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9-05-01


中央亞細亞—還我伊犁

曲拯民

 


俄國沙皇
亞歷山大二世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of Russia, 1818-1881),為羅曼諾夫皇朝(Romanov Dynasty始於1613年,即明萬曆四十一年)第十五代國君,對內施政開明,廢農奴制度;對外則推行帝俄一貫的擴張政策,征服高加索全境,俟佔領西伯利亞完成,即攻打土耳其。鴉片戰爭後,清廷弱點畢露,以廣州事件為藉口,英軍佔領舟山和遼東,法軍登陸煙台,威脅京津,帝俄趁機強迫清廷簽訂“愛琿條約”,致我國喪失黑龍江北,烏蘇里江東之地。復侵中央亞細亞,破汗國盡據其地。唯清史僅記浩罕(Kokand)三部和安集延(Andizhan)似未包括距我國國境較遠的奇法(Khiva)汗國,繼又佔新疆省的伊犁地區。奇法汗國獨抗帝俄五年,1873年亡。
  伊犁條約假聖彼得堡重行修正後第二年,亞歷山大二世被暗殺,死於炸彈。皇太子三世踐祚,政策保守,加意鞏固內部,綏靖業經吞噬了的亞洲各地,此際中俄邊境安諡。唯三世享國僅十三年,皇孫即最末一皇帝尼古拉二世加冕時,清廷特派李鴻章前往致賀,並訪泰西各地。

還我伊犁

  伊犁(Ili)為古代烏孫地(Wusun),匈奴曾結烏孫勝波斯族。先後為匈奴和烏孫所敗,遠遁,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的大月氏,和烏孫,匈奴等等皆突厥語系民族。魏,晉時期,匈奴(南匈奴下中原,北匈奴入歐,結北歐諸蠻族,強大,一度威脅羅馬帝國)西去後,北方的拓拔(鮮卑—東胡的西支)據其地。同時期,突厥語系民族大量進入中央亞細亞。
  漢朝通西域,雖曾征服過大宛,但未佔據中亞任何地區而收為己有。至於清史所記“自伊犁訖和闐南北三千餘里,東西七千餘里號新疆,總制於伊犁將軍,凡漢時西域三十餘國皆隸焉”之“三十餘國”,當指張騫通西域一百八十年後明帝時的實況。武帝(時張騫已故)曾以宗室女予烏孫王為右夫人,同時匈奴亦贈女通好。烏孫(伊犁)之重要性自古已見。
  伊犁地區失於帝俄自同治十年(1871年)新疆回部叛變時期開始,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將“西域”分道,府,州,鎮治之,總制於伊犁將軍。道光時,“西陲無事三十年”。迨道光末期,1844年起,帝俄侵中亞,即西方所稱的土耳其斯坦,我國西陲漸有唇亡齒寒之感。亞洲人斷續地抗暴三十年,實不知死,傷,被放逐西伯利亞北部的有幾十萬人。同治中葉(1867-1868年)撒馬爾罕(Samarkand),塔錫金(Tashkent),布哈拉三城陷落,此或為清史所指的“浩罕三部”。此後,帝俄開始窺伺着東方,趁新疆回部發生叛變,便攻佔伊犁。光緒元年,左宗棠率部入新疆,四年後,亂平,清廷派崇厚使俄談判,時俄據伊犁已滿七年。可惜崇厚愚昧,輕率訂約,失地賠款,償五百萬盧布,作為“佔領軍費的損失”,許以帝俄在各貿易要地加設領事,俄商並可自由進入內地,貨物免稅,通行無阻,僅收回了約廣二百,長六百里失地,條件喪權辱國,舉國朝野聞之譁然。次年,曾紀澤奉命使俄,重談條件,然大錯鑄成,可供挽回者不多,談判繼續,歷時一年半(西方史寫作Treaty of Saint Petersburg於光緒七年,即1881年初約成),結果多償軍費四百萬盧布,但卒加收約廣二百,長四百里失地,削減了俄商進入內地交易的特權和減少帝俄可設領事的城市數目。
  自中國開始失地以來,從今日南疆喀什市(Kashi)正北,越天山(Tien Shan)向北畫起,循巴爾喀什湖(Lake Balkhash, or Ozero Balkhash)的中心,指向東北,直到阿爾泰山(Altay Mts.)以西地區,包括外蒙西北的唐奴烏梁,形狀頗似一條粗毛蟲,中亞的阿拉木圖(Alma Ata, or Almaty)恰在頭部的中心,像一隻眼睛,這個約十八萬平方英里的廣袤盆地,高原,沃野,比美國的加州略大,等於整個中亞面積的九分之一(清史謂失地二百萬里)盡被帝俄囊括了。原日作為行政和軍事中心的伊犁城(依民初出版的地圖,是綏定。但照清史所記,綏定距“伊犁大城”為三十里。綏定縣1965年改稱水定縣,1966年併入霍城縣)已成為一邊城了。


