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5-02-01


愛錢者談

蒙古帝國和元朝元幣

曲拯民

 

  從小學,中學,讀歷史課開始,我對蒙古帝國和元朝原無好感。蒙古人統治中國不到一百年,就中國悠久歷史來說並不重要,加上那些既生疏又不易記得的人名,各種版本的寫法又有不同。更甚者,是那些令漢人後代懷恨的事:1.人民家中不准有切菜切肉用的刀,每若干戶只限一把,必鎖在井邊。惟此說可能限於某地區,並非全國性;2. 蒙古人賤視讀書人,例如:一官,二吏…九儒,十丐,此說也未必確切。試舉一例,宋宗室之趙孟頫,被世祖以至第四代的仁宗所器重,官翰林院,優禮有加,卒贈魏國公尊銜。元末,中國人在月餅裏加進“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這件事也未在歷史課讀過。後世如此口傳,無非是在重溫舊恨。
  沒有蒙古帝國就不會有元朝,所以在此先寫蒙古帝國和它的創始人鐵木真(Temujin),正名成吉思汗(Genghis Khan),汗(Khan)實應作可汗(Khanghan)。汗是族長,但可汗等於族長之首,盟主或說帝王,實“木蘭詞”中所說的“可汗大點兵”的可汗。成吉思汗不僅由於作戰英勇,有領導能力而獲此尊稱,也是經過族長會議的選舉過程。由於可見古代的蒙古民族不失民主風度。
  成吉思汗時代,在黑龍江上游西到貝加爾湖之間,散居着許多講蒙古語和突厥語的游牧民族,彼此語言勉強相通。例如:韃靼(Tartar),乃蠻(Naiman),拓拔(Toba),回鶻(Uighur)等十幾個部落。遠在東漢時,鮮卑(Toba Tartar)的領袖,已是蒙古各部落的盟主。南北朝時,以拓拔為主流的慕容,宇文,乞伏等部落,皆稱鮮卑。相傳古拓拔族世居貝加爾湖濱,原為李陵的後裔;及至鮮卑人所建的北魏覆亡,到了盛唐時代,鮮卑人已全部漢化了。唐末大亂的五代時期,自北方南來的契丹人(Khitan Tartar)建立了遼國。不足二百年,被長白山下西來的女真人(Juchen Tartar)建立的金國吞併。女真人的言語和蒙古語本不相同。
  金國的軍隊裏,蒙古子弟參加的人數很多。此在說明女真族和蒙古族的關係良好。成吉思汗的曾祖父,以族長的身分某次被金熙宗(1136-1149)邀請前往赴宴,酒醉半酣,捋了金熙宗的鬍子,此事引起金朝官員的不快。事後,金熙宗邀請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再來,他拒絕了,因此雙方漸漸失和。後來成吉思汗曾祖父的侄兒被選為可汗,一次出外親送女兒出嫁,路上被韃靼人攻擊,被虜,送給金國,父女皆被釘死。事在成吉思汗出生的前後。此後,蒙古人(原寫作蒙兀)對韃靼人及金國失和,也伏下了後征服金國的導火線。
  蒙古人中有互相搶婚的惡風俗。成吉思汗的母親原是被搶而來的,但不久其父 即與岳家通好。成吉思汗九歲時父親帶他去岳家相親,半途卻被另個部落的族長看中了,這個“臉上放光,眼中有火”的成吉思汗,在岳父家住了三年多。後來他父親去領他回家,在路上因喝了酒中毒而死。
  成吉思汗是長子,奉養寡母,撫育三弟,一妹,同父異母的兩弟弟等,共同過着艱苦的生活。某次,匹馬單槍地自賊人手中奪回八匹失去的馬;又一次於被俘時帶着頭枷將看守人打昏,跳河順流而下遇救。像這樣的驚險生活度過十多年,在結婚前後又交了許多智勇朋友,後來他們都被封為百戶,千戶。在成吉思汗領導下,他們征服了王汗,乃蠻汗,太陽汗等許多部落。他作戰的秘訣是:進退快速;一人兩騎,俾另一駿馬有休息的機會;每十人為一組,不可分散,不准遺下受傷的人;絕不凌辱或處死投降的俘虜;戰利品涓滴歸公;凡不肯投降者全城屠之;自願投降部族的子弟編為禁衛軍,等於人質,漸漸全受感化,成為心腹,儲才備用。人數初為八十,等到成吉思汗在四十四歲被蒙古各部落選為可汗時,人數已達萬人,其中一千是弓箭手,一千夜間值衛,八千日間供作戰。成吉思汗所制定的紀律,成為蒙古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因素。蒙古軍全盛時期有九十五個千戶,四個萬戶,說明兵力十萬以上,而絕大數為騎兵。史家有謂:其軍力雖中國的漢唐盛世,全不能與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相比。但據西方史書所載:成吉思汗與他的四個兒子,先後統率下的軍隊多至五十萬人。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於1206年成為可汗時,金朝在中國北方建國的皇室已屆五代,正是南宋的中期寧宗的開禧年間。成吉思汗打過一次金國的中都-北京,等於為他叔祖父雪恨報仇,但深知不易全面征服。北京城破後,他找到原來遼國宗室在金國任尚書省員外郎的耶律楚材(其母為漢人)予以重用,後來他繼事成吉思汗的第三子太宗,前後凡十數年,官至中書令,制定了蒙古帝國的法令。
   太宗時,有親信獻議殺盡黃河以南的漢人,將佔地改做草原供牧放馬匹。耶律楚材力主不可,應令漢人生存,俾可收稅納糧,以充蒙古軍西進的費用。他這一語不知救了若干萬人的性命。西方史有記:蒙古軍在一百年間一共殺了一千八百萬人,未知是否包括亞洲人,又此數字何所根據?是否只是歐洲史家的反宣傳?
   成吉思汗的親信和士兵,絕不限蒙古人,各民族都有:畏吾兒(今寫作維吾爾),摩尼,回,佛教徒,西域人,中東人,歐洲人。漢人之被起用,始於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
   給成吉思汗掌管國爾的大臣塔塔統是畏吾兒人,他奉命用畏吾兒字母寫蒙古語,此後蒙古人才有了文字。畏吾兒文是自右向左寫,蒙文則效漢文自上向下寫。西方歷史對塔塔統和耶律楚材這兩位功臣,都有記述。
   成吉思汗在被選可汗以前可能目不識丁,但絕不會如毛澤東在“沁園春”裏所寫,是一個“只識彎弓射大鵰”的老粗。毛澤東比一般人讀書都多,可能他不肯讀元史,亦可能他故意將成吉思汗貶低。秦皇,漢武更難和他本人相比了。
   成吉思汗在後來二十年之間,招降了貝加爾湖西岸的六部落,降服了畏吾兒,入大同,居庸關和中都北京,致金國遷都開封;征西遼(遼亡於金,遷新疆西部後是為西遼)打花拉子模(古波斯極東的一省,即今阿富汗),四度打歸順金國的西夏(今寧夏,甘肅,青海一帶)而亡之。長子拙赤(Juchi)於招降新疆境內七個部落後,深入西伯利亞中部,打進俄國,後來死於軍旅,長孫巴禿(Batu)遂做了俄國的盟主,被封欽察汗國。成吉思汗於1227年病歿甘肅境內,相傳事先落馬受傷,享年六十五歲,葬於何地,終無所考。今日內蒙自治區呼和浩市的陵墓,無非是一衣冠塚或紀念堂。後世稱成吉思汗為元太祖。


