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古今 ✐2004-11-01


關於悲傷“癒花園”的感想

殷穎

 

  根據台北中央社的報道,台北護理學院近日建造了一處“悲傷癒花園”(Grief Heal Garden),該園的理想,是要以“園藝治療”(Horticulture Therapy)的延伸,並以中國“道法自然”的造園旨趣,與“自然和諧”及“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相呼應。
  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所長林綺雲指出,加拿大教授兼悲傷輔導專家Alan D. Wolfelt於1986年設立“失落與生命轉化中心”(The Center for Loss and Life Transition),首先提出“悲傷園藝化模式”(Grief Gardening Model)。Alan認為,通過悲傷,是自然而必要的過程,可經由協助與陪伴而達成。林綺雲又提到Ulrich在Healing Garden一書中曾指出,花園之所以能產生對人之療癒力,是由於花園透過設計須達成控制感與隱私權(Sense of Control and Access to Privacy),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生理的移動與運動(Physical movement and exercise),接觸自然或能使轉移焦點的正向消遣(Access to nature and other positive distractions)等四種效果。
  悲傷療癒花園可以提供心靈受傷者一個紓解悲傷情緒療癒心靈的環境,以及尋求諮商,接管輔導的管道。目前正在各級學校宣導建置“悲傷療癒花園”的林綺雲指出,自殺已連續七年進入台灣十大死因的排行榜,且高居青少年死因的第三位。顯示防治自殺工作刻不容緩。特別是輔導青少年建立正確的生死關,尤為重要。不論軟硬體設施,都極需配置。
   “悲傷療癒花園”一般規劃為三大區域,首為“自我照顧區”(Self-care),這是一個協助有失落狀況的個體,承認其現實狀況,讓傷慟者可以安全地自行紓發心靈深處的各種情緒。是一個心理與靈性發展的空間。第二個區域是“人際互動”(Human interaction),為一個協助有失落或悲傷的過程,其間曲折崎嶇,彷彿走入一段黑暗,悲傷,抑鬱的長廊。這段路程是陪伴或專業人員提供協助的階段,由專業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助失落者找到內在的新平衡,摸索對生命的假設和嘗試改變。第三個區域是“和解花園區”(Reconciliation Garden),當人們歷經失落,走過悲傷曲折的長路,並透過人際的互動之後,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即“和解花園區”,一個五彩繽紛,花團錦簇,生意盎然的開放空間。象徵柳暗花明般走出悲傷,如雨過天青般開放的心靈,經由自然與人文的滋養而嘗試再經營改變後的新人生。而這就是“悲傷療癒花園”的構想與設施。實在說,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構想,要藉自然的力量為失落悲慟的人們療傷,藉自然與人文來撫慰人的創痛,使人們能得到新生,但這番努力能真的改變人們內在的傷慟而帶來新的人生嗎?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大自然在神創造人類之前,即已造成。它就是人生存的時空,與人有密切的關係。當初神也委託人管理過大自然,所以人與自然本是一種和諧的關係。但這種關係,卻在人犯罪後丕變。人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因人的犯罪,也連帶受到了影響;生出了荊棘與蒺藜(創世記3:18),對人的生活構成了威脅。人在犯罪之前,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都為和諧的關係,但在犯罪之後,人與神,與人,與物,都失去了和諧。所以,人的痛苦,能否由花園中得到療傷,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但如佐以某種心理協談與輔導,則另當別論。台北這處用以療傷止痛的花園,要用大自然的花朵來怡悅人的性情,撫慰人心靈的寧靜,或有它的效果。但若奢談,要建立正確的生死觀,釐清死亡的本質,並進而導入一個嶄新的世界,並打造成為“天人合一”的生命希望工程等想法,則無異痴人說夢,想像力太豐富了。人與自然的結合,是人與物的合一,並非天人的合一。是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的做法。對人的傷痛僅具暫時包紮的功效,是無法完全治癒的。人靈魂的唯一療傷止痛,是回到基督面前,才能得到拯救。因為祂曾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惡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5)
  “悲傷療癒花園”的構想是很好的,這使人重視大自然的功效,但大自然是神的創造,而人自背叛神而被逐出樂園後,人基本上已與自然的關係撕裂了。大地且因人的罪而生出了醜陋的植物,故這等危害人的植物並非是神的原創造,它是人犯罪後,因應人的罪而生出來的。由此可證,一切今日毒害人的病菌,如癌症,愛滋,非典型肺炎等,皆為因應人的罪惡而衍生的產物。神當初創造的天地與大自然原是好的,但卻被人污染並破壞了。今日我們這賴以生存的大自然,早已百孔千瘡,隨之而出的是數不清的天然災害。人必須要學會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才可以生存。但首要的是,要與上帝建立和好,才能與自然和諧,才可以達到大自然的療效。如果仍要強調人與大自然的調養,而期以新的人生,無異使悲傷加劇,讓創痛加深。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廈門遊 ✍史述

談天說地

腳踏實地 ✍于中旻

點點心靈

榜鵝的蛻變 ✍樓村居

藝文走廊

康的願望 ✍凌風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重遊北京 4 ✍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