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 Frederic Francis Chopin
蕭邦(Frederic Francis Chopin, 1810-1849)於1810年三月一日,生於波蘭華沙附近一個名叫烏拉(Zelazowa Wola)的小村。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蕭邦自幼喜愛音樂,七歲時,即作Polonaise in G Minor曲,由康司坦丁大公(Constantine)的軍樂隊演出。八歲便在華沙公開演奏協奏曲,啟蒙老師是齊夫尼(Adalbert Zywny, 1756-1854)。以後他隨當時華沙音樂院院長,作曲家,兼小提琴家艾爾斯納(Joseph Elsner)學習和聲和對位法。十五歲時,出版作品,也經常參加演奏會。十八歲時,前往柏林演奏。1829年八月,十九歲,蕭邦訪問維也納;在那裏有兩次演奏會,極為成功。同年九月,載譽返回華沙,已是聲名揚溢的青年天才鋼琴家。
蕭邦的鋼琴
1830年三月,在華沙以他所作 Concerto No. 2 in F Minor 作正式成年演奏。他離開波蘭,於途中在德國和維也納暫留。以後,於1831年九月間抵達巴黎。此時,波蘭經過反抗以後,被俄國佔領。據說:他的革命練習曲(Revolutionary Etude, Op.12),就是多病善感的蕭邦,受到此打擊而孕育寫成。
在巴黎,流亡的波蘭難民中,他結識了年輕一代的作曲家白利尼(Vincenzo Bellini),白遼士(Hector Berlioz),李斯特(Franz Liszt)等人。他漸把興趣轉移到作曲上,之後,演奏會就減少了。幾年以後,他竟然完全放棄了公開的演奏,只偶而在社交界小聚會上彈琴。他並以教授鋼琴為生。
蕭邦的住所
於1833至34年間,繼續有作品問世。1835年,他曾訪問德雷斯頓(Dresden)和萊比錫(Leipzig)等地,跟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和舒曼(Robert Schumann)建立了友誼。
於1837年,蕭邦墜入了女文學家喬治.桑(George Sand, 本名 Amandine-Aurore-Lucile Dudevant,1804-1876)的情網,並借口照顧他的病弱而同居。她已有子女,有過不愉快的婚姻經驗,有一群愛人,現在加上了蕭邦。在這段時間,蕭邦發表很多傑作。不過,他們的關係,並不全和諧。至1847年,蕭邦與喬治.桑歷時九年的關係結束。雖然雙方都意欲和好,但礙於堅強的性格,終不能再在一起。蕭邦的生命,也已經臨近末期了。
蕭邦自1837年,便顯露肺病的初期病象;以後,一直未能痊癒,但他始終未忘音樂。
蕭邦墓
1848年,一個仰慕他的學生司特菱(Jane Stirling),蘇格蘭人,邀約他赴倫敦旅行演奏,並會晤許多藝文界聞人,如克萊爾(Thomas Carlyle),迭更斯(Charles Dickens),當代最有名的瑞典歌唱家琳得(Jenny Lind)等。蕭邦旅行演奏,備受各方歡迎,參加許多宴會,並得到合宜的療養。但體弱性情敏感的蕭邦,日漸衰弱,加以思鄉,使他瀕於筋疲力盡。去蘇格蘭避地靜養後,再返倫敦,停留僅三週,但他不能忘懷祖國,勉強為波蘭難民慈善舞會演奏一次。
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蕭邦再到巴黎。次年春,他的病情日見惡化。八月間,他的妹妹Louise,知他將難久於人世,特地從波蘭來看顧他。他接受波蘭神父的臨終聖禮,囑在他的葬禮上唱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1849年十月十七日,蕭邦逝於巴黎,享年三十九歲。
蕭邦作品賞
蕭邦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的鋼琴作曲家,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鋼琴曲。他的樂曲常具有創造性,表現鋼琴的特色。他並不是一個反叛古典的人物,而是一條新途徑的起點,他以親切而主觀的態度,創作了新的曲式,結構與音的變化。他在鋼琴音樂上的成就,可以媲美貝多芬的交響曲,巴赫的清唱劇,與華格納在樂劇上的成就。他的音樂的外在性完全是自己的,但內在的特質卻來自他的祖國。
音樂評論家赫登(J.C. Hadden)說:“波蘭對蕭邦作品的影響有三:第一,它決定了蕭邦作品的主要形式,波蘭最通俗的音樂,幾乎全是舞曲的形式與節奏;蕭邦的作品之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都是舞曲形式,其餘作品則千變萬化,各種形式都有。第二,蕭邦習於用單一的重複樂句,或兩個交換的樂句,來組成一個樂段。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手法,其自身並沒有甚麼藝術價值。但是當它們處於對照式的樂曲之中時,就成為一個非常適合的背景,故意使趣味減低,以便與中心部分造成更強烈的對比,這種情形,在他的馬厝卡舞曲(Mazurka)之中運用最為成功。第三.蕭邦受波蘭音樂調性的影響很大,波蘭民謠,大部分都不是用現代的音階,而是以中古時代的教堂曲調形式寫成,這樣的痕跡,在其馬厝卡舞曲中也隱約可見。”
蕭邦的作品,大多數是單樂章的。他的主要的作品有鋼琴協奏曲(Concerto),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波蘭舞曲(Polonaise),前奏曲(Prelude),馬厝卡舞曲(Mazurka),詼諧曲(Scherzo),敘事曲(Ballade),即興曲(Impromptu),夜曲(Nocturne),練習曲(Etude) ,華爾茲曲(Waltz) ,並一些鋼琴與絃樂合奏曲,和數首歌曲。
他的樂曲旋律有多種不同的表現。慢速旋律常表現抒情,再加入憂鬱熱情;快速的旋律,通常把旋律分解成為一團如瀑布流水快速的聲音,或集中一個快音階的力量造成高潮。他所使用的和聲常常自由,廣泛,轉調頻頻,半音和聲更是他的特色,因此效果變化無盡。他也是第一位以開離位置擴展伴奏和絃音的作家。在他的伴奏裏,和絃音的範圍常有超越八度的情形。此外,他特別強調使用制音踏皮,以增加音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