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點點心靈.軼事 ✐2009-04-01


九四思憶童年

曲拯民

 

  童年,人生的金色歲月,除非逢上戰亂,饑荒,家中赤貧或不幸喪親的少數例外,否則必有一番美好的回憶值得懷念。
  孩子們最思念的是新年和年中的幾個節日,所指的是農曆。它的二十四個節日,預示氣候和天時更移,使人依時有清新之感並使在都市生活的人精神上和鄉村相聯。農曆又稱陰曆或夏曆,因它始自夏后氏,即夏禹,他因治水有功遂流傳後世。唯夏禹的準確年代迄今不明,僅知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和中東挪亞時代的洪水相同(2,100.B.C)。陰曆的缺點是它並非地球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才算做一年。月亮繞地球一周是二十九天半(餘數從略),因此農曆每三年須加上一閏月,第五年再閏,十九年內共閏七次。
  中國的新年氣氛始於十二月八日即“臘八”。此日家家做臘八粥,調料多至八種,以糯米為本,北方各地則代以小黃米,加紅棗,栗子,百合,蓮子,紅小豆,綠豆等再加赤糖,用文火煮上幾小時,相傳此節始於佛教,說是一日釋迦牟尼佈道外出,因飢餓倒在樹下,一村姑發現,送來米粥,喝後始解,直到民國創始,仍有佛寺每屆此日煮粥來施捨貧民以茲紀念。新年的鞭砲聲始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此日為“辭竃”,俗寫“灶”字。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徒除外,鄉村民間在廚房貼有灶君紙像。經過一年,神像已污,於是在它揭下火焚用鞭炮將它送上天前,先上貢以食品,然後將大麥糖一塊將它抹在灶君嘴上,希望它上天以後給家人多說好話。完成後紙像就被揭下,在一家老少,歡笑的氣氛裏完成慶賀新年的序曲,明知此屬迷信,但因古習,牢不可破,因此年年如是。有的深恐灶君上天的速度不夠,在鞭炮聲中點上幾支一路噴火花在升空後見閃光和爆音的“起花”,這種起花,應是今日火箭的老祖宗。民國以後,許多地方明令禁用,因恐其燃燒後的餘燼落在牛,騾食用的草料上引起火災。迎接灶神之事則未有所聞,每屆新年貼上一張新紙像便是了。新年祭祖之禮或者基於孔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句話?祭祖之外還要祭神,神像之多真是洋洋大觀,菩薩,觀音,玉皇,呂祖,老君,忠義千秋的關公…因此年畫的攤子上在臘月間最是孩子們流連的地方。此時,民間必選年畫掛在家中,門上必貼彩紙剪好的過門錢,大門貼上紅紙帶金箔寫好的對聯,即一般新年休假的商店也如是,等於書法在戶外的大展覽,有鼓勵孩子們認真練書法的作用。記得,商店門上最普遍的一對寫的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我家大門最後一次貼的是“九重天上恩光遠,八福堂前喜氣新”,那年我不到十歲。此後,基督教會提倡免去世俗,停止互相拜年,每年正月一日在教堂舉行禮拜,美其名曰“新年團拜”。此後,新年的紅色門對不再見有,有些大煞新年風光。
  新年除了互道恭喜以外,必須謹慎言語,不說不吉利的話,例如吃餃子的時候,不得說有破的,代以“掙”字。中國本地麥子磨成的麵粉筋力不夠,凡做麵條和餃子,花旗粉和加拿大粉最好,市內各飯館向來如此選用。


筆者長大的毓璜頂區(1936年攝)

  家鄉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開埠。它三面環山北面朝海,是一座千戶所加上十二個山莊和漁村所在,共稱“十三村”。市之西南部有座小山,山上於元朝已建有一座玉皇廟,因此,山即命名毓璜頂。廟雖不大,但它具有小型的樓台殿閣,花園有奇花異木,正門前有台階,旗台和戲台,戲台前有廣場,由此俯視市區,景物盡收眼底,冬季除外,是我常去之地。其西廊有拳師授徒,我從師學國術共兩個夏天。山半坡原為廟產的麥田,於1865年被美國長老會買下,於是大興土木,一間醫院和護士學校,教堂,中,小學和英專,西式住宅六所等建成。我家就在近處,因此自幼感到附近的西方習慣和教育氣氛濃厚。每年臘月來臨前,必有一番耶穌聖誕的慶賀。每年此時各別有慶祝節日。中學和英專(後升級為商專)有話劇和京劇演出,加上春季每年一度的田徑賽運動會,皆為盛事。


