信仰的缺失!有信仰的人和沒有信仰的人最大的差別:有信仰的人,即使失去了一切,一切還在神掌握之中,生命永遠是美好的;沒有信仰的人,即使得到了一切,其實卻從未真正擁有,生命是飄浮不定的。我們相信神,祂“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16:11)。這就是欲成大器者,得以成為社會中的中流砥柱。

“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正直人的純正,必引導自己;奸詐人的乖僻,必毀滅自己。”(箴言11:2-3)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以弗所印象 ✍郭端

談天說地

路德與自由 ✍馮虛

談天說地

愛之頌歌 ✍于中旻

藝文走廊

頌詩譯選:交喙鳥的傳奇 ✍凌風 譯

點點心靈

饒恕與忍耐是一對攣生兄弟 ✍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