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走廊 ✐2005-01-01


編輯鉤沉(上)

殷穎

 

一.編輯人的風骨

  編輯是出版物的靈魂,一份出版物的成功與否,完全繫於是否有一位好編輯,而一位優秀的編輯人,其學養與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具備一身獨立崢嶸的風骨。要有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與貧賤不能移的氣概。有為固然重要,還要有守,即有所不為,尤為難能可貴。一位報紙的編輯要掌握社會輿論的第四權,(按另外的三權為一個國家的立法,司法與行政權。)其影響力可以左右國家社會乃至世界。筆下的論述更舉足輕重,是民主制度下社會的良心,為廣大讀者所信賴與付託。其動見觀瞻,亦受全社會讀者所監督。一個具代表性的大報,如美國的紐約時報,其立場為舉世所矚目,立論自當公正無私。若遇到重要政治或經濟議題,絕不能接受當權者的影響,與利益團體的游說,甚至要有勇氣抗拒管理層峰的意旨,立場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客觀與公正,捨此原則便應掛冠以求去,而維護其有所不為的風骨。我們有幸也曾看到當代出現過這種傲骨嶙峋,正義凜然的編輯。

二.編輯人剪影

  編輯人的第一個要件是要有異象與使命感,如同以賽亞先知當初的蒙召。以編輯為終生的事業,而非僅為一個職業。更要時刻保持心靈的高度,如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講的“西風一夜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一個有使命感的編輯,才能將他委身的事工作為奉獻的祭壇。
  關於編輯人的學養,專業知識自然是重要的考量,但卻不一定要求新聞學院為唯一的專業背景,因為許多成績卓著的編輯,卻並非新聞本科出身。而在新聞學院中學到的新聞專業的學科畢竟很有限,一個人由新聞學院畢了業,並不見得可以作一個優秀的好編輯。有一種說法,就是一個好編輯是生出來的,並非學出來的。這話雖然很不合邏輯,但卻有些道理。同樣,一個優秀的經理人,也非學出來的,而是生出來的。因許多成功的經理人多未學過經貿,卻為一流生意人。在台灣有一位被譽為“經營之神”的人物,僅有小學學歷,但許多學有專長,具有高學位的人,都對他十分佩服。這是說某人本具有這方面優越的才能,並非要貶抑專業與學術。但作為一位編輯人而言,新聞專業僅為其工作的入門,或要求的一部分,編輯人的學養要求遠遠超過專業的領域。因編輯人要涉獵的範圍包括社會各階層,十分廣闊。它要求一位編輯,除基本的學識之外,還要具備許多知識。因他要處理的工作涉及各個層面,上天下地無所不包。所以各科各系的知識,都要俱備,處理新聞,編撰稿件,才能得心應手,而且都應是鮮活的知識。一位優秀的編輯人,每天要閱讀許多書籍與報章雜誌,天文地理,哲學宗教,三教九流,最先進的科技與最古老的傳統,無不兼收並蓄,才會有能力處理各種文稿。所以作為一位編輯是要學習一輩子。這與局限的專業知識是無法比擬的。
  而一位優秀的編輯也的確是天生的,他有與生俱來的卓越能力,與高度的專業敏感,他能嗅出別人發覺不到的新聞。而且要具有高瞻遠矚的目光,這些都是個別獨到的,也是學不出來的本領。但作為一位編輯人,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譬如文字的能力,必須要能達到撰稿人的同一水平,甚至超越,才能對文稿的處理應付裕如。如為教會刊物的編者,亦應具備神學的素養,與豐富的聖經知識。其實編輯人並不要求萬能,也不可能具備各種知識,但一定要會找資料與使用資料,並有能力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評估。
  最後也是編輯人與出版人及著作人都必須具備的一個要件,那便是要有愛心。愛心是整個文字事工的中心與重心,撰稿人以愛心寫作,編輯人用愛心編輯,出版人憑愛心出版,才能通過出版物將基督的大愛經由文字工作者們的手與筆傳達給讀者。愛心是聯絡全德的,出版物如果不能用文字呈現主的愛與生命,便是一種浪費。梁任公(啟超)云:“筆鋒要常帶情感”,著作人與編輯人的筆鋒更要能帶出基督的愛心。

