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書香陣陣 ✐2019-03-01

論語析讀(六二)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你的愛情比酒更美”

石衡潭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3.20)

注釋

  關雎:詩經的第一篇。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孔安國)

“關雎,國風之首篇。樂得淑女,以為君子之好仇,不為淫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失夫婦之道,不得此人,不為減傷其愛也。”(鄭玄)

“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是共為政風之美耳,非為淫也。故云:‘樂而不淫’也,故江熙云:‘樂在得淑女,疑於為色。所樂者德,故有樂而無淫也。’又李充曰:‘關雎之興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是樂而不淫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關雎之詩,自是哀思窈窕,思賢才故耳,而無傷善之心,故云‘哀而不傷’也。故李充曰:‘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是哀而不傷也’”(皇侃.論語集解義疏

“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朱熹.論語集注

“孔子刪詩正樂首關雎者,以人道始於夫婦。君子相配,然後昭教有方,人種乃定,此太平大同之始基也,故反側鄭重,而後定之以琴瑟鐘鼓以樂之。人道多憾,必有離別,樂極生哀,故房中樂之奏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得性情之正,中和之理,為生民之本,萬福之源也。”(康有為.論語注

對讀

“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所以眾童女都愛你。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王帶我進了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我們要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稱讚美酒。她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不要因日頭把我曬黑了就輕看我。我同母的弟兄向我發怒,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我心所愛的阿,求你告訴我,你在何處牧羊?晌午在何處使羊歇臥?我何必在你同伴的羊群旁邊,好像蒙着臉的人呢?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把你的山羊羔牧放在牧人帳棚的旁邊。我的佳偶,我將你比法老車上套的駿馬。你的兩腮因髮辮而秀美,你的頸項因珠串而華麗。我們要為你編上金辮,鑲上銀釘。王正坐席的時候,我的哪噠香膏發出香味。我以我的良人為一袋沒藥,常在我懷中;我以我的良人為一棵鳳仙花,在隱基底葡萄園中。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甚美麗!你的眼好像鴿子眼。我的良人哪,你甚美麗可愛!我們以青草為床榻,以香柏樹為房屋的棟梁,以松樹為椽子。”(雅歌1:1-17)

“我憑着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馬書12:3)

解析

  “關雎”是詩經的第一篇,對於三百篇來說,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以愛情詩起頭,也是意義非凡。歷代注家都說不只關情,而言政風之美。用淑女配君子,也隱喻明君思賢才。所以,後來的中國文人也常以香草美人自喻,而以君王比擬郎君。屈原在“離騷”中敘自己身世,以香草為比喻:“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遭群奸陷害,以荷花表高潔,“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感同道變節,以花草來形容:“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見時不我待,機會痛失,就悲聲長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在其他詩中也屢屢用這種手法。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雲中君)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非兮滿堂。”(東皇太一)

曹植的“七哀詩”也是如此: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李商隱“無題”詩也是這一傳統的繼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晚唐的溫庭筠可以說將這種方式發揮到了極致,他常常借美人之口來表達接近君王的心意與幽思:

“翠釵金作股,釵上雙蝶舞。心事問誰知?月明花滿枝!”(菩薩蠻)

“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菩薩蠻)

“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更漏子)

“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更漏子)

“懶拂鴛鴦枕,休縫翡翠裙。羅帳罷爐熏。近來心更切,為思君。”(南歌子)

“爭奈團團扇,時時偷主恩。”(嘲春風)

只是,“關雎”似乎是給君王寫的,用來勸誡提醒君王;而後代詩文,是詩人自況,以期得到君王的賞識。
  此外,正如康有為所說:“孔子刪詩正樂首關雎者,以人道始於夫婦。”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後儒多崇尚孝道,而將這一點忘記了。其實,夫婦不止關乎人道,也關乎天道。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朱熹解釋說:“君子之道,近自夫婦居室之間,遠而至於聖人天地之所不能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謂費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則隱而莫之見也。蓋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則舉全體而言,聖人固有所不能盡也。”孟子也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孟子.萬章上)當然,孔子也好,後世儒家也罷,都沒有把如何察乎天地說明清楚。

