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10-05-01


拿甚麼拯救你?

—羅蘭德.艾默里克電影《2012》

石衡潭

 

  羅蘭德.艾默里克以令人驚嘆的效果給人們展示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加利福尼亞土崩瓦解,黃石公園漫天煙塵,夏威夷烈火熊熊,喜馬拉雅山海水漫過,摩天大樓折戟沉沙,房屋如積木倒入大海,地球傾斜,極地換位…

  從影院出來,人們慶幸這一切只是電影藝術家的虛構,而我們仍然活在世上。

  不過,我們僅僅只是慶幸嗎?有沒有值得我們進一步思索的地方?這樣的一天真的不會來臨嗎?倘若真的來臨了,我們拿甚麼來拯救人?自己又靠甚麼得救?以甚麼為重?

  災難是對人類的考驗,也是對人類的檢驗。人最本真的東西會在災難來臨時顯露出來。

  傑克遜(Jackson)是一個小說家。他寫的小說很多,儘管賣出最多的還不到五百本,可他仍然樂此不疲,甚至連身邊的妻子與孩子都常常忘記了。但是,在最危難的時刻,他還是排除千難萬險,去尋找和救助自己的親人。相聚的日子,我們跟着性情與習慣走;分開的時候,才知道需要改變;千鈞一髮的瞬間,才曉得誰是自己的摯愛情深。俄羅斯大亨再陰險狡詐,殘酷無情,最後還是首先把孩子拋上了方舟,而自己墜入大海。這其實就是我們許多人的人生,只是並非我們每個人都寫小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富翁。

  曾經的芥蒂,多年的暌隔,其實,一個電話就可以化解,一個化解就成為永遠。電話那頭天崩地裂,電話這頭浪沒巨舟。白宮非洲裔首席科學家艾德里安(Adrian)最尊敬與熱愛自己的父親,他把這個驚天的祕密事先告訴了父親。父親不動聲色,從容應對,逃過了官員的暗殺,最後與同伴安然歸去。面對劫難,最淡定的似乎要數西藏的老喇嘛,當小喇嘛內心已經被恐懼與猜疑所充滿,老喇嘛還在細細品茶。不管是幸福還是苦難,我們需要分擔,我們需要分享,哪怕是聲色俱厲,又哪怕是默默無言。

  在災難到來之際,政府應該何為?封鎖消息,維護自身形象,保證自身安全?還是應該讓民眾有知情權,與民眾共存亡?電影用巨大的方舟來拯救人類,可誰有資格上這個方舟呢?各國的聯合方案是各國政要,傑出人士,鉅賈大腕。可這真的是最佳方案嗎?無名小卒就該死嗎?艾德里安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親耳聽到了同事與好友一家撕心裂肺的吶喊,他尊重每一個普通人生存的權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最後,他終於說服方舟上的政要打開艙門,接納外面聚集的民眾。天欽也是因為內心的一絲感動而放行了傑克遜一行。黑人總統更是要與美國人民一同進入黑暗。他把真相告訴了人民,讓母親可以安慰懷中的兒子,讓父親可以請求女兒的原諒,讓普天下此時此刻成為一家人。

  危難現真情。可沒有如此的災難,我們是否就安之若素,按部就班呢?若沒有這場災難,傑克遜是否依然與妻子兒女分離?是否依然孤獨無依?俄國大亨是否依舊尋歡作樂聲色犬馬?孤獨是我們的常態,溝通是世界的難題。活着是無窮無盡的爭吵,就是撒手人寰也難以彌平。被人理解,被人尊重,被人記憶,這才是我們永遠的渴望,也才是文化的傳承。

  傑克遜即使沒有資格上方舟,可他的小說被人帶到了方舟上並且被閱讀欣賞,他所代表的美國文化之一部分就得到了保存;一個人被另一個人記憶,他就活在這個人心中。一個人在另一個人心中活着,這就是永恆。而這副皮囊,遲早是要破舊衰老,灰飛煙滅。方舟若只是存留了我們肉體生命,那並沒有太大的價值。黑人總統的自我犧牲,才在無數人心中構成永恆。

  至於大廈將崩時,你是驚恐萬狀,還是泰然處之,都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形形色色的救助方案,無論是飛船,還是方舟;無論選擇人傑,還是收納大眾;都是有局限的,都永遠可以爭議下去。關鍵問題是:這是不是世界最後的結局?這是不是人生終極的終點?

  其實,電影中所展現的末日景象在聖經中早就描述過了:

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得後書3:10)

  但是,這並非萬物最後的結局,人類仍然有盼望。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神的日子來到。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得後書3:11-13)

  人類若相信耶穌基督,披戴祂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義,就能夠逃過劫難,進入新天新地。這是祂恩典的應許,大能的應許,慈愛的應許,公義的應許。祂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馬太福音24:35)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藝文走廊

耶穌的降生與名畫 ✍和英

點點心靈

星夜趕路 ✍陵兮

談天說地

天天還願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床邊醫學”大師史耐伯 ✍江顯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