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8-01-01


長念羔羊-欒傳真夫婦興學及傳道事蹟

曲拯民

 

  今天的鳳凰城(Phoenix, Arizona),周圍有十多個小城市環繞,共同結成一個具有三百萬人口的都市。唯各城市有自己的政府,行政獨立。其一為坦佩市(Tempe),在鳳凰城的東南。
  坦佩市中區,有一座可容約二千人的教堂(Grace Community Church),其旁有副堂,可容一百八十人,與正堂在1981年同時完成,命名Lamb Chapel(欒傳真夫婦紀念堂)。在堂門左側,高懸欒氏夫婦的彩色儷影,其下有銅質紀念牌。


欒傳真夫婦合照於坦佩市紀念堂前

  欒傳真牧師原非美國居民或公民,不曾在坦佩市立下功績,更無中國人為經濟後援;既無赫赫之名,為何美國人用他們自己的奉獻來紀念一對中國夫婦?
  欒傳真卒業於煙台益文商專。在高中時期,我們是同班同學;但由於我在高中畢業後投入商界,誤了十個月的時間,再讀商專時,我比他遲一年。記憶中,他為全班最用功的學生之一,上課時常坐在最前排,聚精會神,細心聽講。他雖非絕頂天才,但是一位品學兼優的青年;煙台基督教會佈道團到鄉區佈道,他是學生講員。
  欒字本應譯作Lan,或依粵音作Lam,何以譯作Lamb?
  欒傳真生於1915年,原籍煙台附近的牟平(古為東牟國地,清時為寧海州)的東留疃。欒父為本村的領袖人物,年少得志,恃“財”傲物,染有鴉片煙癮,某次在棲霞縣聽一位美國長老會牧師Paul Abbott宣講“浪子回頭”罪人當悔改的真理,他遂受感,棄絕惡習,幡然一改以往跋扈的態度,皈依基督,然後在家中的餘宅,興起教會及小學一所。欒父常對聽眾和村民說:“我前為猛虎,今因信從基督成為羔羊!”欒傳真所取Lamb(羔羊)為姓,有此由來。
  欒傳真在1935年夏畢業後,經校方推薦,供職上海全國經濟委員會。該會成立於1933年,主任委員為益文老校友哈佛大學碩士張福運。(煙台人,1984年逝於舊金山,其長女在列根時代曾任美國駐尼泊爾王國大使。)珍珠港事變前,經濟委員會結束,人員內遷。欒傳真供職上海電力公司,故滯留於上海。他在餘暇時間早晚到附近公園宣講福音,工作一直未受到日本人阻止。
  由於他熱心事主,及教會中擔任的工作,遂結識了一位志同道合忠心愛主的馮燦芬女士。燦芬畢業於中西女校及滬江大學,為澳洲華僑,出生於廣州。二人於1942年結婚。後來事實證明,馮女士的信心才識和熱忱,不僅堪稱賢妻良母,更為一至理想的同工,在欒傳真一生興學及創辦教會,擘劃及日常管理各方面,都是不可缺的助手;既當前鋒,又作後盾。
  欒傳真與上海靈糧堂的趙世光牧師多年私交甚篤。1948年,欒傳真辭去電力公司的職務,由靈糧堂差遣,前往印度加爾各答,負起在該市開拓福音的工作。於是剛在三十英年的欒氏夫婦,帶着五歲的幼女,就這樣憑信心到了印度。
  當年的加爾各答及郊區人口千萬,地臨“聖”河,無家可歸,街頭流浪,托缽乞討的人數近百萬;因為印度教相信修苦行為超度來生的唯一途徑。由於不殺生的信念和習慣,“聖”牛街頭亂闖,阻礙交通,街市污水遍地,日夜蚊蠅成群,蟑螂老鼠橫行,空氣煤煙污濁…是世界上最不整潔,沒交通秩序的都市。