  雅歌的希伯來文的名稱─“歌中之歌”─是希伯來人論到“最優雅之歌”的說法,正如“萬王之王”是指最偉大的王,“聖所中的聖所”是指聖殿中的至聖所一樣。但這卷書按甚麼意義被稱為“最優雅之歌”呢?它有沒有宗教的價值?其中有很多諸如“親嘴”,“乳房”,“唇”,“愛情”這些字眼,但沒有一次提到上帝。從早期起,就有人表示懷疑這卷書是否應成為聖經的一部分。然而很多人願意立即為它辯護。有個著名的猶太拉比亞及巴(Akiba)說:“全世界都不及把雅歌賜給以色列的那一天有價值;因為所有聖卷都是聖約,而歌中之歌則是聖中之聖。”後來,明谷的聖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在談到雅歌時說:“是一本唯有恩典能教導,唯有經驗能學習的書”。他還用雅歌頭兩章講了八十六篇講章。
  在猶太人和基督徒圈子裏,那些對這卷書非常重視的人當中,有給這卷書作一種寓言解釋的趨勢。這就是說,這卷書表面上對人類愛情禮贊的意思似乎很清楚,然而背後卻包含了一種更深的屬靈意義,那才是它真正的意義。在猶太人傳統中,這卷書裏彼此對講的新郎和新婦,其實就是上帝和以色列。他們讚美的愛情就是把上帝和以色列連結起來之約的關係。在基督徒的傳統中,這卷書變成基督與教會的故事,或基督與人靈魂的故事。之後第三世紀偉大的聖經學者埃及亞歷山大的奧利金(Origen of Alexandria, c.184-c.253),在雅歌中發現四種劇中人物:新郎,就是基督;新婦,就是教會;新郎的朋友們,就是天使或古時的眾先知或眾族長;新婦的友人們,她們代表信徒的靈魂。   這種看法得到了後代教會的基本認可與補充,認為雅歌預表了基督與教會—祂的新婦之間的愛情關係。數節重要的新約章節都以婚姻關係表述基督對教會的愛(如哥林多後書11:2;以弗所書5:22-23;啟示錄19:9;21:1-2,9),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雅歌所描繪的美好愛情更具體地認識基督和祂的新婦即教會之間的愛。這是一種彼此專一相屬,赤誠忠心,不容絲毫分心和玷污的愛。

  “你的愛情比酒更美”,基督的愛比一切外在的東西更加美好,更加超越。人不要只通過基督獲得外在的好處,而要追求基督本身。膏油,是貴重得多香料,預表聖靈的工作,聖靈感動吸引人認識,歸向基督。6-7節中書拉密的“求你告訴我”等話語表明她去見良人時信心不足。想要經常與基督相會的人,一定要在信心,順服,事奉和敬拜這些古老的窄路上尋求他。8節講到良人對她的引導,愛基督的人,聖靈必定以各種方式帶領之。9-11節是良人對佳偶的誇讚。“法老車上套的駿馬”象徵着尊貴,榮美,表明佳偶的氣質不凡,與眾不同,質樸天真,秀外慧中,良人要用最美的裝飾來打扮她。12-14節是佳偶的回應。在佳偶的心目中,良人像一袋沒藥。沒藥來自南阿拉伯的一種樹,是迦南地於主前十七至十四世紀開始普遍使用的香料。固體的沒藥常被隨身攜帶,以散送清香。佳偶形容她與良人有極密切,不可分離的關係。而“隱基底的鳳仙花”是形容其美麗。隱基底位於死海的西岸,那裏百花齊放,是遊人嚮往之地。在佳偶心中,她的愛人是世上最美好的。除他之外,再無別人能夠吸引自己。信徒要向基督完全委身,完全信靠。15節,良人以“鴿子眼”的形容來回應,鴿子眼代表溫良與純潔,在以色列民族中也是最秀美的。基督喜愛人馴良如鴿子。第一回對唱後,16節,佳偶再次發出讚美,17節,可以理解為良人與佳偶的合唱,以對溫馨環境的描寫來暗示他們的愛情生活,他們的親密關係。信徒與基督要有更深的關係,靈裏有美好的交流。

  中國的文人多求君王的知遇,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所以香草美人的自喻詩一直傳唱不絕。中國人對神的道有模糊的揣測與體會,但還不知道究竟。雅歌所歌詠的是唯一之愛,也預表基督對教會之愛,更具有提示人靈性的價值與意義。雅歌中所描述的愛情,也真正體現了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下期續)

翼展萬里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190306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