三.編輯人與出版政策

  無論是日報,期刊或其他的出版物,出版者及董事會都應有出版政策,此出版政策即為編輯人編輯的指導原則。一旦編輯人不能忠實地執行董事會的出版政策,出版者便可將編輯解職,而編輯在接受出版者的聘用契約時,也必須先徹底了解雇主的出版政策。如編者認為難以履行,或不願執行此政策時,便不應接受聘約,或與出版人協商修訂出版政策。但一旦編輯與雇主簽了合約,便應忠實履行。如出版人中途要改變此一政策,編輯可以拒絕,或據理力爭。雇主若不同意,編者便應辭職,並應要求雇方依約做出賠償。一位有風骨有尊嚴的編輯,應憑良知執着其“有所不為”的崇高職業精神。

四.計劃編輯

  無論是定期或不定期刊物與出版物,編輯都必須根據編輯政策及預算定出一套出版計劃與方案,才好有效地執行,以達成出版的目的。如為一份月刊,便應在出版的先一年訂定刊物每月的主題與內容,並各個節令的規劃,均應詳盡列出。每期除臨時有必要之更動,須酌予調整外,基本上每期需要之文稿內涵,字數,及撰稿人,均已定案。
  一份刊物預先訂好了出版的內容,才有充裕的時間去做更詳盡,更細膩的修飾與增補,使刊物的內容盡美盡善。以免臨出刊時之手忙腳亂,也有足夠的時間作設計包裝,並加強你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以達到傳播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你會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核查讀者的需要與反應。
  計劃編輯的宗旨主題雖已訂好了,但仍要在執行編務時不斷作出必要的調整,以免你的計劃過時而落空。因編輯所面對的是一個千變萬化的社會與讀者群,編輯的宗旨與原則不能更動,但在技術層面上,卻要因時因地因特殊情況而制宜。如為一份傳福音的刊物,要傳給讀者的信息與中心信仰永恆不變,但也要按時空的更易,與社會的變遷,作出調整,以更有效的方式達成文宣的目的。
  最後,要為自己的刊物定位,無論你所編輯的刊物與出版物為何,都要預期自己編的刊物與出版物達到最高的水平。一位出版者與編輯人要能“好高騖遠”,有所謂“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在這方面的定位不需要謙卑,一定要將自己編的出版品定在最高的水平。一切事工依此標準運作,如此雖不中,亦不遠矣。但若自己先氣餒了,自認無法達到最佳水平,只能取法乎中,如此,便也只能得其下了。
  一個具規模的日報,期刊或出版社,編輯部都設有總編輯,及以下的執行編輯(責任編輯),與各個部門的編輯。而須對編輯政策負責的主要為總編,要規劃編務,正是總編輯的職責。總編輯如同一個飯館的大廚,他不用執刀或掌勺,甚至不必老待在廚房,他要做的是策劃宴席的菜單,及指揮採購宴席用的材料。他既要能找到好的廚師(編輯),更要能找到最佳的素材(文稿),然後指導眾廚烹調成席。通常食客要決定到哪一家館子去吃飯,主要的考量就是菜的好壞。而讀者對刊物的選擇,便是刊物的內容。因此,一個總編如能為刊物物色到第一流的文稿,便是第一流的刊物。刊物的內涵決定刊物的等級,也同時決定了出版品的盈虧與成敗。

