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13-06-01


記憶

劉廣華

 

  美國人有一句流行的話,說:“Memories never die.(記憶永遠不死)”,這話正吻合我們中國“記憶猶新”這句成語。所以,你留給別人的記憶將永遠活在別人的心裏。如果你所留下的是好的記憶,別人將會永遠懷念着你;如果你所留下的是不好的記憶,別人將永遠都不敢再想起你。人世間最親密的關係,莫如夫妻。很可惜,今天在美國的夫妻之中,兩對就有一對破裂,最後鬧到離婚,彼此都不願意再看到對方。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彼此給對方留下的記憶,恐怖的多,甜蜜的少。雖然我們中國人的離婚率不算高,但是不等於說我們中國人的婚姻比美國人的婚姻美滿。美國人容易鬧離婚,因為美國人的性格比較開明,和則合,不和則分。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比較保守,忍得過就忍,甚至忍不過也要忍,不能夠和也得和。與其如此痛苦,我們為甚麼不想辦法改變自己,為對方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呢?因為總有一天,你為對方所留下好的記憶會挽回對方的心。

  唐代有三首有名的夫妻詩,曾經使許多恩愛夫妻更恩愛,和使許多鬥氣夫妻也重新和好,恩愛起來。這三首詩的題目叫做“遣悲懷”。詩曰﹕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嶽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這三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元稹(779-831)。元稹幼年喪父,出身貧苦,母親投靠舅舅,由舅舅撫養成人。元稹二十四歲成家,娶二十歲名門閨秀韋叢為妻。雖然婚後生活困難,夫妻卻非常恩愛,形影不離。可惜韋叢薄命,二十七歲就與世長辭了。元稹悲痛不已,寫下這三首名詩,頌揚妻子的偉大可愛。三首詩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來描寫,就是“記憶”。歷史只是說韋叢因病而死,卻沒有詳細記載她患的是甚麼病。然而,從元稹的筆下,我們不難推測千金小姐嫁窮郎的苦況。“搜藎篋”,“拔金釵”,“野蔬充膳”,“落葉添薪仰古槐”,“貧賤夫妻百事哀”,“平生未展眉”等字句暗示了韋叢可能因為生活環境變化得太極端,婚前在父家被嬌生慣養的軀體支持不來,最後因過勞患病而死。雖然韋叢死了,但是她所留下給丈夫的記憶沒有死。她的丈夫將永遠懷念她,永遠愛着她。

  1950年代,當筆者在香港念大學的時候,同班有一位年紀比較大的同學,臉無笑容,手裏經常拿着一個小袋子,口裏低吟着“針線猶存未忍開”。細問之下,原來這位同學是從大陸逃亡出來的,他的愛妻因為出身名門,被批鬥而死,留下一小袋針線給他,這一小袋針線給他帶來無限甜蜜和悲痛的記憶。聞說後來這位同學一生都沒有再結婚,可見記憶是一種莫名的力量,能夠支持一個人度過孤寂的一生。

  在人間還有一個最密切的關係,就是父母和子女。直到今天,有許多中國父母仍然有養子防老的思想。這種思想並沒有錯,錯的是,有許多作父母的,不但沒有為子女留下美好的記憶,反而給子女留下一個可憎可怕的形象。所以當子女長大之後,有些就好像唐大詩人白居易以燕子為例的“警孝詩”所言:“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有些則偶然回到老巢來,只是因為父母是生養自己的人,可是大家在感覺上都不大自然。我們作父母的,要做到子女回來看我們,不是因為要盡責任,而是因為他們想念我們,深深的愛着我們。如果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為子女留下一些美好的記憶。

  多年前,讀者文摘英文版曾經登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一個有名的散文作家,內容講及她一段感人的記憶。當她童年的時候,父母就離婚,法庭判她歸母親照顧。過了不久,父母都再結婚,跟着母親又多生了幾個弟妹。因為弟妹多了,母親對她的愛顧就越來越少。繼父忙於工作,早出晚歸,對她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感情。最後,很明顯的,她在家中感到自己只是一個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而被收養的二等成員。

  在孤單寂寞的歲月裏面,她經常想念的就是她自己的父親,因為她的父親曾經每一個週末都牽着她的小手,帶她到花園裏面去看花。她還記得父親這樣問她說:“甜心兒,我已經帶你看完園中所有的花了,你最喜歡哪一種呢?”她立刻跑到一朵白花面前,用她的小手指指着那朵白花說:“我愛這朵花。”她所指的是一朵Gardenia,中文叫做梔子花,又稱為白蟾。此花原產南美州,亞洲,非洲和澳州的亞熱帶區,不知道在甚麼時候被移植到美國來。它被取名為Gardenia,目的是記念十八世紀有名的博物學家(Naturalist)亞歷山大嘉登(Alexander Garden, 1730-1791)。梔子花色雪白,葉深錄而帶蠟,味幽香,是美國婦女們最愛的花卉之一。


梔子花 Gardenia

  自從父母離婚之後,她的父親每年當她生日的時候,都叫花店送她一束梔子花,並祝願她永遠都像梔子花那樣美麗和純潔。父親這樣做,一直到她過了十八歲才停止,因為美國人認為過了十八歲就是成年。在十八歲那一年,她以成績優異而取得獎學金,進入一所有名的大學讀書。大學畢業之後,她就開始寫作,造福社會。在文章結束的時候,作者說,她能夠平平安安的度過狂風暴雨的少女時代,能夠進入大學,能夠成為一個作家,能夠有今天,因為父親留給她的美好記憶鼓勵了她。如今父親已經老了,孤孤單單的住在養老院。為了盡孝,她經常去養老院探望和服事老父,直到老父離開世界。可見,父母為子女所留下的美好記憶不但不死,而且還能夠幫助子女成才,並為自己帶來晚福。

  為甚麼有許多基督徒很愛神呢?因為聖經說﹕

“祂行了奇事,使人記念;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詩篇111:4)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跨越憂鬱,精彩度晚年 ✍林向陽

談天說地

元代的宗教政策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教會還有盼望嗎? ✍于中旻

點點心靈

一個黑道大佬的新生 ✍海倫

藝文走廊

僕人的畫像 ✍馮虛

談天說地

蘇俄一文一武援華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祝冬奧.望東風 ✍亞谷

寰宇古今

閒話中國與波斯 ✍史直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雞冠花 ✍餘暇

談天說地

完備的宗教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