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的變化:讀書人的佳音
書變化了,藏書的地方變化,是天經地義的事。
古老的書,體積大,又因複製不易,數量少,也就顯得珍貴。有時,還會特地建築一所房子,作藏書之用。其中纂訂四庫全書,是中國特著的空前盛舉。
圓明園文源閣
四庫全書殘本
清高宗是一位提倡文事的皇帝。他在位時,國家昇平,於乾隆三十七壬辰(1772)年,下詔籌辦四庫全書館,以當世最為博學的紀昀(曉嵐)任總纂(主編)。次年,正式開館。除內廷的全部藏書外,復徵求天下書籍,令館臣選擇繕錄。紀曉嵐忠勤任事,而識力超拔,評騭精審,每書都親作提要並簡明目錄。全書歷時十年,於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告成。全書有3,460種,79,339卷,總168,000餘冊,可謂卷帙浩繁;分經,史,子,集四部,所以名為“四庫”,庋藏於清宮文華殿後的文淵閣中。再增繕三部:一部收藏於奉天(今遼寧)行宮的文溯閣;一部收藏在熱河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另一部收藏在圓明園的文源閣;總名為“內廷四閣“,當然不是普遍人可以去閱覽的,失去編繕的意義。又因為江浙文士匯集,皇帝自己也樂於去巡幸,於揚州的大觀堂建文匯閣;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杭州西湖的孤山建文瀾閣,上諭士民可以去檢視抄錄。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犯北京,放火燒了圓明園,文源閣的藏書被燬於火。洪楊太平天國毀了文宗,文匯;文瀾的藏書也多散失,事後經過鈔補,雖非原帙,亦復舊觀,現改存浙江圖書館;加上其餘三部完整,合為僅存的四部偉著。
“庫”字恰是Magazine的意思,因為是統收並蓄,今用以稱“雜志”,實在用來稱這樣的叢書更適宜。當然,如果叫Library,就更切合不過了。
以前作研究的人,需要跑好多圖書館,在群山叢林般的書架和故紙堆裏,翻天覆地,找所要的資料。如果有一個國際性的網上圖書館,該是多理想的事!
現在,就有人要這樣作了。
這一代使用電腦的人,都知道使用“搜尋工具”(Search Engine)的利便。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搜尋工具“俱括來”(Google)宣佈,要與世界上幾所有名的大學圖書館合作,有哈佛大學,史坦福大學,密西根大學,和牛津大學,並紐約公眾圖書館等,把其存書掃瞄下來,放在網上給任何人使用。這包括各種珍本,秘本,平常難得看見的書,如:達文西筆記,莎士比亞劇本的初印本,還有手稿等。書籍總數量約五千萬本,每冊掃瞄所需成本約為10美元,俱括來先出一億五千萬美元,要費五至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只限於已滿版權期限歸於公眾所有的書,或願提供版權給網上使用的書,或絕版書;如果新書出版,將CD或DVD供應,則更方便得多了。
這網上國際圖書館建立起來,作研究的學者,尋求知識的群眾,可就受惠多了,真可說功德無量。“俱括來”現在已經是最有效的搜索工具,使用的人很多。這樣,從前建造藏書閣,藏書樓的時代,可能真要過去了,連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大英博物館的藏書,也要顯得缺乏和落伍了。
五千萬本的書,真是洋洋大觀!不過,要怎樣讀法呢?
如果有一個超人,有心也有力,日夜不眠不休的讀,每分鐘讀一本,從誕生就開始,到一百歲的時候,還讀不到五千二百六十萬本。換一個計算法,這樣的讀法,每年可以讀526,936本。這樣說來,只要從五歲開始作“讀書人”,到一百歲的時候,就可以讀完五千萬本。只是到那時候,世界上的書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了。這豈不是讀書人的悲哀嗎?
五千萬種書,還是個大數目。現在圖書館的藏書:
紐約公眾圖書館系統(共89所):2,000萬本;
哈佛大學圖書館:1,500萬本;
史坦福大學圖書館:800萬本;
密西根大學圖書館:700萬本;
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650萬本。(USA Today, Dec.15,2004)
取“俱括來”(Google)這個名字,由於同Googol的語音相近。你可知道“Googol”這字是甚麼意思嗎?如果這個字的發音聽起來像是孩子的把戲,算你聽得不錯。
這原是個數字,為美國數學家凱思耐(Edward Kasner, 1878-1955)所創用的(1935-1940),代表在1字後面加一百個0。據說,還是他當時九歲的姪兒幫助他,英文可翻譯為“估計來”;另一個字Googolplex,則可譯為“估計不來”是代表1字後面加上googol那麼多的0,幾乎是無限大的數字。到今天,人類的書,也真差不多是這樣了。所以“俱括來”的總部,就叫“俱括普來”(Googleplex),絕不是無意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