五.約稿選稿,用稿與退稿

  談到約稿,便會立刻想到各種刊物上刊出的“徵稿啟事”與“稿約”。登這種稿約有時也需要,因為說不定甚麼時候,你可能會收到一篇合用的文稿。甚至撥沙見金,還會收到一件寶貝。記得當年“中央副刊”收到一篇“風木哀思”的文章,為作者紀念亡母的文稿,為難得的佳作,大家傳頌不已,在人們的記憶中歷久不衰。一份日報的副刊用稿量極大,需要許多投稿人來支持。而一份期刊雖也不排除投稿,但卻不能靠投稿,因為在計劃內容時,早已約好撰稿人,題目,內容,字數,也都規劃好了。一份有計劃的高標準刊物,幾乎完全不用投稿。若一個期刊要靠投稿支持,刊物水平一定很低。編者與讀者都很辛苦,這樣的運作,是不足為訓的。
  而約稿則是一門大學問,編輯如能找到第一流的文稿,便是第一流的刊物,找到的是次級的文稿,便是次級的刊物,絲毫不爽。而約不約得到最好的作者撰稿,才是主編的拿手絕活。約稿的本事,各有神通。但作為一位編者,首先他必須要曉得他要的是哪類的文稿,其次要知道,他要的文稿在哪裏可以找到,第三便是如何將好文稿拿到手。台灣早期出版界中以傳記文學的主編劉紹唐最是約稿的高手,他能將名家如趙元任,胡適等的文稿約到手。所以傳記文學數十年盛名不衰。而一個刊物如能刊載諸多名家的文章,其餘的名家也會自動找上門,因這份刊物已立下了品牌,定下了等級,能自動良性循環了。
  作為有計劃的刊物,其實並不隨便刊載名家的作品,好的文章要合乎刊物的性質與宗旨方可採用。在編者訂下的主題中,多半的文稿都是由編者出題目,定內容與字數,再找作家甚至專家來撰寫。而你定下的內容,作者不一定能寫,你還必須要代作者找到可用的資料,並告訴作者如何撰寫,才可達到刊物的目的。所以一份好的刊物,幾乎每一篇文稿,都是約來的,投稿幾乎沒有採用的機率。
  由於多半的稿件都由特約作者執筆,所以一般不會退稿,如作者寫得不合用,要與作者面談,請其重寫或改寫。而如果在約稿之初,即與作者有詳盡的溝通,這種情形一般不會發生。退稿多為自動投來的。一份日報因用稿量大,投稿者眾,退稿亦多。在早期“中央副刊”執眾多日報副刊之牛耳時,每日都有百餘篇的投稿,孫如陵主編中副,以快速退稿稱著。不合用者立退,合用者見報也快。但有些報刊會將稿件積壓很久,讓投稿者天天心急如焚,不知自己稿件的命運。其中“聯合副刊”決定要採用的文稿,可以積壓上一年半載之久。但主編啞弦有個特長,他善於提筆寫信與作者溝通,成為典範。基督教的刊物中,滌然任導向總編時,凡收到文稿,立刻寫信告訴作者並致謝,也傳為美談。
  一位初投稿的作者,在文稿寄出後,天天看報守候,有如考學校等待放榜的心情,日日焦急,夜夜難眠。收到退稿,如喪考妣,似戳破的氣球,心情沉到谷底。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文章刊出,則大喜若狂,如中大獎,激奮之情難以言表。故刊物編輯若有時間對要退的稿件,除附上一張“不合刊用”的印刷信(有的連這種通知也沒有)以外,再能寫幾句鼓勵的話,或告訴作者何以不能採用的原因,為一件大功德,有些作者會終生感激。
  我在出版社服務時,曾收到一份稿件,作者希望能為他刊印成書。但發現他將已發表的各類剪文都收入,內容龐雜,體裁多方。我便寫一封信給他,勸他不要急着將這些文稿收印在一起出書,如同一本“全集”。並告訴他,已在報刊發表過的文章,不一定可以印在書中,要自己先仔細甄選評估。如果這樣印了,日後可能會要後悔。他立刻寄我一張感謝的卡片,表示這是生平收到的一份最使他高興的退稿。

