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藝文走廊 ✐2007-05-01


鬼狐.聊齋.蒲松齡

吟螢

 

  我自幼嗜讀聊齋,深為蒲松齡所創造的那些詭奇荒誕的故事而着迷。後來更愛上他簡潔奇麗的文筆,聊齋志異在中國的舊小說裏,實在是一本百讀不厭的好書。當在旅途中感到百無聊賴的時候,偶爾翻閱一則鬼故事,細賞蒲公妙筆,也是頗能解頤的。
  去秋由青島到博山訪友,途中經過淄川,而淄川正是蒲松齡的故鄉。所以我決心去一探他的故居,看看這位大文豪生長的地方。淄川是一個不大的縣城,入口處仍然保留着一段城牆,及一個古樸的城門樓,這是相當特殊的,在今日的中國大陸,除了西安還保存着城牆以外,就要算故官外面的紫禁城了。其他地方的城牆都已拆除殆盡,連舊日的北京城牆也早已拆除,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前門樓。我自己的故鄉膠縣,昔日巍峨的裏外雙城,如今連一塊磚也找不到。所以淄川能留下一段古城牆,是十分難得的。城裏的房屋也多半保留了原貌,在山東除了孔子的故里曲阜以外,這是唯一我看到的尚殘留古厝的地方。進入淄川的窄街,向前走約十幾分鐘就是蒲家莊,蒲松齡故居的深灰色的門樓與磚牆,便在柳蔭中出現了。
  蒲氏故居是一座規模不很大的三進院落,前院中有假山和金魚池,臨牆栽了許多垂絲楊柳,很有風致。中庭有羅漢松,盆景和花台,地上鋪着青磚,苔痕上階。房屋都是磚砌的小瓦房,白色石灰的牆壁,和我的故鄉膠州很相似。跨院的碑亭有兩椽老屋卻是瓦檐上面蓋了茅草的,如今這種老屋已很少,但卻代表典雅而樸質的古趣。這種房屋冬暖而夏涼,我故居的東院中便有三棟這樣的草屋,是我在記憶中最為懷想的。

  蒲氏故居北院的三間堂屋,就是“聊齋”,這位十七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就誕生在這裏。堂屋中擺設一條紫檀木長案,案前的方桌上陳列着蒲松齡珍貴的手稿。案後牆壁上掛着一幅巨大的蒲松齡著書圖,圖中的留仙翁正在搖筆構思,他背景的壁畫是一系列的鬼怪與美女,取材於聊齋志異的故事。這是一幅現代作品,是以瓷磚焙製的,而淄博即以產瓷著名。正堂當中牆壁的上方懸了一塊“聊齋”兩個字的隸書刻匾。當中牆上掛着蒲氏的畫像,畫中的蒲松齡端坐在太師椅上,着一襲青衫長褂,戴紅色便帽,神色自若。蒲氏雖才高八斗,他的短篇小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極品,但卻無緣於仕途,終生只披了一件秀才的青衫。蒲氏畫像旁掛了一對木刻的對聯,是郭沫若的手筆。
  故居的西跨院中辟專室展出聊齋志異的各種版本,其中包括多種外文譯本。另外還有以聊齋故事製成的人物模型,卻也栩栩如生,只是室內光線黯淡,不易看得清楚。由蒲松齡故居出去,沿蒲家莊大街往東走,出了東門不遠便可以看到“柳泉”和“柳泉書屋”,以及蒲氏的紀念亭和他的墳墓,這就是一代文豪度過其坎坷一生的地方。