忽必烈

  依遺命,次子(Chitagai)受封中亞的察阿臺汗國;三子斡歌臺(Ogotai)在蒙都和林繼承大統,皇號太宗,伐金,亡之。太宗死於毒酒,事後其子古余克(Guyuk)繼位時,正在歐洲督師,暫由太妃攝政。古余克皇號定宗,在位僅三年,暴卒。此後大權旁落成吉思汗的第四子(Tuli)的家族。1251年,長子蒙固(Mangu)即位,皇號憲宗,八年後去世。此時除了後來的元朝帝國外,共分為四大汗國,蒙固的胞弟旭烈兀(Hulagu)領地中東的伊爾汗國。1260年,忽必烈(Kublai)在多侖即位,後來領地中國及西伯利亞東部。四年後,他將蒙古帝國的京都和林遷到北京,開始加強金國原有地區的統治,並對付南宋。元世祖於1271年正式登基,成為中國元朝第一位皇帝。但八年後,南宋才宣告覆亡。此時,蒙古帝國的全部疆域遠至今日的俄國和匈牙利,西南到波斯灣,東北到堪察加半島,是人類有史以來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蒙古對南宋通使,遠在蒙古滅金十五年之前,此後雙方關係時好時壞。蒙古軍旨在西征,一時無心南下;而蒙古王室內部多有權利上的爭奪,其他汗國莫不有此現象;加上蒙古帝國不曾建立一個世襲的體系,爭奪領導成為各汗國百年以後的致命傷。
  蒙古軍南下先攻取的是綏遠,陝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地宋軍漸漸不戰而降。宋恭宗知大勢已去,遂宣告投降,皇室眷屬全部被俘北上大都北京。在浙江,福建的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人等於最後三條支柱,把南宋的壽命延長了三年。文天祥和陸秀夫俱進士及第,張世傑堪稱勇將,力戰後身亡。文天祥在福州匡扶端宗,終至被俘繫獄,三年不屈,被殺,元世祖惜之。他的“正氣歌”永垂後世;陸秀夫則與皇弟一同跳海自殺,免得受辱。

