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傳真
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家梅里美(Prosper Merimee, 1803-1870)和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倡自然主義之說,用生動的文筆,毫不粉飾地描寫人間醜惡。此風傳至音樂,傳真的歌劇(Verismo opera)應運而興了。這些歌劇赤裸裸,絕不容情地揭露社會罪惡,貧苦的人受盡冤屈折磨,且將道白雜於音樂中以增加真實感。故事多以復仇為題材,情節內暴力甚多,收場是血淋淋的屠殺。1875年比才(Georges Bizet, 1838-1875)作的卡門(Carmen)面世,成為轟動當時,風靡後代的傳真派歌劇。
卡門(Carmen)的故事骨骼是一流浪民族吉卜賽女郎(Gypsy)愛上一軍人,後來見異思遷,把軍人拋棄。軍人不勝其憤,將女郎剌死。毫無疑問的,卡門(Carmen)佔傳真派歌劇的首席。歷來女中音以演出主角Carmen為榮,能有機會發揮自己技藝,博取佳譽。甚至有些女高音要求音樂指揮削足就靴,將音階改高少許,適合本人的音域,能演出Carmen一快平生。
在意大利,歌劇傳真在十九世紀末盛極一時。1890年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 1863-1945)作的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和1892年里昂卡伐洛(Ruggero Leoncavallo, 1857-1919)作的丑角(Pagliacci)是最有名的代表。這二歌劇描寫的都是社會的低層人物;他們的愛和恨。情海波濤導致劍拔弩張,有人命喪當場。這些歌劇同時批判着社會;極端的貧乏可以破壞任何情感連繫。為了更表達真實,這些歌劇多採用土語,例如Cavalleria Rusticana二主角Turiddu和Santuzza都是西西里島(Sicilian)上農村貧民的名字。全劇用西西里俚語作歌詞,不避最粗鄙,最通俗的字句,務求寫出劇中人最原始的肉慾要求,像火山隨時爆發一般。
傳真派歌劇改變了舞台設計。Carmen一劇需要一煙草製作廠築在舞台上,婦女都穿上工人服裝。Pagliacci一劇需要一破舊的馬車;圍繞它是一班衣衫襤褸的街頭演員。這樣的佈景頗有革新意味。觀眾見到的不是富麗堂皇的殿宇,琪花瑤草的園林,而是現實世界中陰暗的角落。看劇不再是美麗的幻想,而是被帶到醜惡的貧民窟去。
傳真派歌劇中享有盛名的還有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在1918年寫的三合一歌劇(Il Tabarro),喬達諾(Umberto Giordano, 1867-1948)在1896年寫的安德烈·舍尼埃(Andrea Chenier)和贊多尼(Zandonai, 1883-1944)在1914年寫的黎密尼的弗蘭西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
雖然我們離開這些歌劇創作時間已有百年,我們仍被那令人腸斷心摧的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感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