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談天說地 ✐2022-08-09

一國有慶

—新加坡建國

于中旻

 


李光耀

1965年八月九日,新加坡共和國正式建立。首任總理為李光耀(1923-2015),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實至名歸,被稱為“新加坡之父”。
  李的源流,為來自中國的第三代,是平民家世;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Raffles Institution)後,往倫敦就讀於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繼在劍橋完成學業,獲得律師資格。回到新加坡後,就從事獨立運動的努力,作為他的終身事業。說來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起雲湧的殖民地新興國家稍晚了些;就較大的地緣政治環境,是新中國已經成立,東西意識形態的對立,仍然在持續。
  李光耀政治理念的型鑄,大致是民主社會主義,倫理實用主義,開放國家主義;但有個歷史的有利條件,是地處馬六甲海峽之口,英國“海峽殖民地”的基礎,文官制度下的政府,加上他本人英國系統的法政思想。還有與他具有同一見解的同志們,願意在他領導下共同努力。
  新加坡有利的地理環境,有其不利的因素,就是小國寡民,地方狹隘,缺乏自然資源及人力資源。
  作為成功的領袖,他有長遠的眼光,堅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奉獻的精神,使他能夠在驚風駭濤中,駕駛着這隻小舟,在歷史中留下了痕跡,成為在世界上任期最長的總理,而沒有留下任何惡劣紀錄,而光榮退休,至今仍然為國人紀念,世人景仰。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拯救美國,可能也拯救世界的智者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1923-),對於李光耀深為許可,因為他們有共通的語言;可憐斯人既逝,留下弱智尸位素餐的人,沒法領會,難免孤寂了。

新加坡在先賢引導下,奠立的建國原則,可以作為理政的基礎,值得後世藉鑑:

和平—而不混合

  由於現代交通發達,沒有國家能閉處一隅,作自己的世外桃源;至於所謂單純民族,更可能根本就沒存在過。而位於兩洋交通要衢,自然就是種族文化匯集的地方。因此,一國而有多語言文化,內部人民,即使不能大鎔爐,也該作和諧共處的拼盤。所有不同種族,要保持和平,互相尊重;對外不進行侵略,更不可有陰暗的顛覆活動。
  新加坡的種族組合,自然形成小型“聯合國”;政府組屋的配置,也是如此設計。“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詩篇133:1)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上下四方六鄰,守望相助;人民自行約制,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而不妨害他人之自由,在此得以實現。
  在這方面,由於客觀環境的模鑄,頗與瑞士相似。瑞士有德裔,法裔,意大利裔,在政治上共同形成聯邦,漸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有人取笑“新格立式”Singlish英文,以蕞爾小國作怪;實是Schinglish,因其語音語法,多取於中文,特別是閩粵的對譯,也有些印度及馬來原住民的影響,表現語言上和諧的發展趨向,自成一格。

獨立—而不孤立

  國家疆域大小,雖然有所不同,但都可以有自己的國格;除非出於其自願,不可侵越更易。可見神“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使徒行傳17:26),列國自有疆。
  新加坡立國,與現代的以色列相似;但不如以色列有較廣的國土資源,而且有美國的堅強支持,復有海外移民的慷慨資助。因此,新加坡最不需要的就是樹敵,所以力求保守原則,獨立而中立,廣結朋友。今天的世界,到處充滿紛爭結夥,仇恨不安。人所需要的,追求的,就是和平安定。所以新加坡實際上取法瑞士,有四大主要族群,使用四種語文,而共同凝聚,可以放下彼此戒備,釋放善意,化為積極建設力量,成為一體—和平獨立,成為最能吸引人,難得的資源。
  獨立是持守原則,不僅是物質層面,更是發自內心的尊嚴。就像中國人理想的:有猷,有為,有守。簡單說,有猷是智力;有為是創造力;有守是鎮定力。合在一起,熔鑄成為獨立的品質。