蒲松齡畫像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楨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終年76歲。蒲氏自幼有文名,雖十九歲就中了秀才,但卻始終沒有考上舉人。一生懷才不遇,又因家境貧困,三十三歲時到離家不遠的西鋪村做塾師,前後達三十餘年,他的名著聊齋志異短篇小說集,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寫成的。我在淄博市訪問的時候,濟南電視台正在播出蒲松齡的故事,電視劇中說他寫文章得罪了當時淄川縣的縉紳及縣太爺,才跑出去避難。至於史料是否可靠,便不得而知了。但蒲氏一生窮困潦倒,生活與官場兩皆失意,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有許多對當時社會的諷刺,他的小說像一柄銳利的匕首,直刺世俗惡習。也有許多快意恩仇的故事,令人讀了擊掌稱快。
  蒲氏除著名的聊齋志異外,還留下詩一千多首,詞一百多闕,雜著五種,俚曲十四種,戲曲三齣。留待今世對聊齋志異及蒲學有興趣的人士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聊齋志異是一本以談鬼狐為主的小說,他寫的故事雖然詭譎動人,但卻不太注重恐怖效果,其中只有畫皮(卷一),聶小倩(卷二),及屍變(卷一)等少數幾篇故事裏有恐怖的情節,而且屍變的恐怖氣氛,今天所有的僵屍影片,都無可望其項背。如思果先生在談聊齋裏說的,蒲松齡有極高的“講故事的本領”,他筆下的鬼狐雖全為虛構,但寫來卻詭奇靈動,情節逼真。蒲氏寫的鬼狐故事,不但不可怕,而且有豐富的人情味,多半都能詩善文。許多人物情節,經過他巧思的安排,溫馨的描寫,都能博得讀者的愛憐,而引人入勝。許多故事我由兒時讀到現代,每逢再打開,便會立刻吸住我的眼神。在中國舊小說裏,這實在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作品。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如聶小倩嬰寧等,都已拍成了電影,其實聊齋的故事,還有上百篇可以改編成極佳的電視劇本。
  聊齋中有相當部分是警世的作品,蒲氏以苦口婆心,勸善規惡,嘗在故事中發揮“福善禍淫”的道理。又特別注重中國傳統的孝道,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地方(如卷四的水災)。思果先生對蒲氏稱為“準教士”因為許多篇幅都是在說教的。但蒲氏的說教卻與一般坊間的“陰騭文”不同,有較高的層次。他在考城隍(卷一)中提出的警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倒是放之天下而皆準的。此外,我非常欣賞他在卷三的賭符中所寫的警戒賭博的文章,篇末的異史氏曰:“天下之傾家者,莫速於賭;天下之敗德者,亦莫甚於博。”接着以下他描寫賭徒的神情,真是妙絕:

爾乃狎比淫朋,纏綿永夜。傾囊倒篋,懸金於嶮巇之天;呼雉呵盧,乞靈於淫昏之骨。盤旋五木,似走圓珠;手握多張,如擎團扇。左覷人而右顧己,望穿鬼子之睛;陽示弱而陰用強,費盡魍魎之技。門前賓客待,猶戀戀於場頭;舍上煙火生,獨耽耽於盆裏。忘餐廢寢,則久入成迷;舌敝唇焦,則相看似鬼。迨夫全軍盡沒,熱眼空窺。視局中則叫號濃焉,技癢英雄之臆;顧囊底則貫索空矣,灰寒壯士之心。引頸徘徊,覺白手之無濟;垂頭蕭索,始玄夜以方歸。

這段對賭徒心理的刻畫真是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接着他對賭徒的下場還有更精彩的描述:

幸交謫之人〔按為妻子〕眠,恐驚犬吠;苦久虛之腹餓,敢怨羹殘。既而鬻子質田,冀珠還於合浦;不意火灼毛盡,終撈月於滄江。及遭敗後我方思,已作下流之物;試問賭中誰最善,群推無褲之公。甚而枵腹難堪,遂棲身於暴客;搔首莫度,至仰給於香奩。嗚呼,敗德喪行,傾財亡身,孰非博之一途致之哉!

