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生活品質
最近有些團體在討論提高國民的生活品質,放言高論;所謂實踐倫理道德,加強文化建設,改善社會風氣與充實宗教生活。使達到社會安定和諧,生活富足幸福,環境清新優美,民情醇樸敦厚,當然是十分理想的。但這樣的理想並不是由今天才提出來,早在幾十年以前,有心人即已提出重整道德,但事實上我們社會的道德卻是每況愈下;今天我們拜經濟發展與科技之賜,物質生活已大幅改善,視聽的享受也到達前所未有的境界。但卻因生活層面的複雜,物慾的誘惑,而導致道德水準急劇墜落,犯罪率快速昇高,更因現代生活中產生的副作用,人們的精神與肉體都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身心兩方面的疾病正全力向人類進擊。而在面對人倫關係變遷,人生價值更易的遑然無措的現代人,所感到的只是頹廢無力的茫然。今天要再靠教育與知識去提高人們生活的品質,無異緣木求魚了。
生命的本質
生活品質實際上只是生命的表象,若要求人的生活品質改善,應先檢討人生命的本質,才是根本的問題。主耶穌曾說:“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生活品質的好壞,不是果子的問題,而是樹的問題。一個人重生悔改之後,接受基督為他的救主,有了嶄新的生命,才能結出好的果子。而基督徒的生活品質,能直接影響到社會與人類,因為基督徒是社會與人類的良心。當亞伯拉罕為拯救所多瑪城與上帝討價還價的時候,上帝最後曾應允亞伯拉罕若該城尚有十個義人,便不遭毀滅。今天留在我們這些混淆紛亂的城市中的基督徒們,應該不只十人;但這些基督徒在生活品質上的表現,能否代表這個時代的良心,卻是一個待商榷的問題。
作光作鹽
首先,我們肯定甚麼才是基督徒應有的生活品質。耶穌曾說過:“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馬太福音5:13-16)因之,鹽與光就是信徒應該表現的生活品質。
鹽分工業及食用兩種,耶穌說的鹽是有味的,應該是食用的鹽,鹽為日常生活所必須,人不分貧富,每天都需要鹽的供應。鹽有許多功能,它可以消毒,防腐,殺菌,甚至醫療,但最大的功用仍在調味。在諸多烹調的佐料中,任何佐料都可以付之闕如,但鹽卻是少不得的。鹽能使菜餚有味,而且可以在各種菜式中起調和的作用。鹽的特點是當它發揮作用時,便失掉了自己。它無色無嗅,它的味卻要在品嚐了以後才能知道。所以鹽在世上所扮演的是無名英雄的角色。它犧牲自己卻隱藏自己,默默地為人類與社會作出貢獻,將滋味永留人間。但鹽也有失味的時候,主說;“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這是作為鹽的可悲的命運,鹽怎能失味呢?鹽失味即意味着它沒有發生作用,仍然裝在器皿裏,或閒置在角落裏,變成了廢物,結果只有被踐踏了。基督徒具備了鹽的品質,卻不能發揮鹽的功能,不但不能造福社會,改變人生,其品格反倒不斷的被人踐踏,實在是十分遺憾的事情。
光是基督徒的另一種品質,它的特性剛剛與鹽相反,它的見證是彰顯而非隱藏的,開放而非保守的,信徒要有勇氣對社會作明確的見證,不能過於含蓄隱昧。主在這裏說:“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這種正面的,積極的見證,才是信徒好的生活品質,在整個社會中起導向的作用,使那些沉淪在黑暗中的受難靈魂,因信徒的好行為也能成為光明之子。但作為一個發光體,要先找到正確的位置,才能將光照在人前;如果放錯了位置,所發的光便完全沒有作用了。“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不少的信徒是在教會裏發光,所發的光卻被四面的牆壁擋住了,使黑暗的社會得不到照亮,甚至連自己的家中也是黑暗的。這與失了味的鹽有何差別呢?
聖靈的管制
任何產品若不經嚴格的品管控制,品質便不會達到標準;管制基督徒品質的就是聖靈。信徒要不斷接受聖靈的監察,才能結出高品質的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5:22-23)。
本文選自作者散文集石頭的誘惑。
台北:道聲出版社
(10641台北市杭州南路二段15號,電話:(02)23938583)
(書介及出版社資訊:https://shop.taosheng.com.tw/product_show.php?sid=123743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