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6-11-01


阿拉斯加紀遊(下)

袁行之

 

  May 27 Juneau, Alaska 7:00am-6:00pm

  司開衛是此行的頂點。從那裏回駛,又是夜間,現代的導航設備,確可以給人許多方便。
  曙光乍現,珠諾已經出現在面前。這是個很美的海港城市,在阿拉斯加東南一角的海灣邊,貼附在加拿大旁,是阿拉斯加的首邑。
  美國向俄國買得阿拉斯加。當時許多美國人,以為其荒涼無用,十三年後,珠諾建立。
  1879年,敖克印地安人交給德國人丕爾斯(Georg Pilz)一批閃亮的類似黃金。丕爾斯不能辨別,於1880年,找人帶到外面世界鑑定。只有兩名美國酒徒願意去:海瑞斯(Harris)和珠諾(Juneau)。丕爾斯交給他們三個月的供應,由Sitka前往,言明每天工價四美元。一個月後,二人帶着一百磅金礦石回來復命。他們申定了一塊居住的土地,找到了金礦。那段地,初名海瑞斯;不過,海瑞斯信譽有問題,後來改名為珠諾。二人放蕩酗酒,壽終崩逝的時候,一文不名。
  淘金者湧來珠諾,不數月,超過二萬人聚居,酒吧林立,儼然阿拉斯加大鎮。不過,繁榮只曇花一現,不到二十年,金盡人去。
  今天的珠諾,是阿拉斯加州的首邑,還算市廛繁盛,商店不少,在旅遊季節,顧客很多。政府有計畫把州都遷往衛柳(Willow)市,目前是一個更小的城市,不過,在FairbandsAnchorage之間,有公路可達,其地理位置,並發展前景,對全州的照應,會比現在偏處加拿大臥榻之側的小鎮好得多。
  曼頓皓勒冰原(Mendenhall Glacier)在珠諾市北二十餘哩。冰峽高二百餘呎,長十二哩;綿延五千方哩。


Mendenhall Glacier


Mt. Roberts 俯瞰珠諾市

  據當地旅遊問詢處的人說,他們眺望樓的屋子,在二十年前遷建的時候,冰原就在窗外;以後逐年後退十多呎,現在相距已經約三百呎。有人說:這是“溫室效應”,使氣候轉暖的結果;也有人說:只是大地冰河期冷暖的循環週期。只是沒有誰說是土地退縮造成的。
  在冰原與珠諾中間的岸上,有一個很特別的花園。1982年,有人在山頭燒伐森林,因為那裏土薄,下面多石,雨後造成山崩,樹木枕藉倒陳,成為糟亂的荒野。這片人以為無用廢棄的土地,卻被經營者看中,以低價買了約五十英畝,竟成為佳美的林苑之勝。他獨特的設計,是取來多株被拔根的樹,削去枝葉,倒栽在地裏;向天的樹根,就掛上盆花,或種植寄生植物,頗為美觀,是突現的奇想。並闢荒茅而建溫室,育苗培植花木,並依山坡闢築蜿蜒小徑,置多架高爾夫球車,載客巡迴觀光;也築有瞭望台,可以眺遠,港灣歷歷在目。
  就在碼頭上,有個纜車站;乘上纜車,可達Mt. Roberts峰頂,不幾分鐘,即升高約一千八百餘呎。山徑可以步行;凌空俯視,全港及附近小島,盡入眼底。

  May 28 Ketchikan, Alaska 8:00am-7:00pm

  “開其坎”(Ketchikan)得名的由來,一般認為是“雕的雷翼”的意思;據考之Tlingit土人,意為“開其克溪”(Kitchsk's Stream),才是正譯。
  其地盛產鮭魚,分為五種。在1930年代的時期中,年裝一百五十萬箱,或每年約二百萬條鮭魚,稱為“世界鮭魚之都”。百餘年前,唐蓋世(Tongass)公司建立於此。雖未“竭澤而漁”,但無制的取求,導致魚數減低,鮭魚帶來的經濟繁榮,亦因而盛況不再;從前這裏的鮭魚罐頭加工廠高達二十餘所,如今僅存其三。
  當鮭魚盛產的時候,自然需要人工;白人不屑為之,黑人不肯來,自然落在中國人肩上,長時間剝皮剔骨,既髒又苦。住的地方,是同猶太人在一區。後來發明了機器,操作快而有效,華工大多失業,白人樂於見到華人離去,稱之為“Chink-cutter”。那是種族歧視的舊事。
  在開其坎郊外不遠,有個州立公園Totem Bight State Park


