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9-08-01


第五君王派及其他

史述

 

  主耶穌的榮耀再臨,是基督徒的盼望。
  在早期教會,流行基督再臨在地上建立千年國度,將在公元一千年。一千年來了,又過去了。預言至期沒有實現,傳講的人,換了另外一個解釋,仍然繼續傳講。
  宗教改革運動,同時帶來聖經翻譯;因信稱義的真理彰明,“信徒皆為祭司”,動搖了教階制度,有些人就想,何妨信徒皆為先知?人,手中有了聖經,就想照自己的意思解釋聖經,把自己以為是聖經這樣講,簡單講是“耶和華神如此說”。
  十七世紀的英國,是社會不穩定的時期。科學啟萌,工業興起,各種思想潮流交匯,宗教與政治也處於混亂狀態,新學說叢出不窮,藉着新興的印刷業,流傳遍地。英國本來是獨處海嵎的花園,也出現奇異的花草。在1656年,甚至有貴格派信徒,模仿基督騎驢進入耶路撒冷的形式,進入步瑞司陶(Bristol)。
  宗教狂熱者,使人甚麼都信,不求其端,不詢其末,惟怪之欲聞。
  亞攲爾(Henry Archer)是自立的傳道人,他於1642年,出版了一本書,基督親臨統治全地The Personal Reign of Christ Upon Earth),以教皇為“敵基督者”,依但以理的預言,推算406 AD教皇制度興起,加上三年半,一日指一年,合共1,260年;據此斷定1666年,為基督再臨的日期。就是先知但以理書,講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四大獸相繼出現後,“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就是人子“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祂。祂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祂的國必不敗壞。”(但以理書2:44; 7:13-14)
  十七世紀英國清教徒的興起,是宗教運動與政治結合,當時的倫敦,成為清教徒的中心。
  大概是從諾衛治(Norwich)地區,有一些以時事解預言的人,看到王室的腐敗,就宣告“第五君王”即將來臨。亞攲爾的推算程序,正好提供主再臨的急迫感。打着“第五君王”旗號的講道者,成為時髦吸引徒眾的方法。例如:擒獲了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1649),就是“大龍被捆綁”;到他被斬首以後,更“證明”了是基督即將登位。這些人並不納入共同的組織,而是散在浸禮會,長老會各宗派中,也是國會軍隊的主幹。其著名的傳道人中,有腓克(Christopher Feake, 1612-1683),羅傑爾(John Rogers, 1627-1665),坎恩(John Canne, 1590?-1667?),辛浦生(John Simpson, d.1662),包維爾(Vavasor Powell, 1617-1670),這些人的信息,並不一定合於邏輯,也未必合於正統信仰,卻正是一般群眾所願意相信的;並有歐華屯中將(Robert Overton, 1609-1678)等人,信從者遍佈各地。羅傑爾部下,有些狂熱的人,甚至在聚會中亂叫,並把不合他意的講道者拉下台來。
  當時的模範新軍,以軍紀和訓練著稱,官兵都隨身攜帶新約聖經,規定要聚會敬拜;當他們的領袖講道的時候,自然有順從的聽眾;而這些軍人,並不都受過神學訓練,為了激勵士氣的緣故,他們也會有意無意的隨處境扭曲聖經,適合當時的需要。


Thomas Harrison

  海瑞生中將(Thomas Harrison, 1606-1660)是最傑出的第五君王派,國會軍領袖之一。於清教徒革命內戰初期,參加“模範新軍”為騎兵將領,勇敢善戰,迅即成為英雄人物;曾參與Edgehill, Marston Moor, Naseby諸重要戰役。1646年,在“聖徒國會”中,代表獨立教會成為議員。
  查理一世兵敗被俘後,1648年,海瑞生押解他由Hurst Castle到倫敦,堅主審判廢君,以其為“流人血者”,被判斬首,海瑞生將軍是五十九名在判決書上簽名者之一。他是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的朋友。於克倫威爾率軍離國征伐蘇格蘭的時候,海瑞生代理統帥英國軍隊(1650-1651),可見倚畀之深。


Oliver Cromwell

  1651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 1630-1685)鳩集一批蘇格蘭軍隊,南下意圖復攫取王位,於八月二十二日進佔梧司特(Worcester)。九月三日,克倫威爾率軍進擊,海瑞生中將參與戰役,分翼合進,擊敗查理復辟軍,使他反攻之夢破碎,逃亡法國。這標識着內戰的正式結束,也是海瑞生的勛績,成為克倫威爾國務院成員之一。
  他在清教徒革命初期,以為克倫威爾是神的器皿,極力擁戴。那時,致力於推翻王室,是大家集中的意志,所以並無歧異;但到查理被斬首以後,正象徵英國的無首狀態。第五君王派的政治主張,是依照猶太人的律法,成為宗教統治國度;克倫威爾不能接受。因此,被視為“阻擋神的計畫”,拒絕承認克倫威爾為護國主(1653),認為其獨裁作風,與暴君並無差異,不啻是“以暴易暴”(Replace one old yoke with a new one)。
  這不效忠的表示,克倫威爾不能容忍,導致海瑞生被免除軍職,並且兩度入獄(1653, 1655-1656)。這是清教徒政府的損失。
  至1658年九月三日,七年前梧司特勝利的同一天,克倫威爾崩逝。


Richard Cromwell

  他的長子理察.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 1626-1712)繼位為護國主。他庸碌無能,而乏自知之明,不孚眾望;既不如其父第四子亨利(Henry Cromwell, 1628-1674)的明智,又缺乏海瑞生那樣的軍事將領,理察在位不滿八個月,就被軍方和國會免職。軍事領袖和富商們,為了避免陷入無政府的混亂,商請查理二世回國登位作王。
  1660年,英王復辟後,海瑞生當然極為失望,情緒低沉;他知道自己名列弒君者,但拒絕像其他人逃奔新大陸,也不肯妥協,持殉道者的精神,從容就義,被斬下頭來。


Thomas Venner

  范耐爾(Thomas Venner, 1608?-1661)的本業是箍桶匠,曾到過新大陸麻薩諸塞的撒冷,後來回到英國,成為倫敦一個獨立教會的傳道人,宣講第五君王,頗有跟從的群眾,也有些人在財物上支持他。1656至1657年間,他似是得到甚麼啟示,由他的女婿策畫,預備武裝造反,推翻克倫威爾政府,建立神權政體;連第五君王信徒,也勸他不要如此鹵莽行事。范耐爾一意孤行,聚集了幾十人,在舉事之前,就被拘捕。由克倫威爾親自下令,羈押倫敦監獄。
  理察.克倫威爾繼位新護國主,宣告大赦,范耐爾出獄。1661年,他寫了一篇“希望之門”(A Door of Hope),呈國會情願,表明反對復辟,以為那將導致教皇控制教會。見國會不接納他的意見,就在新王加冕前,於一月一日鋌而走險,結集約五十名徒眾暴動。他們逢人就殺,攻擊政府中心。軍隊入城鎮壓,幾天後,暴亂弭平,不少趁熱鬧的人,和暴動分子一起被殺。范耐爾和幾名參與暴動的領導人,被捕受刑。首犯范耐爾被處絞刑,而後慘遭四馬裂屍。
  “第五君王”的活動,還未完全消滅。在十八世紀,英國各地的非國教教會,仍然有些信從者。在新大陸,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等教派,也或多或少的汲取同樣的理論,作為他們信仰的根基。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富二代及以後 ✍亞谷

點點心靈

幾種耳朵? ✍陵兮

談天說地

鎖園香氣與美果 ✍于中旻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在水之濱 ✍郭端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石 Rocks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