任何一個賭徒,如果讀了蒲松齡這一段文字,而尚不能迷途知返的,實在是不可救藥了。
  由於蒲松齡一生際遇坎坷,也看盡了人間的不平與冷暖,所以這些憤懣的情緒便出現在他的小說中。而許多的人間不平事也都會在他小說中得到平反。更有許多快意恩仇的故事和“自力救濟”的情況。思果在談聊齋中有一篇人願,他說“聊齋是一副止痛劑,與奮劑”,替天下受委屈的人打不平,而滿足讀者的心願。在蒲氏的筆下,有不少這樣的俠意情節(如卷二阿寶,卷六向杲等)。不但天從了“人願”,多半都是人的一廂情願。蒲氏持一支妙筆,以鬼狐為人物,用反諷的手法,鞭撻他那時代的黑暗社會。對許多苦難小人物的悲憫,情見乎辭。但在很多時候,他卻是以遊戲筆墨,寫人間百態,隨手拈來,荒幻無稽。他擅長用最經濟的手法,寫出活生生的故事,使人讀了蕩氣迴腸。他故事中的人物,有時像可愛的卡通,壓扁了還會再站起來,死了可以再復活。姑妄言之,姑妄聽之。頗能使讀者的意識得到滿足。思果說聊齋是一本給男人讀的書。因為書中的故事,都是重男輕女的。我想這與蒲氏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密切關係,在三百年前男人娶妾納婢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但他的書中也有可愛的童話故事(如卷四促織)蒲松齡寫作的材料是涉獵頗廣的。
  聊齋是用古文寫成的,但他筆下駕馭的古文竟能化為生動的口語,這是中國舊小說裏一個十分突出的例子。蒲松齡筆操古典文字,卻能將各種人物的口吻,語氣極生動地表達出來。使人讀了如聞其聲,如見其面。這方面蒲氏確是一位大家,他小說中對話的技巧,絕不讓曹雪芹的紅樓夢。我們隨手翻開聊齋,這種活潑的古文口語,隨處可聞。〔如畫壁(卷一),汪士秀(卷三),翩翩(卷三),邵九娘(卷七),口技(卷二),雲翠仙(卷六)等〕。
  聊齋志異之能在中國古文學裏佔相當重要的地位,主要還是在它的文字。聊齋文字的亮麗簡潔是這本書最出色的地方。蒲松齡的文筆冷峭而精煉。他使用的文字非常經濟,聊齋中的極短篇,只有六七十個字。但在這樣簡短的字數裏,他仍能經營出一個故事,讀來有聲有色,並不感到緊迫,而綽有餘裕(如卷十二車夫等)。
  現在坊間流行將古書譯為白話,我覺得將聊齋譯成白話太可惜,只能讀他的故事,而無法領略它細緻的文理了。聊齋這部書中典故用得太多,也許將蒲氏使用的典故詳盡釋出來有其必要,而這就是一件大工程了。
  聊齋志異這部書愈讀愈覺得它不簡單,要將這部書詳細研究了解是一個很大的學問,單是書中的民俗學就有相當的分量。它在中國文學的價值上絕不次於曹雪芹的紅樓夢。有待愛好聊齋的學者花一些功夫來研究。日前接到思果兄的來函,他在信中說:“先生喜讀聊齋,所評極是。世有‘紅學’,其實‘聊學’也不淺,惜無人出而提倡。先生有心人,或者為之領導乎?弟亦有意再寫數篇,匯成一輯,聊供同好參考。恐弟所見甚淺,不足以發揚光大耳。蒲公文才極高,後來仿作弟也看過,皆不及遠甚(按即夜雨秋燈錄)無怪以王漁洋之才學,亦自愧不如。”其實,思果先生對聊齋已有了相當的研究。他已經發表的“談聊齋”的文章,寫了約三萬字,希望他的“聊學”著作,能盡早問世。也希望國內外愛好聊齋的讀者們,一起來參加研究這部中國文學中的瑰寶。

  夜夢聊齋

昨夜再進入蒲松齡的聊齋
他那滿庭花樹依然毫無鬼氣
只是後院的書屋看來陰影森森
留翁正在據案捻着短髭構思
燭火明滅搖曳間
案頭的手稿中走出了
一個猙獰卻美艷的“畫皮”女鬼
“聶小倩”的傳奇尚未成稿
美人還沒有化作吸血的魍魎
剛扮成風姿綽約的小娘子
欲解蘭若旅人的岑寂
燕生的寶劍也還沒有裂囊而出
痛飲老魅的鬼血
而“水莽草”的毒茶
正氤氳着誘人的甜香
柳泉居士坐擁着微溫的爐火
神往在詭譎跌宕的“狐諧”鬼趣中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蒲留仙用精緻冷峭的古典語言
在三百年前講的鬼故事
雖略遜愛倫坡刻意經營的恐怖效果
但在這萬里之外的寒夜
仍能聽出我一身冷汗

後記

  去歲返鄉路經淄州,特訪“蒲松齡故居”,並參觀蒲氏遺留的珍貴手稿,有感而作。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1640-1715),原籍山東省淄川縣,字留仙,號柳泉居士。畫皮(卷一),聶小倩(卷二),水莽草(卷二)及狐諧(卷四)等,均為聊齋志異之篇名。

本文選自作者散文集歸回田園。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00028北京市朝陽區西垻河南里17號樓,電話:(010)64668676)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70505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