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5-01-01


誰先到達美洲

曲拯民

 

  2002年三月十五日晚上有一位蒙濟斯(Gavin Menzies)在倫敦“皇家地理學會”做過一次驚奇的公開演講。果然如他所發表而成為定論,過去的人類探險史必須重寫。
  蒙濟斯是一位退休的海軍官,職高至潛水艇的艦長。歷十四年的調查和研究,他得到結論:中國明朝的鄭和率領為數百餘艘的艦隊,至少其一最先到達澳洲,另一艘則到過美洲,進入加勒比海發現了新大陸。他手持一份十七頁的演講底稿,說是目前祇能粗枝大葉式的發表,等到他的書出版後,大家便會明瞭所報導的真相。他認為比鄭和較晚的那些西方航海家全都是先取得鄭和艦隊使用的天體導航書,然後才有了哥倫布,華斯寇,麥捷侖,柯克個別的成功與發現,而這些使用的航海圖乃是一名維尼斯旅遊家Nicolo da Conti於1428年在印度自鄭和艦隊取得,後來傳給了葡萄牙和一般歐洲的探險家。1428年是中國的宣德三年。宣德是明宣宗的年號,宣宗是永樂帝的孫兒,此時鄭和第六次出海業已結束返國,僅可能的接觸是限於留在印度仍未返回中國的艦船,鄭和第七次亦即末次出海是在宣德五年即1430年,於八年返國。此時鄭和已六十多歲,不久即病故,同時明廷因財政支絀遂罷遠航。蒙濟斯最後做了結論:鄭和的艦船不但到過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甚至到過南冰洋,將來他的書出版行世,讀者必會深信不疑,至少在南美及澳洲海域找到沉船的殘骸及遺物等可為佐證,蒙濟斯的新發現和講論全世界各國報刊都予競載並靜候該書出版。


鄭和的航海圖

一.明代以前的遠航

  古代中國造船與航海的技術相信早居世界之首。一個最顯明的例子是公元前二百年間受命東渡前往尋找海中三個仙島求取長生不老之藥的徐福。他能順利找到日本,肯定是先有了航海圖,再說,那搭載“童男女數千”遠航的船隻在量和質上都必很可觀,再早的例子試舉公元前約一千一百年箕子渡海的史事。商朝末期,紂王無道,太師箕子苦諫無效。國亡,箕子率臣民北渡今韓國境,被擁為王。相傳其墓在今北韓平壤附近。臣民當時若干,今查不出,數百或許數千?當時所需船舶的量和質全是符合海上遠航的條件,因為山東半島尖端成山頭附近“黑水洋”的海域風浪之大人所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製造船舶的技術,本盛於民間,必然是逐潮改進的。
  中國軍事上使用的船舶初次出現戰國時代,但僅限長江以內,稱為“舟師”。春秋時始有“海師”,是自蘇州北上山東,南下者從浙東出發,先到福建,若干年後始通廣東。至於民間海上的發展歷史上似乎少有記載。到了晉朝,民間的航海發展已擴及南洋,此點在中國早期去印度求取佛經山西人龔姓僧人取名法顯的例子見到。東晉弘始元年(公元399年)他自長安出發,前往印度,歷十二年,經三十餘國,返國時取海路,先後兩次換船,經錫蘭馬來亞等地。船到廣州前,不幸正遇颱風,北吹山東青州在今青島市附近上岸。每次有商人約二百人與貨物隨行。是否全部中國人,又船家何方人氏?皆乏記載,法顯返國八年後,晉亡南北朝興,歷一百四十年,南朝隋國的楊堅統一了南北,偏安一時。其子楊廣即煬帝修長城,建運河,遣使南洋,服琉球。“日本求佛法煬帝報之”。日本又派專使來朝,隋朝遣裴世清報聘,應為中國經海路互換使者之始。中,日間航線通行無阻在此可見。

  隋亡唐興,太宗容納異教:景,摩,尼,祅,天方各教在長安建寺,自海路入中國的天方教亦稱回教,即伊斯蘭教。唐289年,兩宋319年,在此608年之間,中國海路發展可觀。西域東來僧人,商人為胡,南洋北來的為番,廣,泉,杭諸港有番人定居,但泉州最多,伊斯蘭教也最盛,番人間或與國人通婚,定居下來,至於來自何國則無關宏旨。蒙古建元,色目人地位在漢人以上,少數投政治,侍達魯赤(省主管)糖官,鹽官。舶使等。管理船舶徵稅之市舶始自唐,宋間其權限如同今的海關加上航局。舉例:;唐有番人船商,取蒲姓,本西域人,來自海路,傳五世。因平海盜有功,授市舶使,廣東招撫使,操縱中國南洋間的貿易三十年之久。宋末,皇室親眷在泉州居住者多至三千人,擁有士兵,時常劫奪外商客船。宋亡,宗室人被蒲家人殺盡,效忠元室,為首姓蒲名壽庚,先後在元朝倨傲不同要職。蒲姓勇士住瓊州,大半來自今安南的占城,該地蒲姓亦為大戶,皆阿拉伯裔。蒲氏家族的船舶不下八十艘,因此元世祖東征日本所不缺乏是海上運輸工具。民間不自情願將全部物力供與國家者此為一例。

