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 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提起當節的芭蕾舞劇胡桃鉗(The Nutcraker),自然想到的名字,就是彼得.柴可夫斯基(Py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他是俄羅斯芭蕾舞的近代創新者。他的三部著名作品:天鵝湖(Swan Lake, 1875),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 1890),和最後的胡桃鉗(The Nutcraker, 1891),在此類作品中,至今仍然無與倫比。
1840年五月七日,彼得生在沃欽斯克(Votkinsk今屬Udmurt),在莫斯科東約七百哩,父親是那裏政府礦區的總監,並統轄約一百哥薩克(Cossack)兵,頗似小土皇帝。他們住在一幢大屋中,有多名傭僕,可算中上階層。因為女主人是半法國的胡格諾派(Huguenot)血統,而當時的高尚人家都流行法文,家中請了一個法國女管家,教導孩子。雖然父母對音樂有興趣,但談不上喜歡,更不能算了解音樂。
彼得自小敏感,易受激動,後來發現有癲閒病,並發展為幻聽幻見。那時心理學尚未發展,難以處理這樣的情況。
在他六歲的時候,家中自聖彼得堡帶來一個音樂盒子,有莫札特等人的音樂。其餘的孩子們,都沒有太大興趣,但彼得為之着迷,反復注神的聽,並能夠在鋼琴上覆奏。
年青時代的柴可夫斯基
1848年,柴可夫斯基家移往莫斯科。兩年後,又遷徙到聖彼得堡,當時的首都。十歲的彼得,被送進法科先修學校,然後學習法律,期望能有政府的鐵飯碗。
1854年,他所愛的母親死了。十四歲多愁善感的彼得,受到很大的傷害,幾乎難再活下去。但他繼續修法律,在校中,學習歌唱,和聲,鋼琴等一般音樂科目。
1859年,他離開學校,到司法部服務。工作表現,還差強人意,只是他會心不在焉,漸多傾向音樂,自己研讀作曲。1861年底,在寫給他姐姐的信中,自稱對音樂有“優異的天才”,覺得如果不向那方面發展,是愚昧的。那時,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設立了,是俄國第一所音樂學院,創立人鋼琴家羅賓斯坦(Anton Grigoryevich Rubinstein, 1829-1894),還有波蘭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家文瑙斯基(Henryk Wieniawski, 1835-1880),及世界著名的鋼琴家,教師萊思泰基(Teodor Leszetycki, 1830-1915);彼得入學作部分時間學生。
1863年四月,彼得以為應該儘量培養發展“神的恩賜”,經過長久考慮,辭去安定的職業,專一從事音樂。羅賓斯坦不贊同任何孟德爾松(Mendelssohn)以後的近代音樂;但彼得喜歡且取法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羅賓斯坦記得,當他要學生就某一主題作十二個變化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的作業是二百變奏。當羅賓斯坦的弟弟尼克萊(Nikolai Rubinstein)在莫斯科設立音樂學院,教授陣容缺人,於1865年,延聘尚未畢業的柴可夫斯基去任教。他於次年才畢業,並獲銀牌獎。
柴可夫斯基的初作侍婢舞(Dances of the Serving Maids)弦樂交響曲,1865年首演,由小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the younger)指揮。
他曾有過精神崩潰,初教課時,甚為緊張;不過,後來證明是個好教師。
柴可夫斯基的老師
Anton Grigoryevich Rubinstein
他的第一交響曲,約作於1866年,不能得他嚴格的老師羅賓斯坦贊同;經過大加修改,還不夠滿意,延至1868年二月始行首演。他的第一歌劇沃涯渥達:沃爾加河畔之夢(The Voyevoda: Dream on the Volga),始於1867年暑假期間;1869年二月演奏,聽眾反應良好。
尼克萊.羅賓斯坦,對柴可夫斯基的交響詩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期許甚高。但在1870年三月演奏,反應平平。
從1868年,柴可夫斯基訪問西歐,他的作品在那裏受到注意。屢次歐洲之行,都甚成功。
1871年,柴可夫斯基個人的弦樂四重奏演奏,報紙加以讚揚,正享盛名的小說家,詩人屠格涅夫(Ivan Sergeyevich Turgenev, 1818-1883)也臨場。
俄國文豪普希金
1876年十二月,莫斯科的麥克夫人(Mme. Nadezhda von Meck),是有名家道富有的人家,新近喪夫,第一次邀柴可夫斯基作曲。他寫了第四交響曲,題獻給她。次年春,在創作進行中間,他忽然想到作歌劇,根據俄國文豪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 1799-1837)的傑作,長詩小說幼正.厄尼金(Yevgeny Onegin)編寫;原想模仿拜倫的Don Juan,為柴可夫斯基最成功的作品,也帶給他最大的麻煩。