Totem Bight State Park

  拜特(Bight)是“小海灣”的意思。那裏有十五圖騰柱,不是土著的原物,是政府文物保存計畫請藝術家雕製的。圖騰柱用香柏木雕刻,必須選用整棵挺直的樹,由特殊的藝術家雕刻,塗色;因為木質堅硬,可耐氣候的侵蝕約五十年,以後,才逐漸腐朽,所以也需要更新。據說:這些作品與原物無異,是新造的古董。還有一座印地安族人的公屋。
  圖騰是宗族或家族的記號,立於社區,家屋,或墓地,以記念特殊人物或事蹟,頗像美國球隊,以動物代表,通常有烏鴉,禿鷹,水獺,熊或狼,鯨等。
  人有標明自己與眾不同的傾向。因為知道在世的生命有限,內心有一種嚮往,可以留下些東西;如大衛的逆子押沙龍,沒有後裔,也要自己立柱留名,以垂不朽(撒母耳記下18:18)。
  世界上有好幾個國家,以禿鷹為徽記,取其雄隼高飛視遠。阿拉斯加的印地安部族,也愛以禿鷹作標記,他們有不同的故事。
  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有詩:


丁尼生

  The Eagle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d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1851

雄鷹

他鉤曲的爪攫住危巖;
  兀立在孤獨的高地,
  同蒼穹結合接近紅日。

皺紋的海在他下面起伏:
  他從他的山壁上俯視,
  急墜如雷霆下擊。

  這只是丁尼生有名的殘章,但氣概蓋世,繪出雄鷹的面貌。
  當年美國討論決定國徽的時候,富蘭克林獨具隻眼,建議取用美洲特有的火雞;但因為火雞其貌不揚,未被接受;而選定雄視威武的禿鷹為國徽。今天,到底誰是誰非?仍有商討的餘地。

  印地安人有個關於禿鷹的故事:
  因為生活環境艱苦,印地安人就以慷慨和仁愛為最高的品德,而以吝嗇為罪惡。有的帽子上有環為標識,是宴請全族人的記號,每宴請一次,就有資格加一個環,越多越光榮。那耗費很大,可能傾家蕩產。
  他們有多個部族,以禿鷹為記號;不過,不是取其凶猛,相反的,而是表示仁愛。
  據說:有個男孩子,很愛禿鷹,常把食物餵禿鷹。酋長警告他,不要那樣浪費資源,要積蓄以備自己冬天之需;但孩子不肯聽,還是愛顧禿鷹,只有一個老婦人同情孩子,收留他同住。
  酋長警告他不聽,就在決定全族移居的時候,撇下老婦和孩子,二人孤苦無依。有一天,那孩子夢見禿鷹來告訴他,哪裏可以找到食物,一次又一次,他收到禿鷹獵取的鮭魚,還有海豚肉,食之不盡,就存儲滿屋。
  但跟從酋長遷徙的其他族人,遇到災荒,供應斷絕。酋長打發僕人去探看孩子和老婦的結局如何,見他們衣食豐足,甚為驚訝;那男孩子分給他食物,還有多餘的帶回給家人,但囑咐他不可使酋長知道。不過,使者的孩子藏不住話,向人炫耀他家的富足。族人知道了真相,就紛紛向那被棄的孩子求助。好心孩子有求必應;但要求給還些東西交換,以表示感謝和願慷慨施予。於是那孩子家中甚麼都有,儼然小康。
  最後,酋長也屈尊相求了。但那孩子一無所缺,獨木舟也有了,多要無用;只是缺少一個妻子。酋長,為了得到食物,只好答應了交換條件。
  吝嗇詭詐的酋長有兩個女兒,只是吝於把女兒下嫁孤兒,於是把他們化裝侍女,找兩名侍女穿戴裝飾,作為酋長的公主。選妻的時候到了。好心男孩子看到侍女貌美可愛,流露期待的目光,不禁由憐而愛,選取其中之一為妻。這就是一個新部族的起源。

