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7-10-01


秋的再思

謝錫命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劉勰,約465-約532),其中之“物色” 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 。“春秋代序(更替)” ,氣候景象變化,影響詩人的情懷 :春日明媚,“悅豫(喜悅安樂)之情暢”; 夏天悶熱,“郁陶(煩躁)之心凝(聚)” ;秋高氣爽,“陰沈之志遠(情思幽深思遠)” ;冬天雹雪無邊,“矜肅之慮深(思慮嚴肅而深沉)”。這說法有點機械,但時節的不同,確觸發詩人特定的情思。從中國詩史看來,四季裏寫秋天的詩很多,思想感情顯得特別細膩,曲折,豐富。
  一切景語皆情語。詠秋詩題目不同,詩人眼中景致殊異,然都是“秋思” 話語 ,是對 “人生”的“深思” 。若把它們彙集起來,便是一幅情景交融的秋景圖,更是一幅人生及人生觀的畫圖!
  秋天,何以能引發詩人如此纏綿的情思,萬千的感慨?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這與秋天的特色有關。萬物在秋天裏變化着,無不染上秋的色彩,秋菊,秋蟬,秋果,秋雁,秋霜,秋水,秋葉…都會給詩人帶來創作的靈感。而這大自然的變化,顯得特別急促。“一葉知秋” ,接着便是“無邊落木蕭蕭下” ,使人浮想聯翩。而且,秋天裏萬物顯現出矛盾,反差的奇瑰現象:一面“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一面是“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一面是“荷盡已無擎雨蓋”,一面是“菊殘猶有傲霜天” ;一面是百物凋零,一面又是“橙黃橘綠” 果實累累。一去一留,一長一消…秋意顯得深長雋永,耐人尋味,促使人對人生探索,沉思。
  在中國古代詩詞歌賦裏,秋詩大體可分為“喜秋” 與“悲秋” 兩種,前者比後者少。唐詩人劉禹錫(772-842)的秋詞二首,是“喜秋”詩的名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喜秋”詩,描寫大自然的美麗,給人以美的享受,表達比較樂觀的精神。究其思想根源,景色的宜人,有時確能使人流連忘返,暫將憂傷忘淡。或者,詩人本來內心很苦,但故作曠 達,聊以自慰,如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1140-1207)說: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然文人多愁善感,常稱為“悲秋客”,故“悲秋” 居多。他們寫的 “秋思” 之情,表現出迷惘,消魂,失意,怨恨…
  發其端者,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宋玉的九辯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以後,大家步其後塵。一生浪漫,詩酒輕狂的唐詩人李白(701-762),秋天裏也會悶悶的“坐愁群芳歇” (秋思);早年喪偶,身處國難,四處飄零的南宋女詞人李清照(1084-1155),筆底下的秋天,更是“淒淒慘慘戚戚”(聲聲慢·尋尋覓覓)…這一類秋詩,大多是從個人身世感受去寫的。
  將悲秋的思想挖得最深,從整個生命角度去探討的,當推宋朝大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的秋聲賦。他從“秋色”,“秋容”,“秋氣”,“秋意” 諸方面刻畫了“秋之為狀”。更栩栩如生描寫難以捉摸的“秋聲”:無遠弗屆,“淒淒切切,呼號奮發”,“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歐陽修由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又生出人事憂勞自戕的歎息:“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使少壯時紅潤美好的容貌“枯槁”,“星星”白發生於鬢垂。生老病死不可抗拒,詩人只可發出無奈的自歎:“人非金石之質”,為何“欲與草木爭榮”?
  歐陽修把古代“秋思”詩的主題推到了高峰。但是,他像世界上一切最有智慧的哲學家,文學家一樣,雖把生死朽壞的問題提出來了,但沒有盼望,沒有解決的辦法。今天科學昌明,物質豐富,資訊發達,也絲毫改變不了這條生老病死的規律,正如聖經所說:世人沒有“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馬太福音6:27)。人們讀秋聲賦,若非鐵石心腸,仍會產生共嗚,不寒而慄!
  我們必須作出有盼望,有答案的“秋的再思”。這“思”,不是靠人的智慧,而是靠從上帝來的啟示。
  聖經告訴我們,人類因為犯了罪,“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來書9:27);一切“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一同歎息,勞苦”,“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羅馬書8:20,21,22)。這是一切悲秋詩的根源,然而,藉着主耶穌在十架上成就的救贖,人類破天荒唱出勝利的凱歌: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
感謝神,使我們藉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哥林多前書15:55,57)

展望未來,在我們前面,將是再沒有衰殘,再沒有凋零的“萬物復興的”美好時候(使徒行傳3:21)!
  憑着這得救的確據,人生的道路上,儘管還有苦難,還有眼淚,還有生離死別,我們也不必“悲秋”,不必哀歎,不必絕望。請看聖經裏,詩人譜寫的充滿“盼望”的“秋詩”:

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
這人便為有福!
他們經過流淚穀,
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
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穀。”
(詩篇84:5-6)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對待罪疚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一同為真理作工 ✍于中旻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蘆薈 ✍餘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