欒傳真夫婦在印度時合照

  欒傳真夫婦就在此環境下,三十五年之間,建立了三間教會和三間學校。
  初期,夫婦在市內設福音堂,凡三個月,竟無一人進內聽講。某晚,大雨滂沱,有海員十餘人路過,衣履盡濕。欒夫人堅請他們入內暫避風雨。欒傳真牧師開卷傳講基督救恩真道,是為夫婦傳道工作之始。
  初期的經歷,使他們改換了方向,決以興學為先導。當即用福音堂來開設義學,分中文及英語班,並代學優及年紀較大的學生尋覓適當工作,得些收入,用助家計。消息四播,一年之內,學童自四十增至一百五十名。
  1952年,中印建交,中國政府在加市設館。欒牧師夫婦工作原在該市的華埠,初感政治壓力,繼被威嚇;夫婦不為所屈,沉着應付。此情形到1955年萬隆會議後,中國在第三勢力抬頭,國際聲望增高,竟爾變本加厲。直到1962年,中印邊界之戰,兩國關係冷漠後,壓力始行解除。
  憑藉堅強的信心,神的恩惠和慈愛隨着他們,建立教會和興學的工作相輔並行。最早期完成的建築,名稱採用“靈糧”;中期近期的建設,名稱為“恩惠靈糧”。恩惠即Grace,因為經費絕大多數來自坦佩市的Grace Community Church,和與該會有關的私人援助。
  原來設立的只有小學;十餘年後,正式加設中學。1962年開始,華,印學生兼收,自託兒所,幼稚園,小學至中學,地處華埠,多至學生一千一百名。
  1968年,在加市郊區貧民區,成立專為印度人的小學一所,學生一百餘名,全為無家可歸或赤貧人家的子女,不但學雜費全免,也免費供應中午的飯食。
  1974年,第二所中學及大學預科,設於市郊的貧民區,華印學生兼收,後來人數達一千三百名。兩所中學的免費學生共約五百名,對家貧而有心向學的青年,確實大有助益。


印度靈糧學校高中部

  欒牧師夫婦所建立的教會,由於獨立後印度的經濟逐漸萎靡,華人移民他國者眾多,因此主日聚會的人數見少,在華埠者人數自三百降至一百,華,粵,英語兼用。在郊外之印度教會,則人數逐漸加多,由原來不足一百人,最後約有二百人;
  初期全用印度語,由印籍牧師負責,後來另建一間較大的教堂,華人印人合用,採用英語,譯成客家語。


中印聯合的天恩靈糧堂

  加爾各答的靈糧堂與恩惠靈糧堂,以及三所學校,自1980年代起,在經濟上已可自給;除了每年所需獎學金之外,不再仰賴美國教會及私人的贈予。


在印度的恩惠靈糧英文學校(正門)


小學部


中學部


教會主樓

  欒夫人操勞過度,患肺癆與風濕,於1984年病重,來美就醫,前後入院多次,丈夫日夜在側相助,故夫婦無法返回印度工場。欒牧師在印度工作期間,一目失明,另一患白內障,雖經割治,並未見有理想的果效,因此他只好進住一間老人公寓,對面是一間取費低廉的療養院,俾可就便日日探視並做些生活上的扶持。我本住賓州,由於元配遽逝(1990),本擬移居加州藉避冬季掃雪之苦。經欒傳真多次相邀,因此決定在坦佩市定居,我們相距僅兩英里,便於解決他的交通和文件上的問題。
  夫人因多年患病,體弱不堪,於1994年患併發症逝世,享年八十歲。約三年後,欒傳真經女兒及夫婿的安排移居俄亥俄州(Ohio),俾可就近照料。欒傳真逝於2001年,享年八十六歲。
  中國人在印度興學設教會,史無前例,恐亦將絕後,爰為之述。前後照片多幅,可與本文共徵其事。
  坦佩教會為紀念欒傳真夫婦的工作,1991年出版一冊God at Work Through David & Mary Lamb bring LIGHT IN THE DARK HOLE,共141頁,售價悉入加爾各答三學校獎學金項下。目前尚無出版中文譯本的計劃。欲讀此英文本者可逕函:Information Office, Grace Community Church, 1200 E. Southern Ave, Tempe, AZ, 85282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吉星不殞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高石子倍祿鄉義 ✍于中旻

雲彩生活

暴飲暴食 ✍蘇美靈

談天說地

覺醒行動 ✍于中旻

寰宇古今

美洲命名的由來 ✍史述

藝文走廊

安娜堡的藝術集 ✍吟螢

樂趣飄送

鮑魯定與“中央亞細亞交響詩” ✍曲拯民

談天說地

耶穌愛拉撒路 ✍于中旻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雅典印象 1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