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6-03-01


十字軍東征的教訓

史直

 

   懷抱着基督教(天主教,以下同)信仰的歐洲國家對信服伊斯蘭教中東各民族的構怨始自十字軍(Crusades, 1096-1291)的前後,時值我國宋朝,通西域的路被西夏國遮斷,因此對十字軍東征事蹟毫無記述。直到今日,教條的堅持和歧見,加上耿於懷之潛意識作祟,造成隔閡。及至以色列人自歐洲返國,阿,猶兩族間的明爭暗鬥,構怨,擴大,終至爆炸程度。
  沒有中央亞細亞大食國西移進攻東羅馬帝國,控制了中東包括巴勒斯坦(Palestine),禁止歐洲人前來耶路撒冷朝聖,就不會有歐洲各國組成十字軍攻取巴勒斯坦之舉,前後共有三次,或五次,甚至有史學家認為是八次,觀點和評斷各有不同。大食國(Seljuks)的先民本是黑衣大食和白衣大食,他們在唐代中葉(公元八世紀)多次入貢,那時唐京長安已經有了景,摩尼,佛,祆,天方(伊斯蘭)等宗教寺院。
  大食屬於突厥系民族,信服伊斯蘭教,國勢正擴展中,入貢中國是為了貿易,通好,探聽虛實,東進?無可測度。可能由於東進無力,才於九世紀時南下入波斯,被同化,先將波斯國征服,次入中東文化中心的巴格達。直到今日,它和開羅與大馬色(敘利亞)同為三大伊斯蘭教及其文化中心。語言學家將古代世居阿爾泰山(Altai ,在蒙古西北)和烏拉山(Ural,在西伯利亞,歐,亞由此分界)。全部遊牧民族定為“突厥語系民族”,而非突厥人。這個廣大區域的人民有共同類似的語言,但是血裔和外型卻非盡同。
  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臚列了西域的國名和要事,記載張騫西使,第二次被俘,娶匈奴女,曾先後到過烏孫,大宛,南下大夏,是否親自到過其西的安息(波斯)不詳,但至少其副使到過。烏孫的西面是康居,再往西為奄蔡。司馬遷說這些國家同俗,應包括有共同的語言,此點與西方語言學家的定論吻合。比張騫晚約一百七十年的班超,於東漢光武帝時期西使,遠達裏海(Caspian Sea)邊,那就是大食人祖先的世居地—奄蔡。
  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Muhammad, 570-632)曾到過耶路撒冷,足踏摩里亞高地的大石磐,傳說是在此升天,會見上帝,始祖亞伯拉罕,摩西,耶穌等諸聖。而此大石磐是古時亞伯拉罕欲殺其長子獻祭上帝之處。猶太人相信亞伯拉罕的長子是以撒,是他們的祖先;阿拉伯人則堅持長子為以實馬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為此互相爭執四千年迄今。
  公元638年,第三世伊斯蘭教主Omar在東羅馬帝國通好的環境下,率軍民入城,建寺於大石磐旁。後繼的教主Abd al-Malik在687年建磐石寺於其上,即今日的Dome of the Rock,四年後完成。之後,東羅馬國君在此建聖墓堂,各宗教信仰的民族相安無擾,歐洲來此的朝聖者受到保護。
  以巴格達(Baghdad)為國都的大食人強大起來,敗東羅馬帝國,佔據其中東的各地包括巴勒斯坦,並敗埃及的伊斯蘭王朝。此時歐洲前來的朝聖人被劫,甚至被殺害,基督教堂被燒。歐洲各國此時興起了十字軍,以解放猶太全地與聖城耶路撒冷為目標。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領導人是一位名叫彼得的隱士,他肩扛一座十字架行遍西歐各地,號召了約三萬人,於1096年分從各地啟程,水陸並進,兩年後打進巴勒斯坦,解放聖城之戰歷一個半月,並將巴勒斯坦劃成四區,聖城成為耶路撒冷王國一部分。歐洲人思鄉逐漸返國,而守軍老化,五十年後,此地復歸突厥語系的伊斯蘭軍。
   1147年,法王公Louis七世和德王公Conrad三世並未相約,各自率軍前來,救援無效敗於中途,此為二次東征,結束於1149年。
   十字軍第三次東征是在第一次東征之後約九十年。埃及的伊斯蘭軍興起一名智將Saladin,一時被譽為聖人與英雄,敵對的基督教軍對他的坦誠和勇敢咸予尊重。德皇Frederick一世率軍,敵不過他;法皇Philip二世交鋒後知難而退;英王Richard單獨打了硬仗,但至終不能攻克耶路撒冷,結果雙方按兵言和,伊斯蘭教軍以開放聖城,准予基督徒來此朝聖為交換條件。時在1192年。這場戰爭從歐洲啟行到結束打了三年。