圖中紅色部分為光緒七年伊犁條約的失地部分


阿拉木圖背靠天山,如今是哈薩克國的最大城市

漢朝以來的西域

  今日的中央亞細亞,古之康居,烏孫,奄蔡,大月氏和有屬邑大小七十餘城的大宛。或由於此地為西域要衝,居中央地帶,司馬遷將之入列傳。依史記:大宛在匈奴西南,漢之正西,東北為烏孫,西北奄蔡,北康居,西南有大夏,西大月氏,再西為安息和條支。公元前之大月氏和大宛(即西方史之Sogdiana)其首城為撒馬爾罕(Samarkand),亦有布哈拉為大月氏首城之說。希臘史稱撒馬爾罕為Marcanda,於公元前約三千年已有居民,是中央亞細亞最古的城市,為後來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和成吉思汗攻打和征服的對象。考古學者根據自廢墟發掘上古的遺物來推斷,當北方突厥語系(Turko-Tatar Language散居烏拉山東至阿爾泰山北一切遊牧民族的語言)民族尚未南下時期,原居民所用的語言和文字為Sogdian Language(即栗特語),本屬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又自發掘古代人的頭骨來看,他們是源起北歐,多瑙河一帶的阿利安人(Aryans),和波斯人的祖先以及公元前二千至一千年侵入印度,將其原居民皮膚黝黑,瘦小的達斐甸人(Dravidians)趕到南部去的征服者同屬一族。阿利安人的印歐系語言至終形成了多種語言的基礎:拉丁,希臘,北歐語言,斯拉夫,波斯文,梵文等。在秦,漢以前,印歐語系民族確已深入新疆戈壁地區,例如樓閣等國。近世紀的語言學家甚至認為向居敦煌祈連間的大月氏人其中一部分也為印歐語系民族,因此西去征服(抑說服?理由是共抗匈奴)同語言的大夏,直如水到渠成。


撒馬爾罕(Samarkand)今貌

  市見蜀布(張騫語)與大宛同俗並善商賈的大夏,西方史稱Bactria,本屬波斯東北方的一省(從印度到古實,古實即衣索比亞—見猶太史舊約以斯帖記)一度被四大家族統治,最強者為Tok-harl,“大夏”或為此字的譯音。大夏於亞歷山大東征以後吸取希臘文化,膜拜希臘諸神。張騫出使大夏,正在此時。大月氏大夏之西的安息和條支亦能與西方史上的名稱吻合。
  安息即波斯,即今伊朗。建國人古列(譯名見舊約以斯拉記,是波斯文Kurusl的譯音,西方史用希臘文,譯作Cyrus原為大夏以西Parthia地一波斯族長,初受封瑪代國(Median Empire),被稱“安息王公”(Prince Kurush of Anshan)。古列背叛瑪代,毀其王朝,次搗巴比侖國都,建波斯帝國(539 B.C. 我國東周景王時期)。安息得自Anshan,似甚明顯。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毀波斯王朝,併其全土,返程死於途(323 B.C.),國遂分為二:西國以埃及為中心,東國以敘利亞為都,東國的國君與國民相同,皆Seleucus(or Seleucids),而當時在底格里斯河畔的貿易大城(今伊拉克國都巴格達)也取同音名為 Seleucia。“條支”與任何一字的希臘原文發音都相近。張騫二次通西域(漢武帝元狩四年即 199B.C. 副使遠抵安息國)當時不惟大夏(Bactria)已脫去條支的桎梏,原波斯國北部的 Parthia(安息王的發祥地)業已重興,且密通羅馬,計畫夾擊希臘東帝國—條支,欲摧毀之,藉復前仇。
  張騫出使西域,兩度被執,羈留匈奴地十餘年,娶匈奴婦,精通胡語,應勿置疑。二度出使時,匈奴已被北逐,歸後所報正確無誤,是以史記所寫比照西洋史無基本不符處。司馬遷生於景帝年間(145 B.C.)承父衣缽,奉命撰寫史記,多次與張騫對談,已可想像,張騫故時司馬遷年僅三十。班固修漢書,其弟班超遠征,留西域三十餘年,北打匈奴,西打大月氏。所謂西域五十餘國盡臣服漢之說,無非限於今新疆境內和境外近處的部落,似與中亞各國少有關扯。班超故(102 A.D. — 永和十四年)後不足五十年,漢之政令已不復行於西域,遑論中亞?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多難,與西域間交通衰,及至北朝始,西域通路幾乎被遮斷。百年後,至唐初,舊路復通。