六.文稿之修訂與改寫

  談到要修改文章,編輯的精神與權威便振作起來了,人坐在編輯台上,手執紅筆,文稿經過我手,不修改一下,便不過癮。但編輯要修訂的文稿,並非是小學生的作文,絕不可隨意動筆。如果要用的文稿你都要修改一番才合用,這表示文稿的水平太低,根本不能用。如內容可用,不如商作者改寫。這便又涉及到刊物的政策,讀者文摘的文稿,多半都要經過編輯的改寫與縮寫,因要維持它一致的風格。然而一本雜誌如文稿的風格統一,如穿一樣的制服,如快餐店的標準食品,便談不上高級品味。每一位作者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如每一道菜式的口味都相同,還需要點菜嗎?而如果你邀約的文稿都有相當水準,便應保持其原有的風貌,不可隨意修改。要經過修改才可用的文章,便不是好文章了。而且你如隨意按自己寫作的習慣,去修改作者的文稿,是對作者不尊重,是一種大忌。引發作者的不滿,你以後便永遠也約不到他的稿件了。但話又要說回來,任何名家的作品,編輯均應可以修改,修改要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作者不小心的筆誤,這是任何名作家也難以避免的,而編輯有把關的責任。(二)標點符號規格的錯置或誤用。(三)作者文中引述的文字不合時宜。(四)作者引用的人,時,地,物,名稱或數據有誤。(五)文稿偏離主題。(六)文稿內涵違背聖經(如為屬靈稿件)。(七)有讀者無法看懂的文句等。如有上述情形,必需要調整與修改,應先通知作者,徵其同意才動筆。但絕對不能修改作品的內涵與風格。更不可按你自己的喜好與習慣,改動文章裏的字或詞。所以編者手握一支紅筆,卻不可隨意使用,下筆要非常慎重。

七.專欄與專訪

  無論是日報或期刊,都不能沒有專欄,每一個專欄都會維持一批特定的讀者。當一本刊物寄到讀者手中時,他首先要讀的便是每期都習讀的專欄,否則便悵然若失。如食客每餐都要點的菜式,無此不歡,這便是專欄的作用。而且專欄佔一定地位的版面,在版面上能穩壓陣腳,不必每期找文稿來填充。一份日報與期刊都有許多專欄,專欄的文稿有時會維持極長的時間,如長篇連載的作品。但也有短期便更換的專欄,要視情況而定。
  一個長時間佔據版面的專欄,有時也會讓編者鬆弛了對它的注意力。而連載日久,也會令人生厭,會師老無功,失去了它原有的讀者,成為版面上的一塊空白了。所以刊物上的專欄,要小心翼翼,經常調查讀者的反應,如果讀者已失去了的興趣,便要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果斷處理。
  最好的專欄是見好便收,讓讀者感到戀戀不捨,留下回味,以期待作者的另一佳作再現。有時編者也要吊一下讀者的胃口,在專欄刊出之前要先作一些預告,如同一位名角出場,要先打起鑼鼓點,引起讀者的注意。專欄最忌師老無功,這時再去處理便逞敗筆了。
  如果一本刊物有多個專欄,要各具不同的內容,各吸引一批特定的讀者。各個專欄切忌內容雷同,如然,則擇一最優者刊用,不可使其同時並存。
  專欄中較嚴肅的,要請專家撰寫特定的文稿,但也要有短小方塊,如同餐前擺出的小菜,以調整版面,增加閱讀的趣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專訪稿是每一個刊物所不可或少的,專訪欄因受訪者多以名人為對象,特別是當代的名人,更為人所注目。故此項專欄是最受歡迎的。但編者處理專訪稿,要特別注意受訪者談論的內容,其涉及的人與事,都要經過仔細查證才刊登,否則如偶一失實,刊物便要連帶受累。這方面讀者文摘有很好的傳統,摘載之文,雖早經刊用,但每一篇文稿都要再經查對核實,如此才會樹立刊物之信譽。編者處理訪談稿,要力求公正與客觀,作忠實的原貌呈現,避免褒貶。即使報導的為非當代人物,可由正面或側面落筆着墨,卻不可隨意臧否月旦,要留待讀者的公評。
  專訪稿亦為刊物水平之指標,如能獨家刊出當代重要人物的訪談錄,不但刊物可聲譽雀起,訂戶亦會隨之增加。而要訪談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必須事先有各項準備與作業,探索要無孔不入,鍥而不捨。有時要派記者晝夜守候,以求得數分鐘的關鍵性談話。當然最好是要能約定時間,登堂入室,訂下訪題,依序進行。
  一篇重要的訪談稿,有時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但專稿一旦見報,肯定會使刊物創一個新的高潮。