十字軍在敘利亞建設的城堡Krak des Chevaliers 遺址

  約一年後,教宗Innocent三世說服了一些有財勢的法國王公,在1201年組成第四次的十字軍,取道地中海,全部由威尼斯商人負責運輸。但這些商人旨在謀利,說服了十字軍,先去奪取了東羅馬在中東的海港。利令智昏,他們忘記了使命,軍力未達巴勒斯坦便告雲消霧散。
  1212年,在德,法兩國興起一些“宗教狂熱症”的青年人,男女都有,旱路,水路並進,結果大部分的病,餓死於途,或身葬魚腹,並沒有進入聖城。
  同時,另有一支十字軍攻入尼羅河口一帶,還未進入巴勒斯坦雙方已開始議和,結局和議和條件不詳。以上兩度出動的人馬可算是第五次東征。
  第六次十字軍由歐洲中部王國Holy Roman Empire的國君Frederick二世率領,兵臨聖城,他智服伊斯蘭教軍,棄城由十字軍管理,約二十年後聖城重歸伊斯蘭軍。
  法皇Louis九世聞訊十分憤怒,與第七次的十字軍於1228年啟程,不料在中東某地被包圍,他付出慘重代價始得脫險。返國後,復仇之心未泯,重整兵力,先打了伊斯蘭教軍的北非,取得勝利,終因年紀老邁,舊病復發而率軍返回法國,這次勉強算是第八次的東征,時在1270年,是最末次的東征。以後多次的企圖,不值得記述,終止於1291年。


十字軍東征路線圖

  斷續亙二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給歐洲人甚至全人類一個經驗和教訓:戰爭不能保障和平,歐洲人征服不了中東各地,宗教性的戰爭打不得,伊斯蘭教和其文化須受到尊重。
  昔日,隱士的號召,三萬人應征。今日沒有隱士號召,但有南方某兩處的牧師呼籲:“穆罕默德是個暴力的人。”今日的白宮主人是南方起家,而牧師之舉對他個人足有鼓勵,甚至說對戰爭有搧風的作用,寓意和口吻都與基督教旨大相逕庭。
  軍火之增新汰舊或對油田之覬覦,可比第四次十字軍為威尼斯商人所惑,利令智昏,攻佔東羅馬各港口,忘記了十字軍真正的使命。
  昔日第五次十字軍的男女青年患的是“宗教狂熱症”。今日此症已無,但後方仍有狂熱高高在上的來指揮,前方有殺傷力巨大狂熱式的最新武器。倘若出師無名(聯合國決案缺如),對國際道義和安定的破壞程度是不可想像的。
  美國朝野人士應當自問:二次大戰美國出力最多,犧牲得大,戰後世界各國都受它的經濟援助,為何今日國際間樹敵如此之多?無他,政策失敗而已,即使一個平常人也可看出,勢將燎原那星星之火出自以色列,當今美,以兩國實負其責。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光與影 ✍松桂

藝文走廊

康的願望 ✍凌風

點點心靈

秋之悸 ✍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