May 29 在海上。

  May 30 Victoria, BC

  維多利亞哥倫比亞省首邑,是加拿大氣候最宜人的地方,乾燥而溫和,是退休頤養的地方。有話說:這裏的居民多是New wed, or, near dead。這個大島上的居民,僅百分之三是非白人。
  維多利亞有“花園城市”之稱,有數處建築,成於十九世紀中,雖然不足稱為園林盛景,各家都保護得不錯,依然當年特色。
  貝肯丘佔地一百五十餘英畝,想不到,這裏有一號稱世界最高的圖騰柱,竟然在這裏出現,瘦矯高聳,秀出林木之上,為一百五十呎。
  園中有一巨樹,上有禿鷹巢;地上散落鶴的餘骸,是禿鷹餐後剩餘的證據。不遠處,即有另一高樹,上面有二三十個鶴巢,他們無法是鷹的敵手,卻不作遷徙之計,仿佛是認命,只能仰望暴君的憐憫,無法作有效的反抗。世間不乏這樣的事例。

  May 31 At Sea

  很長的一天,所見的只是海。是安閒的一天,身在神所造的浩瀚海洋中,能充分思想神的偉大。有話說:“至大無垠”。俯視遠眺周遭的水,可以體會。夜晚,仰望夜空,無垠的宇宙,更感覺此語不虛。

  June 01 SF

  在船上,不用自己籌畫飲食,不必自己駕駛,可以享受暇逸的樂趣;視線所及,常是浩渺無邊的水,僅見遠處隱約的土地和山形,真能夠使人心胸開闊不少。
  有人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的原因,是陸軍領袖當政;如果換上海軍,情形可能不同。這話頗有道理。因為陸地只佔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一左右,在這麼小的區域裏鬧,有甚麼價值?何況日本的土地更狹小,難免擠塞了人的心地。我們該儘量找得時間,遠眺海洋,仰觀穹蒼才是。
  從舊金山出航,繞了一圈之後,又回到舊金山。
  從碇靠的碼頭,可以看見海灣大橋,來回湧流的車輛,證實這個繁忙的世界,仍然在搶奪,在爭速,佔先。

  實際上,這次遊船所至的埠,都在阿拉斯加的東南島灣中,並未到中部和極北。顯然的,旅遊的人,雖然也尋幽探勝,到底並不都是探險家。
  美國探險家Robert E. PearyMatthew Henson,是1909年,最早到達北極(North Pole)的人,他們乘狗拉的雪橇到了那裏。1926年,國際探險者Roald AmundsenLincoln EllsworthUmberto Nobile,乘飛艇到達。到1929年,美國人Richard E. Byrd也到了那裏。當然,在此之先,到那裏的土人,並沒列入記錄。西方人好像有不情願承認中國人居先的避忌,近代的中國人,也無法同別人爭先逞強。
  羅馬天主教早於1929年,即到達西北的可濟埠(Kotzebue);後更繼續到最北角,北冰洋岸的巴洛(Barrow),位於北緯75度。這兩地都在北極圈內,是愛斯基摩人的居地,都建立了教堂。不用說,那是最艱苦的工作,氣候酷寒,交通極不方便,只能用小飛機或雪橇,有時用小船可達。至於那裏的孤單,和冬天的漫漫長夜,更是考驗忍耐的極限。
  華人向以耐苦任勞著名,在世界各地,腳蹤所至,都留下了印痕。例如:加拿大裕崆修建鐵路,阿拉斯加的淘金,鮭魚工業,華工可列先驅。在犯險宣教方面,希望華人基督徒,也能接受挑戰,不要落在人後面太遠。原籍波蘭的英國作家康萊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竟然說“華人沒有靈魂”,當然不是事實;但願在拓荒宣教上,華人基督徒,能夠證明,我們也愛人的靈魂,作愛“重價珠子”的天國商人(馬太福音13:45,46)。何況那裏的愛斯基摩印地安人,看來很像華人啊!
  愛華人不能成為傳福音的條件;但傳福音不能不愛任何人,不能不愛華人。(全文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樂趣飄送

英國現代聖詩的先驅華慈 ✍史述

談天說地

飯碗爭奪戰 ✍亞谷

點點心靈

晨運 ✍馮虛

寰宇古今

柏格理:模楷長留山巒間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