八.社論與短評

  任何刊物都應有自己的立場,宗教刊物亦然,對時局的看法,對當代公眾人物的評論,以及許多社會與教會的現象,都可以社論或短評表達意見。社論的立論,應以社會與教會的公益為原則,要儘量避免狹隘的族群與宗派的偏見。
  社論通常由社論委員或主筆擔綱,極少採用外稿,論到有關教義方面的論述,應以聖經為圭臬,不宜以單一宗派的教義為準則。對於政治與社會的弊端,應勇於鍼砭,憑愛心說誠實話,為真理做見證。發揮先知與守望者的功能。
  短評多半比社論更受歡迎,因字數少,短小精悍,多半只談單一事件,文字能一針見血,犀利如匕首。聯合報“黑白集”的讀者便超過社論讀者許多倍。但教會刊物寫短評要以愛心為出發點,不可出口傷人,要謙和而中肯。下筆則不失雋永與幽默,最能獲得讀者的認同。

九.標題,按語與注腳

  編輯處理文稿的拿手絕活之一,是為文章定出好的標題,為一本書取一個好的書名。每一篇文稿在撰稿人撰寫之前,標題即擬已定,每一本書在付印之前,書名也已決定,但卻不一定好用。一個好的標題與書名,要不落俗套,又要突出,讓讀者一眼看到便引起注意,並能抓住全文。但有時也可以定一個看似與文章內涵無關,讀完了文章的全篇或全書,才顯出命題所在,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但這類書名與標題多用於文藝性稿件。新聞標題要直接醒目,重大新聞要用石破天驚的標題,才能引人注意。學習新聞標題的最佳方法,是當有重大新聞發生時,將各大報刊都收齊,比較各報頭版的標題,看哪一家老編的標題標得最出色,可學得其中三眛。
  新聞主標題以外還要有副標題,進一步說明新聞之重點或特點,引起讀者閱讀的欲望。一篇冗長的文稿,要將各主要段落切割為數段各成一組,各段前面另標出一個小標題,說明該段的內涵。讓讀者不覺得文稿太冗長,也方便讀者可選讀感興趣的段落。
  通常編者可在文章前面以不同之字體寫一段按語,這也是編者應具備的本領,按語要簡介作者及文章之重要涵義,給讀者一項指引,按語文字要簡約,趣味,且語藏玄機,以引發閱讀的興趣。編者基本上是一位廚師,要將食物切割裝在盤中,加上一點佐料與裝飾,再送到讀者面前,以增加食欲與可讀性。不能整盆端出擺在食客面前,那樣會令人食欲全消,索然無味了。
  文稿的注腳是要將文中引證的典故或某書的書名與書頁刊出以供參考。這多半是指書籍而言,如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些引證的文字,編者便有責任將它查出並作好注腳。一般的注腳都集中在書本的最後幾頁。讀者如要查找,便需翻到書尾,十分不便。最好的辦法,如注腳的字數不是太多,便將注腳的文字刊印在書頁的末端,讀者立刻可以看到,不用停下來先摺頁,再往後查找,而感到不便。(未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神要怎樣的領袖 ✍于中旻

寰宇古今

赫爾辛基港口 ✍鄭國輝

點點心靈

在春風裏 ✍音凝

點點心靈

典藏兩千年的微笑 ✍吟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