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07-05-01


問與答

信仰與文化

 

甚麼是“混合神學”?信仰與文化的正確關係應該是怎樣?

 

  信仰與文化的關係密切,無論是甚麼信仰,宗教的與非宗教的,都可以產生行動的能力,進而影響文化,改變文化。
  主耶穌復活升天以前,頒給門徒的大使命: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8至20節

  遵守主所吩咐的,就是唯一的真宗教,影響信徒的生活方式,成為光明的國度,自然就改變了文化。
  相反的,如果信徒的生活,與舊人仍然一樣,就是在信仰上失敗了,不論有多少屬靈恩賜,會說甚麼屬靈話,仍然沒有新生的樣式,也就是沒有出死入生的見證。聖經中的哥林多教會,就是這樣的情形。不幸,今天不少的教會,也是如此。
  說到“混合”,顧名思義,可知是品質和成分不同,但相同的是,混雜了純正的信仰,加上一些非正統的東西。其中顯著的一例,就是隨着十八九世紀國家主義興起的本土神學。
  神學是基於聖經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原不該成為“本土神學”。所謂“本土神學”者,不是在教義上的與本土混合或妥協,而是神學的本土應用。誰都不願見“閉門造車,出門不合轍”的情況,強把進口的神學用之,必然造成困難;所以在不損害真理的條件下,方法的調適,是“守體變用”,不僅是應該的,也是智慧的。
  曾有人看見教堂建造成東方形式,提出異議:“這不是跟廟宇一樣了嗎?”其實,他不曾想廟宇只是中國居屋的一般形式,絕不是佛教來源地印度的樣子;如果當年佛教傳入的時候,把廟宇造成印度樣子,絕不能那麼容易的被接受。
  建築是外面的事,不妨通權達變;儀式不是信仰本體,也可以適應情境。就如唱詩,只要詞意正確,只要歌調不傷風雅,豈有不能用本地曲調之理?
  不過,教義的混合,就另當別論了,那是危險的事。早期教會的混合神學,是第一世紀的加拉太教會,他們加上了猶太教的酵,以為恩典需要與律法混合,“靠聖靈入門,靠肉身成全”(加拉太書3:3)。類似的情況,是有人倡議中國有自己的“舊約”,是古聖的智慧(其實那並說不上甚麼約,因為其中不包括救贖)。有人以為中國的“道”,就是成為肉身的道。這就沒有了救恩,是連買他們的主也不承認,是不能容許的。
  混合主義既不公開表明是異教,也不能稱為異端;但其為害在此:叫人離了正道而不自知,陷於滅亡。

祂〔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祂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提摩太前書2:4-6)

  所以,並不是誰心地狹窄,更不是固執自高。因為聖經顯明的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傳4:12)願你堅心持守這唯一的真道,並且在主的恩典中長進,直到主來。阿們。(文中旴)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滿窗秋色 ✍音凝

雲彩生活

稱心園藝:海芋,廣東狼毒 ✍餘暇

藝文走廊

掠過愛琴海村落 ✍淡泊

樂趣飄送

十字架與本納德 ✍稽譚

藝文走廊

財主的鄉愁 ✍殷穎

談天說地

嗎哪的意義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天國的筵席 ✍于中旻

樂趣飄送

無伴奏的旋律 ✍音凝

點點心靈

凍蕾 ✍湮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