公義—而不自義

  人與人間的相處,需要有彼此理解與容忍;但恆久的社會組合,不能單賴容讓,必須有共同循守的標準。“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言14:34)
  和的先存條件是不同;獨的基本性質是特異。這樣,要共存的金律,是耶穌所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7:12)這真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人有個顯著的矛盾,是一方面求新好奇,同時又排斥新異—凡新的東西,就是不好的;凡有跟我不同的,就是不對的。
  以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可算是“人權”,“自由”“正義”,還要大力強行推銷自己的商標;可是拆穿花花綠綠的包裝,裏面可真不堪承教!如果敗絮其中,倒算是幸運;還必須加以小心,可能毒臭洋溢,甚至生化武器!
  保持品德,而不自義。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廉正—而不吝嗇

  與廉正相反的是貪腐。
  貪腐有許多婉稱。古老的稱“簠簋不飭”,指祭器或食器不整飾,顯得太過委婉些。晚近文雅的說法叫“冰炭敬”,意思是夏熱用冰,冬寒加炭的體貼孝敬。比較通用的叫“附加紅利”,“分紅”,簡稱“紅包”;顯然是中國人的發明,以紅為吉利,原來是賞給孩子或門房用,推廣到貴官的“服務費”。作生意的人,通常不加禁忌,算為“成本”的一部分。有的地區,流行奉給“當權者”或妻妾類十分之一,以為“合理貪污”,後來增加到十分之三以上。更為殘忍的是經買武器,某官購買法國的“拉法葉軍艦”,納入袖中,成為“袖珍艦”,“總統”比“宰相肚子撐開船”胃口更大得驚人!
  還是有不少正經的工商業生意人,寧可光明正大,規規矩矩來往,願意“明碼標價”,講究品格,誠信,真正的廉潔,在於知足。“貪財是萬惡之根。”(提摩太前書6:10)
  可惜,有人發明“分贓制”(soil),以為是治貪的方法,是得權囊括所有,以“厚俸養貪”,任用有私人關係的人物,培植冗員,不作一事。那是政務官不務正,肉食者可鄙的行徑。
  某城,有富人遇盜劫,緊急報警。警察等弄清楚盜賊去遠,才施施然其來:“我們工資低廉,何必去跟人結怨冒險,損人傷己!”賊黨得手,搶獲滿載,大家分贓發紅厚利,爭吵落案。這裏說的是政治黑幕。
  其實,衙役爪牙,看家護院,不能不講僱價;高官格也高,西方都稱作“Your Honour”,好像教牧一樣,是為服事,是榮譽,是奉獻,更不是存心分贓,連薪資的觀念都不該有,只是補酬(compensation)。
  有此榮譽感,不是要發骯髒財,始可談廉正。

繁榮—而不奢靡

  貪,是誡命禁止的犯罪心向。不侵奪別人而豐足,自然是神的賜福;積極方面,更應該記念別人的需要,濟助別人。聖經說:“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以弗所書4:28)
  要鼓勵充分就業,不要仰賴社會救濟,寧可私人愛心濟助,如此是儒家大同社會觀念。教會團契(koinonia)的分享,正是這樣的理想行動。
  不過,怎樣才可以“有餘”呢?必須顧別人,自己不奢靡浪費。有位良善的牧者說得好:“美國人的問題,是每人有一張很長的‘必需品’單子;然後,家家有一個超大號的垃圾桶!”
  還是看看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吧!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我們不能立即達至“大同”的理想,耶穌教訓門徒跟隨,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捨己”。人若只想到自己,就無法不成為浪費者。貨棄於地,是浪費物力;不肯出力,是浪費人力。如此奢靡,不想到別人,就惟有缺乏,絕無法有餘。我們必須謹記。
  這不僅是地上國度的原則,也是基督永遠榮耀國度的原則—教會的存在,如月亮反映太陽的光輝,直到主來。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有一塊石頭,鐫刻的就是“大同篇”的文字,是舊中國政府贈送的。聯合國會員國席位更換後,不知是誰授意,單把這代表中國人理想的石頭,硬挖出來丟掉!下落如何,不得而知。希望找回這理想。

(同載於聖經網 aboutbible.net 之“天上人間”)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220802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