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7-08-01


司馬遷所記述的大夏-阿富汗

史直

 

  中國漢朝時的大夏據地即今阿富汗(Afghanistan)國土所在。

  人類既然有不斷的思念,所以在文字形成以後就有了書寫可供傳告後世的歷史。換言之,一個民族在古代沒有自己的文字,便無信史可讀,於是只好借重自古具有文字和文化的鄰邦或征服者的記載了,我認為阿富汗即其一例。
  直到今天,阿富汗在本質上稱不起一個理想的完整國家。它有兩千八百餘萬人民,其中三百萬以上流亡國外,識字的人不到五分之一,語言分四大類,方言卻有二十多種,自嬰兒到成年死亡率是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住在鄉下,過着原始式的遊牧和耕種生活,包括種植罌粟。全國只兩間大學,官方沒有統一的語言,唯一能維繫團結的是分成多派別的伊斯蘭教。
  語言既分成四大類,至少說明有四個主要的民族,他們在忠於本族之外,還要聽命部落的首領。阿富汗的西北方通行烏茲別克語(Uzbek)和哈扎拉(Hazara)。東北到中部伸至西部塔吉克人(Tajik)居多,用的語言叫達利語(Dari)是商業上的通行語言,文字用於官方,佔全國人口的三成。人數最多的是普什圖(Pashtun),在東部和南方居多,佔人口的四成。他們所用的也是官方語言之一,佔公務員與軍人的大部分,是塔利班(Taliban)政府的骨幹。邊境以東,巴基斯坦境內操此語的人也有數百萬人,是乃巴國人民過境來援助塔利班政府的主因。曾有估計:阿富汗的人民大半屬於古代侵略者的後裔。
  史前的侵略者是中東高原上的雅利安人(Aryans),又被稱做印歐語系人(Indo-Europeans)。他們將自己的語言即後來的梵文(Sanskrit)西伸至北歐,東展至印度北部。上古之大宛,大夏,安息甚至大月氏都屬雅利安人。
  秦漢之時,漢人的疆域西遇大月氏而止,同時北有匈奴,東北有東胡。東胡的西支至終漢化,是漢族的一部分,其東支成為滿,韓族,部分渡海,進入大和民族的主流。如眾所周知,匈奴則不斷西去歐洲,與歐洲人通婚,遂有白匈奴(White Huns)之稱謂。他們於公元五世紀“為害”歐洲,首領是阿提拉(Attila, 406-453),一時勢力遠及法國並威脅了羅馬,迫得教廷出面言和。匈奴西去後中國北方的民族被稱為突厥(Turks)。西方的語言學及史學家稱:凡從天山以北到歐亞分界的烏拉山之間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都是“突厥語系”的人民而非“突厥人”。其中凡放棄遊牧生活定居都市者,就習稱Uiqur即唐代之回紇或作回鶻,元代的畏吾兒,今之維吾爾。伊斯蘭教被稱做回教,應自唐代開始。語言學家有定論:古之匈奴是突厥語系民族之一。
  大月氏後來的西遷的原因不外由於言語不同,習俗各異,東下遇到障礙,在北方又與匈奴(突厥語系)構怨,大敗,族長喪生,只好返回中東原地,定居大夏,並奪取了統治權,司馬遷在史記的“大宛列傳”裏有如下的記載:

…始月氏(支)居敦煌祈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

大夏即古之Bactria,今日阿富汗疆土,關於大夏,戰前倫敦出版的世界全史其中一小段,譯如下:“公元前165年,來自中國原居戈壁沙漠中月氏族的貴霜(Kushans)力戰,勝大夏而統治之……”那時統治大夏的是希臘人。
  原來中東在上古時期最強大的是亞述國,後來為巴比倫所敗,國亡。巴比倫又亡於波斯,其建國之君古列(Kurush-Cyrus)原為波斯語系安息族安息(Anshan)的王公,司馬遷即以“安息”代表了波斯。那時波斯王國的疆域東起印度,西達埃及之南的古實,即今衣索比亞(Ethiopia),因此大夏自公元前五百多年已被劃入波斯版圖內。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臘人亞歷山大獗起,取得波斯王國的疆土,東方達印度北部,此時大夏成了希臘王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故後,國土分成三,其中東方之王國Seleucids即史記上的條支。
  關於大夏,世界全史繼有記載,譯如下:

月氏的貴霜人征服大夏後,放棄了遊牧生涯,吸取了希臘文化,聘用其藝匠,拜希臘神。第二代王一度與中國交惡,經帕米爾高原進軍,敗於克什,開始給中國進貢。第三代王宗佛,國泰民安,後來後繼人爭分國土,貴霜王朝亡於公元四世紀…

  傲視阿富汗國土位於中部高山岩石上世上最大的兩座佛像鑿雕於此時,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可惜都被塔利班政府炸毀,理由是有違伊斯蘭禁止一切造像的教條。
  條支衰,大夏西面興起阿爾美尼亞人及安息人領導立國的帕提亞(Parthia),唯國運不足二百年。中國西銷之絲,絹,茶等必須先經此兩國。條支與帕提亞先後都亡於羅馬。司馬遷在史記曾寫羅馬為“大秦”。此可能由於公元前五,六百年之間有兩代的皇室是塔克文(Tarquinius),極盛七十二年。大秦應是中國絲,絹的最大的客戶,中國的輸出必不限於織成品。當時大秦國境內至少有兩地是織絲的中心,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和推羅。古代織造最好的藝匠數腓尼基人,是今黎巴嫩人的遠祖。
  公元前139年漢使張騫初次出國,司馬遷寫於史記的大宛列傳:“騫曰:臣在大夏見邛竹杖,蜀布”。邛竹杖是一種罕見實心的竹子做成的手杖,其竹產於四川邛縣,蜀從蟲字,作絲解。中國之絲揚名國外早在漢代以前,公元前四百年中國的絲已被販至印度,該國歷史有此記載。


司馬遷畫像

  司馬遷十歲開始從其太史令的父親治學,二十歲始漫遊各地,隨軍討匈奴,任副使到西域。父卒後,於四十歲接替其職,兩年後開始寫史記,完成一三○篇,五十二萬字,是中國早期最完備的一部歷史。
  中國始自古代就是男耕女織。“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在印度的棉花種子還未引進中國種植以前,除了少量的麻織外,唯有取絲加工了。大家紛紛從事絲業,成品必有過剩現象。古代的地中海一帶,民間也使用麻布,絲織衣料則屬高級品。
  公元前五十年,凱撒(Julius Caesar)時期,羅馬市的絲織品是依重量與黃金同值成交的。貴族少女們每於日中裸身着絲質單衣,招搖過市,陽光透射下,曲線畢露,為衛道之士所不齒。
  新波斯國的莎山(Assanid)王朝興於第四世紀,勢力所至,大夏遂亡。約百年後,阿拉伯的伊斯蘭教軍興起,新王朝黑衣大食(Abbasid)建都巴格達,盛三百餘年。同時在中央亞細亞興起信服伊斯蘭教以突厥語系民族為主流的大食國。它於十一世紀強大,先陷巴格達,後征服了全部中東,一度擄獲東羅馬帝國的國君,並會同阿拉伯人的埃及軍在巴勒斯坦大戰歐洲的十字軍。不久,蒙古人西進,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以後大食這個名稱便逐漸消失了。大食(Seljuk)和黑衣大食(Abbasid)各有多次對唐朝入貢。
  成吉思汗征西,先打西夏,次打畏吾兒和西遼,再打花剌子模(Khorasan-Khwarizm),後者是講波斯語大食國最東的一省。它的疆域包括原有大夏,即今日的阿富汗,喀布爾(Kabul)此後成為重鎮。在此應添一筆:成吉思汗打西夏共四次,其降服是在與花剌子模作戰取勝以後的事。
  宋朝時期的西夏據地大體說來原為大月氏國土所在,西夏存在了二百多年。其間在敦煌的僧侶們紛紛逃亡,石洞被封或放棄不說,中國通西域的路也被遮斷,直到蒙古帝國的疆域遠伸歐洲,此情始解。威尼斯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報導自中東到中國是通行無阻的。人類有史以來,蒙古帝國擁有最大的疆土。


