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5-07-01


中國出生的美國中將赫士及其家族

史直

 

  依習觀之,一名將官沒有甚麼了不起。為甚麼一位美國中將的生平值得一寫?古代的不曾查過,較近的看明朝,登州府出過剿倭寇的名將戚繼光。清朝有宋慶,值甲午戰爭,他率軍防守遼東。民初有吳佩孚,春風得意時期任華北五省的巡閱使。北伐完成後,有西北軍出身的于學忠,曾任河北省主席,七七事變前後他擔任第五十一軍軍長。以上都是登州府(蓬萊)人。
  本文中心人物這位美國中將,委實值得一寫,因他生於非凡之家,一生有異常成就,出生地在煙台,也是登州府轄地。
  先說他的外公郭顯德(Hunter Corbett, D.D. LL.D)牧師,是在魯東興起現代教育的第一人,具創設學校四十餘所的光輝記錄,光緒帝明令嘉獎,頒他雙龍勳章一座。他父親赫士牧師,助中國人興建起第一間罐頭工廠,使水果在夏秋間的過剩生產找到出路;他母親將西方織花邊的技術教導煙台,登州兩地的女性和鄉村婦女,生產外銷,先後使數十萬婦女獲得生機,盛況維持了四十年,直到七七事變。

  煙台古稱之罘,後人寫做芝罘,它原是陸地北面屏障似的花崗石岩合成,聳立海中一座小島嶼的名稱。年代湮遠,海潮的沖積,形成一道沙堤,將島和陸地接聯起來,結果芝罘島成了一個半島。古時,秦始皇曾三度東遊到此。最末次,海上射魚不中,渡海到今河北地而卒。芝罘對面的陸地被山環抱,朱元璋命士兵囤田,俾可自養,建城防衛。明朝時,全國設十七個都指揮,下有同知,僉事,衛鎮撫,千戶和百戶。明洪武三十一年,登州的僉事,在山谷正中平坦地帶建起一座名叫“奇山千戶所”的小城,全花崗石造,十字大街盡處有四門,門上有樓,城牆上有雉堞。在千戶所的正北,有小山伸入海中,上設烽火台,旨在監視北方的契丹人入侵,和來自東方海上的倭寇,必要時燃起烽煙發出警號。因此這一帶,就被稱做煙台。可惜,在六十年代此城牆已被拆除建成大道。
  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聯軍攻天津,訂立天津條約。兩年後,北京條約成立,煙台正式開埠,此時煙台除了這座小城外,共有十三村莊,幾座廟,天后宮,福建會館和潮州會館;是祭祀海上亡魂,南糧北運往來修船,供水與食物以及同業互助,聯絡感情的地方。千戶所的西南有幾座小山,其一的山頂上在元朝築有玉皇廟,此山取名毓璜頂。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們,就在毓璜頂山半坡上買地,大興土木。

中將的外公

  郭顯德在賓州匹茨堡近處一所大學卒業後,入普林斯頓大學神學院。畢業後,偕夫人於1863年夏天,搭機帆船自紐約繞好望角到澳洲,再北行,在菲島遇颱風,所乘的船幾乎沉沒。抵上海後,換船到煙台。剛過威海,遇上擱淺,經英國海軍砲艇拖出。自紐約到煙台艱苦航程一百六十五天。
  郭顯德二十八歲到中國,至1920年逝世,享高壽八十五歲。其間曾多次返國募款和度假不計,在山東省工作滿了五十年,足跡遍及山東的東部各地。
  1866年,他在煙台先設男校,兩年後添設女校,繼設中學及商專,醫院,幼稚園和博物館。煙台商專中學部的北校園已被拆建。最早的文先,會英,晚近的會文書院,逐步改為信義小學與真光女中,兩校今已不復見。商專的南校園今為省立煙台第二中學所在,學生4200名,是個重點中學。1996年,學校歡慶一百三十周年紀念,是自郭老建校之年算起。