昔日畫家筆下的毓璜頂廟

今日風雪後的毓璜頂廟


昔日(1936)自毓璜頂遠望市東區


今日自毓璜頂遠望市東南區

  商專和舊址為今省立煙台二中所在,學生七千多,是本省的重點中學。護士學校迄今已近百年歷史,今為中國全國著名的護士職業學校。
  玉皇廟既為十三村所支持,因此每屆正月初九玉皇的生日戲台必有京戲演出至少到十五日的元宵節為止。此時廟門大敞,供善男信女們進香。每年初九日各村的代表所組成的鑼鼓隊,秧歌隊等在旗羅傘扇下,一路燃放鞭砲聲中前來膜拜。此際山下熱鬧非凡,攤販,說書,武術,魔術等雜技和雜耍統統出現。玉皇誕辰的節日最是地方的盛事。
  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市內的天后宮,習稱大廟,福建會館和廣東會館等張燈結彩供人參觀。天后即馬祖,被認做海上的保護神。臨近有小漁港,帶帆的小漁船群集,在說明此地為海產極盛處,因此天后宮香火不絕。宮前有空場和戲台,早年的市民大會多集於此。我幼年多次來看京戲也來看過大會的情況,但無心聽講。
  每年二月二日“龍抬頭”應即驚蟄的前後,毓璜頂山下的土地廟燃放煙花,附近的孩子們例行前來圍觀。
  三月三日是清明節,各學校放假一天,俾給先人“掃墓”或是郊外“踏青”。我依習到曲家墳地去給祖父,叔父等在墳上添添土,將墳地上的迎春花和杏花枝帶回家。此處本為墳地區,據說“風水”好,正南面向着南山的塔兒頂,東西兩面有流溪水的河溝,今日為煙台毓璜頂東路市府所在。
  每年於春暖花開時,南山一帶的果園開放市民,各小學紛紛列隊前往觀賞梨花和蘋果花,這是兒童嚮往之日。此習俗可能為他處所無。
  千戶所是市中心的一座小城,四門之上有樓,城上有雉堞,全花崗石,於明洪武末年建造,可惜在“除四舊”的口號下已被拆除。千戶所於明亡後改稱奇山所。每屆初一和十五其十字街上必有市集,我最喜在舊貨攤上流連。
  五月五日吃粽子,七月七日給兒童們做“巧果”,八月十五吃月餅,全國習俗皆同,唯端午節紀念楚大夫屈原,七巧日那牛郎織女每年一次相遇的神話,和中秋節在元末用月餅來宣傳全國群起殺韃子的傳說很少再聽到老人講起。
  在德國強租青島開埠前(1900),煙台是山東省唯一的國際港口。由於多山地,各縣往來的貨物,不靠車輛,唯有騾和驢,因此在西南河一帶“騾馬店”很多,食攤也林立兩岸。鍋餅,烤餅,燒餅,煎餅,佐餐的有大蔥騾肉和炸魚。兩枚銅元可喝一碗豆漿加上半個油條。當年使用的是銀幣,每銀幣可換銅元約二百五十枚,但兌換率時有更動。市內的小飯館更是多,每一角錢即二十五枚可吃一頓包子或餃子。一枚銅幣當制錢十文。


