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談天說地 ✐2022-09-01

彌爾頓和牛頓:避疫的碩果

于中旻

 

在三個半世紀前,歐洲有一場大瘟疫。1665年,英國受災死亡的人甚多,倫敦都市失去了五分之一的人口。為了防疫,劍橋大學也被迫停課疏散。逃疫的在學青年中,也有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躲到他家在倫敦以北約六十哩的農莊。
  也是在那時候,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先期劍橋校友,失意從政壇退休了,且雙眼已經全盲,也因為瘟疫,離開倫敦避居郊外。
  當時的“黑死病”,沒有預防的疫苗,也沒有治療的方法。兩位絕世天才,同時成了“避疫難民”,各自有足夠的靜居時間思考,也各有特殊的收穫。


牛頓
Portrait of Sir Isaac Newton, 1702
by Godfrey Kneller, 1646-1723

  牛頓著名的蘋果,適時的落在他頭上。牛頓的頭不僅能吃喝,也很會思想;並沒有只撿起蘋果來吃掉,而思想蘋果為何不飛上去—進而發現地心的引力和萬有引力。在安靜的環境,會思想,肯運用思考力的結論,必然有設定這一切的—不僅落蘋果,也使人產生思想的碩果。牛頓如此寫道:

大自然絕不虛妄的規律從何而來;我們看到這世界有秩序而美好從何而來…這豈不表示有一位永活超越物質存在,智慧,全能,全知,無限,而參透萬有,全然理解萬有!

牛頓一生的學業,事業,都很順利。瘟疫過後,論文發表並獲院士,進而為教授(1669-1701)。牛頓被認為絕世天才,從當時到現在。他一度成為國會議員(1689-1690)。當時,通行的錢幣常有偽製劣幣,可能因為古希臘的物理學家亞基米德(Archimedes, c.287-c.212 BC)驗定含金量的故事,被任為皇家造幣廠監督後任廠長(1695-1727),是薪酬豐厚的閑職終身。後來成為資望極高的皇家學會會長(1703-1727)。晚年的牛頓,幾乎被奉為神明,是英國無可異議的科學權威。
  但牛頓保持謙卑,敬畏神,研讀聖經;並對於末世論有獨到見解。


彌爾頓
John Milton, 1734

  另一位絕世的天才彌爾頓,也在鄉間逃疫。當時已完全失明,他僅憑着記憶,口述史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由人筆錄下來。下次來聚,記述者先覆誦,再繼續進行。

詩人的祈求

首先,聖靈啊,你喜歡
正直清潔的心超過所有的殿,
教導我,因為你知道:在萬有之先
就在那裏,以你大能的翅膀伸展
如同鴿子,孵育在廣大無邊的深淵
使它孳生;我裏面有甚麼黑暗
光照,有甚麼低賤提升並救援;
為這偉大高遠的論辯
使我能正確宣示永恆的計畫
證明神的道路在人間。

執行筆錄工作的,是詩人十八歲的女兒。
  據說,失樂園的構思孕育,始於二十多年前。在瘟疫避居期間完稿,1667年,以十卷形式出版,立即成為經典名著。於1674年改為十二卷。
  彌爾頓文名早著,但生活上頗多挫折。他少年時即受清教徒思想影響,主張教會改革。
  1642年六月,與十七歲的馬利亞(Mary Powell)結婚。僅一個多月後,同年八月,馬利亞歸返牛津附近的父家。
  1643年八月,彌爾頓發表“論離婚”(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of Divorce)。所討論的,不是有關婚前失貞,或婚後淫亂,彌爾頓在文中,主張思想不同,比肉體的問題更重要,既然神離不必貌合。有人猜是新婦行為失檢;不過“心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哥林多後書11:3),如失樂園發生的情況,並不涉及肉體情慾的事。可能的解釋,是女方年輕,生活習慣習於享受,與簡素的彌爾頓不同;主要是她年輕識淺,家庭環境傾向於保王,甚或堅持“君權神授”觀念,不為彌爾頓所接受。話不投機,由異而離。這固執信念的態度,是現代人不能理解的。
  彌爾頓曾屢次寫信促其歸回,不獲回音;差遣僕人致信迎歸,也空手返報。在發表DDD文後,彌爾頓有另婚的傾向,對象是戴維斯(Dr. Davis)女兒之一,我們所知不多,只知道是個聰慧的女子。在這期間,親朋也期望他們能復和,保王的勢力也漸趨式微。1645年夏,於分居近三年之後,在一個朋友家裏,彌爾頓意外的發現,馬利亞忽然出現於室中,跪在地上,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乞求寬恕,表示復和意願。結果,馬利亞與彌爾頓復歸夫家。
  1646年七月二十九日,生下女兒安妮(Anne)。
  1648年,內戰結束。彌爾頓早就表示支持清教徒革命,並特別推崇擁護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及清教徒控制的國會軍全面勝利,捕獲英王查理一世。他公開為文贊成予以處決,建立共和。
  十月二十五日,又一個女兒馬利亞出生。
  1649年二月,國務會議任命彌爾頓為外語秘書,或稱拉丁秘書(Secretary for Foreign Tongues)略同外交部長兼管宣傳事務。因為他的文名卓著,外國來的訪客,見執政克倫威爾,並以得晤彌爾頓為榮。但悲劇還是進入這個家庭。
  1651年三月十六日,子約翰生。
  1652年二月,彌爾頓雙目幾乎已全盲。為了處理政務,被安排移居威斯敏斯特有庭園的住處。
  同年五月二日,女底波拉生。數日後,其母馬利亞即彌爾頓元配去世。同年,六月十六日,其子約翰也夭亡。
  1656年十一月十二日,年將半百的彌爾頓續娶凱茨琳(Katherine Woodcock)為妻。
  1658年二月三日,凱茨琳死於產難。
  1658年,克倫威爾崩逝。其子理察(Richard)不孚眾望,內部有分爭。
  1660年二月,彌爾頓仍然繼續撰文主張共和。無論如何,國人迎流亡法國的查理二世復辟。
  六月十六日,國會議決逮捕彌爾頓。後來主要由於他的前助理馬衛勒(Andrew Marvell),已任國會議員,努力辯解斡旋,於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復通過釋放彌爾頓。
  1663年二月二十四日,續娶伊莉莎白(Elizabeth Minshul)。她主要是看顧服侍丈夫。1665年瘟疫發生,鄉居期間,就是有“白蒂”在身邊。
  1674年十一月八日,彌爾頓逝世。英國詩人兼傳記作家赫理(William Hayley, 1745-1820)稱他為“最偉大的作家”,至今很少人質疑。
  在所有紀念莎士比亞的詩裏面,也許最為人記誦的,是同時代的本章生(Ben Jonson, 1572-1637)的名句:

他不屬於一時,是屬於永世!
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於有堅強信念的彌爾頓,不僅該同樣紀念,或應更如此。

(同載於聖經網 aboutbible.net 之“天上人間”)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20901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