1877年五月,厄尼金演出後不久,因為劇情刻畫太生動,柴可夫斯基受其影響自疚,以為自己是劇中人,冷酷拒絕女主角泰田娜(Tatyana)的愛。二十八歲的安陶妮娜(Antonina Ivanovna Milyukov),是音樂學院的學生,自擬為泰田娜,給他寫信。柴可夫斯基不願她因失意自殺,明知沒有愛情基礎,於1877年七月十八日結婚。
婚後,柴可夫斯基寧可與他的姐弟在一起,避免跟安陶妮娜相見。到九月二十三日,他的歇斯底里症發作了,跳莫斯科河自殺;但河水只深及腰。他逃到聖彼得堡,在那裏,兩天不省人事。他的妻子同意離婚。他到日內瓦湖畔,租一所別墅休息。以後,再沒與他的妻子見面。
關於他婚姻的問題,有人以為有關流傳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醜聞;那時,同性戀被認為低鄙的罪惡,不堪言宣,婚姻是為了掩蓋,婚前雙方達成相當諒解,但實施並不如理想,以致造成對他的打擊。
麥克夫人
柴可夫斯基與麥克夫人的關係,是十分特殊的。他把她當作所崇拜的法國女管家,早年失去的母親,和另一位姐姐,過於一般的異性朋友。從1876年,開始通信;他們很敞開和絕對誠實的互訴心事,但彼此同意,不要見面。這樣,他在她心中的形象,是理想的詩人,劇作家,不是本人。麥克夫人則供應柴可夫斯基年金18,000法郎-這在當時是很可觀的數目,他得以維持舒適的生活,隨意旅行,他也借住過麥克夫人空置的別墅。如此持續了十四年,到1890年,因為麥克夫人自己染病沉重,她一個兒子又死了,通信和年金停止。柴可夫斯基在經濟上已相當富裕,不再需要資助;但失去這樣的友誼,又使他非常痛苦,在囈語中,一再重複喊她的名字。
1890年,他的歌劇黑桃王后(The Queen of Spades),也是根據普希金的作品,在聖彼得堡首演非常成功。次年,完成了芭蕾舞劇胡桃鉗。
1892年和1893年,忙碌的作曲和演奏,更多的成功,更高的聲譽,帶他旅行歐洲和美國,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音樂博士。
柴可夫斯基外面生活舒適,內心卻沒有平靜。
1892年,他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Klin),買了一幢寬敞的房子,可惜住了不到一年,就逝世了,後來成為柴可夫斯基博物館。
柴可夫斯基最後的作品,是第六交響曲。作於1892年。主題是人生的進程:以沉緩的葬禮開始,低音獨唱,成為主調;第一部是青年的熱忱,自信,活躍,意氣奮發;第二部是愛情;第三部是失意;第四部低沉,緩慢,結局是靜默,死亡。
他自己對佈局結構很滿意,知道將成為他的傑作。完成以後,將要送交出版。柴可夫斯基想,總不能叫“第六交響曲”吧?他考慮:或者該是“進程交響曲”(Program Symphony),不過,難以叫自己滿意。就在那時,他的弟弟摩第斯特(Modest)來了。摩第斯特建議“悲劇”(Tragic);他仍在躊躇難決中,摩第斯特離去。出去以後,摩第斯特忽然若有所得,再回來向彼得說:可以叫“Pathetique”。彼得說:“偉大,摩第,是了!”立即寫下Pathetique Symphony(悲愴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作品賞(MIDI)
1893年,柴可夫斯基從英國載譽歸來,埋頭準備演出。柴可夫斯基指揮,十月末,在聖彼得堡首演。但聽眾的反應十分冷淡,他深感失望。十天後,彼得.柴可夫斯基離世。
外間傳聞,他的死因是由於演出失敗,灰心自殺。不過,據他親密的弟弟,傳記作者摩第斯特說:十一月二日,他感到不適,消化不良,並且失眠。他與摩第斯特和共進午餐,當時霍亂在聖彼得堡流行,柴可夫斯基喝了一杯未經煮沸的冷水;幾個小時後,即劇烈發病。他自己說:“這是死亡!”到十一月五日晚間,召教長來作臨終禱告,他已經不省人事。次日早晨,他結束了悲愴的一生。
柴可夫斯基被認為是俄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他愛自承是東正教信仰,但不像韓德爾(Handel),巴哈(Bach),或海頓(Haydn),缺乏那種洋溢的喜樂,或磅礡浩大,使人敬畏的氣勢。他主要作品,所流露的,可說是悲愴的人生;他的最後傑作,頗有自傳色彩,仿佛是傳道書的縮影。其實,那智慧的王早就說過:從財物和娛樂中尋求喜樂,“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8,11)人所需要的,是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在祂旨意中生活,榮耀祂。但我們看不到他有這樣的證據,那一時代的音樂家,也同樣給我們失望。音樂表現時代,也影響時代,我們聽到了走入二十世紀的序曲。世人欣賞他,因他真實的描述了人生的空虛,他們都可以體會的到;不過,他沒提供治療的方法。
大衛是“作以色列的美歌者”(The sweet psalmist of Israel),與他敬畏神,得聞天韻不無關係(撒母耳記下23:1)。大衛的詩中說:“在你〔神〕那裏有生命的源頭;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篇36:9)中世紀以降,西方卓越的音樂家,多自聖經取材;後來者,似乎失去了這樣的智慧,所以只能以自我為中心,發洩自己,娛樂人,而不能造就人,是很可惜的事。聖經說到離開神的結果:“〔你們〕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書2:13)
深盼基督徒音樂家,能夠傳揚上面來的信息,像大衛一樣,以琴韻驅走邪魔,帶來使人心思清醒的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