唐朝與大食

  太宗始,與西域間貿易興,流行西域的各宗教入:祆,景,摩尼(唐代屢向久奉摩尼教的回紇人借兵,教入中土,隨軍建寺)。高宗時代(650 A.D. 始),西突厥服唐,入貢國家(部族?)遠達裏海東岸,包括印度和波斯。據唐史:唐末,伊斯蘭教經大食人自西北與海路傳入中國。“大食人”不如寫作“阿拉伯人”甚至用“胡人”兩字更妥。
  大食於唐高宗永隆二年(681 A.D.)初次入貢。大食(Seljuq or Seljuk)人名,突厥語系Ghuzz or Oghuz的族長,原回紇人,世居中亞東北境,傳三代,強大,宗伊斯蘭教,與唐修好,每隔數年入貢一次,從唐中葉開始南移,入中亞各地,各國(城)盡服。大食人意猶未足,終至橫掃波斯東部,入巴格達,陷伊斯蘭(阿拉伯)王朝,征佔波斯全境。北宋時期,續向西擴展,取敘利亞,與十字軍交鋒,敗東羅馬帝國,俘虜國君,迫其割地求和。大食國極盛一百餘年。之後,王公爭立,至終僅保留了在小亞細亞的部分疆土,後來為蒙古帝國所敗,並向蒙古稱臣。唐,宋史謂“大食人即阿拉伯人”,實該自宋仁宗(1055 A.D.)至和二年大食軍陷巴格達奪取了阿拉伯王朝以後算起。早期的大食人應為突厥語系和印歐系民族加上少數波斯人。至於唐史所舉在唐末內亂五代時期,大食國亦衰之說亦不確。實際大食人在五代時期才逐漸西去南下,不過是放鬆對中亞的控制而已。至於唐代中葉屢有“黑衣大食”來入貢的記錄一節,按西方史,阿拉伯人在波斯所建的早期伊斯蘭王朝 Omayyads 本以白旗為象徵,後期王朝 Abbasids 始(749 A.D. 唐玄宗天寶八年)改用黑旗,以資區別。又據唐史,黑衣大食天寶十一年初次進貢(後來每隔數年一次,至少十二次),與西方史所記年代,並無不合之處,唯“黑衣大食”應為“黑旗波斯”方符史實。直到唐末,大食人的潛勢力仍停滯在中亞和波斯東北部,吞併波斯王朝實為一百五十年以後的事。
  北宋時,西夏強大,入侵敦煌,雄踞今日之寧夏和甘肅一帶,曆千年的西域通路始全部切斷,是以西域情形我國史此時少有論及。以藏族為主流的西夏包括維吾爾和漢人,創始者為鮮卑(東胡)人,賜姓李,唐朝晚期受禧宗之封鎮夏州等地,五代時期自成一國。後來,通遼抗宋,及至遼被金滅,始與金國通好,至終亡於蒙古,國祚二百四十年。(下期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宗派與宗派主義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宋史立傳有欠平允 ✍天涯過客

寰宇古今

美國開國元勳有話 ✍史直

寰宇古今

文天祥 ✍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