港口北山及芝罘島

  千戶所內外的“坐地戶”保持古風,最大的娛樂是京戲即國劇。市內有戲院兩座,其中一座上演京戲常年不斷而時時客滿。“坐地戶”本擁有郊外土地,其中很多因賣地而小康甚至致富。當時有順口溜:“一等公子吹拉彈唱,二等公子手抱姑娘,三等公子一枝煙槍。”語近戲謔,此情應為少數。
  煙台附近是全國最大漁產區之一,每屆春暖,在鴨魯江口一帶飽食後強大的水族紛紛游返壽光縣的小清河口產卵,必經煙台。某年在春和日麗的下午,我登毓璜頂,在夕陽,青天,碧海的環境下可數白帆點點的漁船二百以上,當時蔚為奇景,應為他地所無。
  首先上市的是桃花蝦,時在桃花正在盛開之日,蝦不過兩寸長,但腹下滿了蝦子,是兒童們春間可口的恩物。另一恩物是在秋間,它是海螺的一種,名叫海錐。兒童們冬季的經濟零食是瓜子,花生,柿餅,山楂和蜜糖合餞的山楂俗稱糖葫蘆,麥芽糖瓜等。甘蔗和桔子來自南方,價錢較貴。
  腳踏車十分鐘的路可到漁小港俗稱太平灣。看那滿載魚或蝦而歸的帆船,甲板上滿了仍在跳動的收穫。船家用油簍將它們裝起,即刻轉駁在港口停泊待駛上海和香港的英國客貨裝入船上的冷藏倉。油簍是柳條編制,內糊桑皮紙,加塗桐油。另一同樣輸出法國唯量不大的是蝦醬。當年名聞各地的“關裹蝦醬”也產在煙台。出海用的是槽船。每年仲秋啟行,順南風北上。船家曉得小蝦和小魚們的群集所在,一路捕獲後上磨,加海水和定量的鹽一同入糟,等到抵達山海關附近已經百天左右,此時收穫已近滿糟而發酵也將完成,趁西北風起之便張帆而歸。
  本地另一輸出江南各地的是五香格打。我是老家戶曾進入一間最古,最大醬園的發酵室。據告,那槽中的鹽滷水始自咸豐年間(1851-61)。每年秋間新格打上市,在入槽之先必將年中醃製的舊貨全部撈清,用醬色和五香粉加工,乾後運出。吃鹹格打絲加醋和麻油是我最愛的佐餐的美味,尤其在冬日蔬菜缺乏之時。此外另有一種“辣格打”,將它刨成絲,加醋,入罈子,在溫熱下一周間就會憋出辣味來。它真的極盡刺激嗅覺和味感之能事,也最為多數兒童所喜愛。“格打”兩字原作疙瘩。
  在月光沒有的夜晚,遇上清朗乾燥的氣候,可見滿天繁星閃爍。行星的軌跡及方位既毫無所知,只有呆望着銀河,較明亮的星座和偶然發現的流星,那奇景自近八十年來街燈多起來以後就不可能再看到了。牛郎原是天鷹星座最大的一顆星,織女是天琴星座眾星一。既屬星座就是恆星,何能於每年七月相近?我總是在失望下盼有奇跡出現,以符神話。
  小學時期有體操這一課,但無集體運動,也沒有球場。我自感體弱,便開始學武術,兩次經師,共歷兩年。體力和健康大有進步不說,拳師的教誨永誌不忘:“武術旨在健身防暴,不是用來比武打架。早婚和生活荒唐有傷元氣,切忌!”
  夏日早起登山看日出,下午到海邊去游泳,練武術和在運動場上,最是賞心,情景歷久常新。我開始學打網球是用兩隻手握着一支球拍。在學課上我只求中等便心滿意足。
  本地在生活中是在“食有魚”的狀況下,貪富皆然,鮮魚春間盛,夏秋供應較差。冬季則吃鹹魚。八十年前絕少聽說老人患心臟病和中風而亡。老人的致命傷是時令病即今日所說的流行性感冒加上肺炎。癌症則更少有所聞。有人若患上長期的疾病則歸咎於“癆病”。七十三是高壽,那是孔子逝世的年齡,最高不超過八十四,那是孟子的歲數。孔子的長孫子思受教於孔子的弟子曾參,而子思則為孟子的老師。顯然,孟子的衛生保健之道也從子思學得而實踐,而孟子一生的環境也比較孔子優閑和安定,例如孔子遭難時曾有“在陳絕糧”那一痛苦的經歷。
  童年,那是個“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時期,這點應歸功於小學將“論語”和“孟子”列為必修課程的功果。兒童們見了長輩和老師必讓路或鞠躬為禮,見了同年的異性不得注視。正在惡作劇的同學一聽有人喊“孔聖人豈不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便立刻停止。北伐完成(1928),廢讀四書代以三民主義以後,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便有改變,此後很少聽見青年輩再提到孔孟之道了。
  冬天,學校休假,女孩子三五一起就玩拾石子之戲,跳圈,跳繩,在家學剪裁,刺繡,編織毛衣,襪,手套,做家事。男孩子們踢毽子,打陀螺,拉風葫蘆,除雪,汲水,擦地,搭理取暖的爐子及其運作,例如生火,除煤灰,打煙筒。這一切全是現代化的都市裏長大的孩子所想像不到的。晚上,沒事可做,下象棋,打升官圖。用自刻的一個木陀螺,它分四面:德,才,功,贓,來決定下一步的升或降。這個升官圖是自白丁開始,經過科舉的考試最高峰是狀元,經過仕途可升到尚書甚至太傳,太保,太師。此圖對於科舉時代中國全國的文官制度有最詳細和正確的介紹。
  童年,家住四合房,除了東廂是廚,儲存室及女傭的房間外,全部自用。院中有小花園,在花凋零後,我樂種些菠菜,根粗而長做紅色,故名紅根菠菜,其根味比葉更美,在下雪或上凍前蒙上麻袋,可拖長一些時間拔光。在那個沒有暖房或冷凍食品的時代,冬天所需的蔬菜是大白葉即黃芽菜,每棵可重至十磅;蘿蔔,其皮是綠色,味辣,煮熟味鮮帶苦味;大蔥,其根白部長至一尺,粗一寸,大雪封路前必須按家中需要多多購買,足夠消耗到春暖之後。市上有昂貴貨不多的韭黃,暖炕的出品,室內不得有光,肥料是騾糞。
  院內有石榴樹一棵,無花果樹兩棵,其果一紫一綠。紫皮者是中國種,個頭小,綠皮的是西方種,果子大,可存放較久。
  院門向南,正朝着南山的高峰塔兒頂,每天總有“開門見山”的樂感。門內通路天花板上的橫樑常年有春來冬去在此育雛的燕子兩窩…
  我如今年已九十四,自七七事變起,和這個環境相違已逾七十年了。今日這四合房已是一座七層大廈所在。
  你曾否回家去尋找童年的夢?我只有效陶淵明寫的“歸去來辭”的首句而答:家園已無,胡可歸?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90416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