  我曾寫過母校校史,並搜集了舊照片二十張以上,因此二中的歷史才有了依據。最近我等友好,中美各三人,接洽該校,擬在園中立碑紀念,此事進行業已數月,還未得到答覆,幼稚園與博物館今亦不存。
  惟醫院在初設時僅九十病床,今已增至七百。該院於1994年慶八十周年,並出版了一本四百餘頁的院志,我被列為顧問之一。1986年,我寫過一本:煙臺毓璜頂醫院與護士學校,係非賣品,僅六十一頁,但插圖有五十八,曾由該院參考和採用資料。
  信義小學和益文商專都是我的母校,真光女中先父為創辦人之一並擔任義務校長六年,直到1920年被國民黨的煙台市黨部逼走為止。
  1920年,我祇是初小一年級生,曾列隊魚貫入毓磺頂長老會(三十年代改為中華基督教會—今日仍為被封的教會財產)瞻仰郭老遺容,祇見他如沉睡棺內,眼框深陷,銀鬚及胸,迄今記憶猶新。遙想該日毓璜頂一帶,自禮拜堂到美國公墓,中外人士千人雲集參與葬禮,共申哀忱。此公墓於五十年代已被掘毀,想來既惜亦哀!

中將的母親

  郭夫人居煙台十易春秋後,患痢不治而逝,遺下子女三人。郭老送他們返回美國,由親戚照顧。他的長女範霓(Fanny),高中卒業後思鄉心切,欲返煙台,父不允,但莫奈何。她在讀中學時期結識一位瑞士移民,從她學得織花邊的技術,希望將來在中國民間教導並興起這種手工業,既裕民生又可提高中國農村婦女的地位。
  範霓二十歲,正在讀大學,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大學畢業生,且讀完了神道學院的青年赫士(George Hays)。兩人結婚後,一同前來登州工作。長老會的制度和一般的西方差會的不同,傳教士的工作範圍和地點不由總會安派,而是憑各該地區的教會與經濟上支持的傳教士雙方議定。範霓即赫士夫人,在登州教書並教織花邊三年,在煙台三年。赫士牧師在傳教和學校工作以外,則教導中國人保存水果的方法。經他傳授和義助,第一家罐頭工廠成立—市內西南河東岸的亞東罐頭公司。


中將的母親郭範霓

  赫士夫人取登州的文會女校,當做教織花邊的中心,對象是女學生和鄉村婦女。先母讀文會時期學織花邊,但那時赫士夫人已返國,由劉梅卿女士接續。赫士夫人後三年在煙台的工作,由英國傳教士馬茂蘭夫婦(James McMullan)承接,由劉梅卿相助,成立了花邊學校和孤兒院,是培真小學及女中的前導。最後,馬茂蘭為花邊出口,創仁德有限公司,給國際貿易業培植了不少人才。
  赫士夫婦婚後在登州和煙台生下三女一男,那男孩子取名George Price Hays,即後來的赫士中將,他的三個姐姐學成後都在大學當過教授,堪稱傑出之家。


除幼妹出生美國外,赫士與三個姐姐
生於登州和煙台

  赫士夫婦六年後返國休假,隨後甲午戰爭(1894年)起,夫婦決定不再返中國。1955年夫人壽終康州,享年八十九歲,她第一次返美國時已七歲,加上第二次居住的六年,在中國共十三年,故對中國印象和感情深刻。在彌留的時候,兩周之間祇講中國話,家人都不懂,可見她思念中國之切。