成吉思汗畫像

  成吉思汗獗起於北漠,初始匹馬單槍,成功並非偶然,絕對不似毛澤東所寫“只識彎弓射大鵰。”他的軍隊編制與西羅馬帝國同:十進的位法,羅馬只限千夫長,但他卻設立萬夫長,此示軍兵馬之眾多。他堅持一人兩騎,絕對救助受傷的士兵,不可棄之於野。使賞罰分明,降者受優遇,並將王子或族長的兒子送到蒙古的京城和林“受訓”,等於人質,將不降者殺盡,例如:“入莫斯科盡屠其中人民”。元史如此寫法,此點在西方史裏查找不到。
  成吉思汗的長子拙赤率十五萬大軍入俄—大部分為“戰利品”,是一路收編整訓的。拙赤死於軍旅,其子巴禿做了俄國的首屆盟主。盟主非國君,他不入莫斯科或基輔(Kiev),將金頂的蒙古包(Golden Horde)設在伏爾加河下游,今日的伏爾加格勒(Volgograd)附近。蒙古人旨在征服並令俄國人納稅,那“三王,七十侯”每屆應召聽訓,死生難卜下,必安排後事,預留遺囑。


帖木兒 Timur

  蒙古人入主中國,九十多年而終,其他三個汗國壽命也未超過一百五十年,繼起的是十四世紀中葉中央亞細亞撒馬爾罕(Samarkand)出生,自稱成吉思汗後裔的帖木兒(Timur)。因他跛腳,故西方稱他為Tamerlane,是Timer The Lame三字的合併。此人受過高等教育,伊斯蘭的熱心教徒,憑他的智識和宗教的號召力,軍隊每攻必克,摧枯拉朽,先入阿富汗和印度,次打伊兒汗(Ilkhanate)國都巴格達(Baghdad),終至攻取了小亞細亞全部,一時震驚了整個歐洲。
  元亡明興,帖木兒出兵伐中國,忽患熱病死途,享年七十一歲。他有妃名叫Hanyuen疑係漢女,死後有專寺紀念。帖木兒葬於出生地,有陵寢,墓之上蓋為一巨大玉塊鑿成,被譽為世上最大的玉石。有傳說:“有人若膽敢移動此玉必遭橫禍!”1942年八月德軍攻史太林格勒(Stalingrad,今伏爾加格勒)一帶,適有俄考古學家移動該玉板,欲查明他之跛腳是因落馬受傷仰或天生如是。史太林聞訊大驚,急着蓋棺,說來正是巧合,俄軍轉敗為勝,是年終,大風雪後奇寒,德軍死亡三十五萬,被俘二十多名將官及士兵九萬。俄國此役也死亡軍民二百萬人。
  帖木兒故後他的帝國自衰微而解體,他的一個兒子Shahrukh領地花剌子模,古之大夏,今之阿富汗。
  十六世紀中葉,近中興起鄂圖曼帝國即土耳其的前身。其國土自小亞細亞東擴巴爾幹,南展埃及與北非,疆域大過歐洲的三強英,法,西國土的總和。第三代國君是被稱“光輝的”蘇萊曼,他重建聖城耶路撒冷,包括全部城牆和磐石寺,此時中東新王朝Savafid出現。東方則有巴布(Barber)在阿富汗稱霸,他的父系祖先是成吉思汗,母系出自帖木兒,首先建立蒙兀王朝(Mogul)實意是“蒙古人的伊斯蘭教王朝”,其中第四代王妃陵寢泰姬陵(Taj Mahal)最足代表印度建築物的景觀。蒙兀王朝自阿富汗擴展到印度北部。及至英國人入侵印度,一百八十年的國運遂告終。此後阿富汗自身建立王國,逐漸成了英,俄兩國角逐之地。


泰姬陵 Taj Mahal

  拉雜寫出以上史實,無非在說明今日的阿富汗人具有雅利安人,波斯,希臘,阿拉伯,突厥語系民族和蒙古人的血統。此外還要加上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因此國中有兩種文字,四個主要語文和二十多種不同的方言,並非稀奇。
  進入十九世紀,英國先後兩度入侵,阿富汗淪為英國的保護國。第一次大戰後,英國駐阿富汗的軍隊被襲擊,英國始有覺悟,於1919年准予獨立。
  獨立後,這個王國多有政爭,部落間的傾軋,兩度為了人種問題與巴基斯坦短時交惡,封鎖了邊界。加上十年的抗俄戰爭,後來的內戰和今日美國發動的戰爭,人民的苦難未見止境。美國預期的目標,阿富汗聯合政府組成後的安定局勢,中東全面和平的出現等,是否可期?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70819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