  據西方史,最早在印度洋面出現的商船屬於腓尼基人(利巴嫩人的遠祖),時值我國商殷時期。亞力山大東征後希臘人奪取其貿易地位,繼有波斯人,羅馬人,北非的摩爾人,最後有阿拉伯人。自公元八世紀起阿拉伯語伴隨伊斯蘭教的廣傳,成了中東和印度洋各地的通用語言,同時也是貿易上的共同語言。永樂着鄭和下西洋在民間徵求講阿拉伯語人才絕非難事。國子監轉讀“四夷館”的生員也可充任通事。
  日本不肯進貢,元世祖興兵討伐,強徵民船,已有先例可援,永樂遣鄭和下西洋為宣揚國威和互通貿易,人民出物力和人力,不須強迫,甚至情願。
  不足百年的元朝,通西域的陸路暢通,海路和海上貿易更是如此,永樂實受先朝之惠。

二.鄭和下西洋

  元亡明興,南洋各國一本對前朝舊習,進貢如常,使者也隨帶貨物,因為有利可圖。洪武初期,倭寇為患,一度禁止沿海人民私與海外貿易,將前朝所設市舶司取銷,又下令禁止民間買賣番貨。成祖當朝,查見了民間海外貿易的重要性,更不可能完將它禁止,乃恢復了市舶司,便於管理,並在鄭和出海前派出中官(朝官)尹慶等多人出使南洋各地,遠達印度西南部的柯枝和古里。隨行的人員後來大半成為鄭和的隨員。

  鄭和,雲南人,祖先來自西域,可能在隨元世祖征大理國之後定居該地,他祖父和父親皆從事航海,原姓馬,伊斯蘭教徒。鄭和於洪武十五年被閹入宮,年僅十歲,派到燕王府中服役,很得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帝本人的歡心。永樂三年即1405年初次奉令出海,年三十三歲,前後共七次,歷二十六年。任務是通好,前去封王,平亂,捉捕偽王和叛逆,撫輯人民,宣揚大明的德政和國威,互通貿易,因此人才齊備,總計有教諭多人,通事即譯員七人,指揮九十五人,千戶104人,百戶403人,加上士兵兩萬七千六百人,分乘大艦六十二颼,中,小艦百艘以上,必是當時海上最大的武力。以上數字似應是最後相加的總計,艦船的類別有大寶船,又稱寶艐次為分艐。分艐應是徵自民船專為貿易之用。明代官方僅限訂造寶船的記載:其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中船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永樂二年福建造五艘,六年工部造四十六艘,十七年四十一艘,以上共九十四艘全是寶船即寶艐,大型中型各若干艘未予說明,此外有工部改造海運船二百四十九艘記錄。改造的舊船因規格不一,故不能列作寶艐的範圍,祇能編入分艐。


鄭和的寶船(複製)

  寶船的路線限於官式訪問的南洋亦即西洋進貢的各國。港口多,名稱古今不劃一,依照今日的國名有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直到印度西南三個地方為止,即葛蘭又寫作俱藍(Quilon),柯枝(Cochin),古里(Calcut)。分艐曾自古里出發到波斯灣的“門戶”忽魯模斯(Hormus)阿拉伯半島南面的祖法兒(Jufar-Juwara)阿丹(Aden)和西面在紅海邊天方國的秩打(Jidda)為止。鄭和入宮後改信佛所以不能前往天方去朝聖。再說,他祇可乘寶艐,乘坐分艐則先失威儀。分艐的另一支自古里啟程橫跨印度洋直放非洲的木骨都束(Mogadiscio),卜刺哇(Brava),竹步(Jobbo)都在今索馬利國境。分往返各地的目標限於貿易,貨物是絲調,茶,磁器為主,其他為輔,換回的貨物不外香料,寶石,珍禽奇獸,象牙,犀牛角等。那時非洲海岸黑人稀少,阿拉伯語係的民族在各地設立了許多小邦國,為明史所不曾提及,例如今肯亞境的Lamu,東非海岸海外的Zanzibar,坦贊尼亞南部的Kilwa Kingdom全是分艐前往交易的對象,今日在東非各地的博物館裏有遺物和資料可看。

  今回到本文的開端,倘若英國的蒙濟斯提出的證明可信,所得的結論正確,那就是說鄭和率領的艦船其中至少有一艘到過澳洲,另一艘到過美洲,我們今日不妨做假定:

  1. 分艐是民營,官方任其自由,用不到依期返國覆命。
  2. 分艐倘若失蹤或沉沒,官方不介意於查找,明史也無記載。
  3. 分艐去天方和非洲,係自願,當必有武士隨行,但無寶艐護航。
  4. 去非洲的,其中有冒險遠去南非經大西洋進入美洲。在南洋有的離隊逐島南下,到了澳洲。
  5. 遇上颶風,或被襲擊,各皆沉沒海底。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元代的宗教政策 ✍于中旻

點點心靈

一個黑道大佬的新生 ✍海倫

談天說地

教會還有盼望嗎? ✍于中旻

談天說地

跨越憂鬱,精彩度晚年 ✍林向陽

談天說地

神恩與友誼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寒夜 ✍音凝

談天說地

啟蒙或入迷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計志文 ✍文中旴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光與影 ✍松桂

談天說地

和平之夢 ✍于中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