第一次歐戰

  光緒十八年(1892年),赫士中將生於煙台,二歲隨父母和三個姐姐返國,中學讀畢,入奧克拉荷馬大學習農業及機械;畢業後,入軍事學校。那時屆歐戰爆發,美國初期無意介入。
  說到歐戰之起,遠因很多。德,法邊界糾紛不決,德,俄在東歐互爭領導,英國海外勢力無限擴張,“米字旗飄揚地,永無落日時。”德國遠落其後,僅擁非洲窮殖民地三處,遠東有膠州灣和新幾內亞北部的幾個小島。德國在俾斯麥領導下,積極建軍,圖謀與英國爭雄。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在巴爾幹被剌身亡,兇手是斯拉夫族的塞爾維亞人。德奧同語言,德支持奧。俄以斯拉夫同族為由援巴爾幹。德欲先盟法國,以防背後受敵;法國拒之,於是德國先發制人,取道比國攻法。英為保比國中立地位,助比攻德。於是全面戰爭開始。
  次年,即1915,英客輪Lusitania被德潛水艇攻沉於愛爾蘭海域,死一千二百人。美國朝野忿怒,但無意參戰。1917年,德國開始在公海上隨意攻擊中立國的船隻,美國始對德國宣戰,實非情願。
  美國參戰的時候,適屆英法聯軍失利,待助之殷切,遠超過“雪裏送炭”四字所可表達。赫士自請參加美國派遣軍第七師的砲兵營。他初任中尉,繼晉上尉。歐戰末期,他擔任美國十二個砲位與英法各路砲隊合作的指揮與協調。根據當年軍中報告保存至今的資料,確知他奉派最前線。砲隊用來支持衝鋒的步兵,日夜不眠不休。敵軍將所有砲位彼此間的聯絡電線切斷後,他親自騎馬穿梭於所有的砲位之間,他的座騎相繼死傷七匹之後,無馬可騎;他便實行跑步來完成使命,及至最後一戰告終,敵軍死傷數萬人,美軍砲位全毀八座,殘存四座的砲彈已將告罄,赫士本人也負了重傷。
  這場戰爭確保巴黎的安全,也挽救了聯軍的崩潰。地點在法國北部馬爾恩河畔(Marne)。此河直通巴黎市區的賽納河(Seine)。此役倘若聯軍敗退,德軍便可長軀直入。德軍兵敗撤退,聯軍乘勝追迫德境。三個月後,德皇威廉二世宣告退位求和,1918年十月,停戰協定訂立。
  論功行賞,赫士除因受傷獲美國軍部的紫心章外,更接受了美國政府頒給最高榮譽的總統章和國會紀念章,此外英法政府各贈一枚。一年之內,連獲五座勳章,史乏前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告終,赫士派駐德國。次年,在英國完婚,夫人是英國人。1921年攻讀美國砲兵訓練學院,執教康乃爾大學凡四年,授軍事科學及戰術。後仍返陸軍部工作,自1932至1940年又兩度入學:參謀大學及國防學院,畢業後晉級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年,赫士再次投入歐戰,此時他正擔任美國第二步兵師的砲兵司令。
  第二次大戰的原因和初期過程,大家耳熟能詳,無需多述。英國將美國拖入北非戰爭以後,赫士奉派北愛爾蘭,任聯軍砲兵的總教練,官階准將;同時參加了佈署法國諾曼地的登陸戰。聯軍佔領西西里進攻意大利半島,赫士任美國第三十四師的砲兵司令,負責攻打德意聯軍,主力集中羅馬市東南方的卡西諾山區(Cassino)。這是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政府存亡關鍵,戰事膠着匝月。美空軍與砲兵發揮至大威力,打得敵人片甲不留,陳屍山野,草木為枯。赫士身先士卒,身受輕傷。此役完成,意首相逃亡,德意殘軍向意法邊境的阿爾卑士山區退卻集中。
  赫士奉調英國,參加1944年六月七日諾曼地的登陸戰,任第二砲兵師司令,在峭壁最多的歐馬哈(Omaha)登陸。完成後,又奉調意大利北部前線,擔任最適高山作戰的第十師司令,目標在肅清意法邊境的德意聯軍,此時晉級少將。
  1945年五月一日,希特勒自殺。一周後,各戰線德軍放下武器。二次世界大戰告終。

戰後


生於煙台的赫士中將

  赫士精通德語法語,擔任美國駐歐洲第六軍的副司令,等於一名外交軍人,繼任駐柏林總部的副司令,晉級中將。最後,任駐奧國佔領軍的總司令,直到六十歲退休,時在1952年。
  赫士中將一生兩度受傷,先後獲紫心章兩座外,共獲其他勳章十座,其中半數為外國政府所贈給。
  赫士中將在軍職退休後,曾主持過紐約港口及其濱海地區發展委員會,他至終退休於北卡洛林納州,1979年逝世;夫人則逝於1993年。他夫婦生男育女各一,今尚健在,高齡八十與七十八,另有孫輩九名,曾孫十六名。
  赫士中將有外公及母親的相貌和風範,一生信守基督,持正,廉潔,忠心。他的出生地和其國民,也必同感光榮。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點點心靈

小窗.苦茗 ✍吟螢

談天說地

又見櫻花 ✍亞谷

談天說地

福音荒原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床邊醫學”大師史耐伯 ✍江顯楨

點點心靈

彩虹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