  忽必烈在登基前,曾親征高麗和雲南的大理國。登基後,日本拒不朝貢,遣師伐之(1274年),遭遇颶風船覆敗歸。陸路打占城和安南(1284年),攻金齒,緬甸,八百媳婦(1290年)即今雲南以南諸國;並遣艦船到爪哇(1293年),旨在擴展疆土。倘不說失敗,也未見有顯著的成就。蒙古軍秉承成吉思汗的指示,在戰術上總是成功的;但只能初時取勝,而乏長期性的政治效能。例如:元朝所派出等於節度使的“達魯花赤”,除了極少數例外全是蒙古人,派在路,府,州,縣,而這些蒙古人,全不解漢語或識得漢字,因此和部下與人民隔閡至深。蒙古人以下是色目人(西域各民族),第三等是漢人,而漢人也分兩等:上者為原金國土地上的北方人,下者為南宋故土的南方人。

  元朝給西方國家良好的印象是,自歐洲到東方,路上是通行無阻,接納西方宗教,接迎羅馬教宗來使,還有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所寫的遊記,他曾在揚州任職達魯花赤三至四年。元曲也就是雜劇之盛,給元朝大增光輝;其起源始自大都北京,然後傳至南方,初時有作家十人,其他以省而計:河北十八人,山東五人,山西六人,河南與湖北各一人,共三十一人。蒙古立元朝以後,二十年間偶有科舉,但不取士,一般飽學之士抒情訴怨,寫故事,做為娛樂,又可成為實用的民間表演藝術,集道白,唱工,表演,簡單的道具和器樂之大成,亦後來開創各種戲劇的先導。直到我的幼年,也就是二十世紀初葉,山東各地鄉村裏每到正月還有唱“小戲兒”組成班子的義務演出,或自動由聽者獻捐,以充演者的伙食費。此即元朝雜劇仍在延續中的說明。
  史家有統計:中國歷史帝王中,年逾七十的有漢武帝,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和明太祖;年登八十的只兩人,自貽傾覆的梁武帝(南朝)和忘恥偷安的宋高宗(南宋)。以上統計出自明朝的史學家,清朝各皇未計在內。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位22年,太宗斡歌臺在位12年,定宗古余克在位三年,憲宗蒙固在位八年各不列下表,自元世祖忽必烈起各皇帝列如下:

帝稱

皇號

國祚

備註

世祖 至元 31年 有鑄幣並發行“中統元寶交鈔”
成宗 元貞,大德 13年 有鑄幣並發行“至大銀鈔”
武宗 至大 4年 有鑄幣
仁宗 皇慶,延佑 8年 有鑄幣
英宗 至治,泰定,致和 8年 有鑄幣
文宗 天順,天曆 3年 不詳
寧宗 至順 3年 有鑄幣
思宗 元統,至元,至正 36年 有鑄幣(元朝國祚97年)
(注:元世祖於至元八年才入主中國)

  皇號和國祚的年數,元史不同的版本出現差異。“中統元實交鈔”分十種不同的票面,最小的是銅錢十枚,最大的是兩千枚,稱為“二貫”,等於銀子一兩。此兌換率和民國初年相差甚微。後來發行的“至大銀鈔”原則上是以銀為本。紙幣可隨時與硬幣兌換,因此幣制穩定,直到元朝末期。至於圖示的銅幣有無偽製在內,須經專家才能辨別。
  銀錠開始使用於漢朝。元寶重五十兩,中錠重十兩。民間使用的“碎銀子”規劃不一,交易時秤重為準。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跨越憂鬱,精彩度晚年 ✍林向陽

談天說地

元代的宗教政策 ✍于中旻

點點心靈

一個黑道大佬的新生 ✍海倫

談天說地

教會還有盼望嗎?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聘牧記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杜牧詩人觀政 ✍異翠

樂趣飄送

宣道會的創立者宣信 ✍稽譚

談天說地

生命的長短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