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06-01


郭顯德博士傳奇

史直

 

  二次大戰前,煙臺和青島是山東省僅有的兩個重要的港口。煙臺遠不如青島大,也不夠繁榮;但煙臺開埠比青島早四十年。它由於三面環山,又處於山東省東北隅,附近的縣份多山地,初期運輸惟賴人力和騾馬,經濟發展緩慢。1900年,德國租州灣,築膠濟鐵路;此後,青島遂成為山東省的主要港口。到了民國時代,煙臺始築成長途汽車路通濰縣(濰坊),1960年代前後,才築路和膠濟鐵路相接。
  鴉片戰爭,中國被迫訂立南京條約(1842年),中國開放通商口岸五處;英法聯軍初破天津,後破北京,燒圓明園,中國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1860年)加開五埠,包括登州(蓬萊)。唯因該地灘長水淺,兩年後,始經李鴻章口頭的承諾,將開放的區域東展一百華里以外的芝罘(Chefoo係開埠後的譯音)。芝罘係海島,秦始皇三度登此山上,並有刻石為記。年久湮遠,海沙的沖積,近代的芝罘島,已有沙灘和陸地相連;於是對面的陸地一帶亦被稱為芝罘。明朝洪武末年,為防倭寇和遼東半島的契丹人,始在此設軍墾,築城,命名“奇山千戶所”,並在其北伸入海的小山上設烽火臺,以後,此地便被稱為煙臺。
  古代齊國的疆域,雖達山東省的尖端,但那些多山地區極少居民。到了隋朝,登州開始建城,並封王於此。那時期,所謂登州府治之區仍然人煙稀少,民生凋敝,智識不開。1862年,當煙臺正式開埠時,僅有十三個山莊和漁村存在,加上那個千戶所的小石城,人口不過數千。及至黃河屢次改道,運河淤塞以後,此地成為南糧北運之路,地方始見繁榮。煙臺千戶所,應是和“戚家軍”有關聯的;因為祖籍安徽的戚家,被封為“世襲登州衛僉事”。但不知何故,戚家的後裔今日不在煙臺,都在其東的威海。這可能由於明亡清興,戚姓人恐懼報復,逐相率東逃的結果。

  煙臺開埠以後,西方國家在此開設領事館,商人和傳教士也接踵而來,其中有一美國人,年二十八歲,賓州Washington-Jefferson大學畢業之後,又在Princeton神學院畢業,並獲神道學博士學位;他偕新婚的妻子,一同乘機帆船自紐約啟行,時在1863年,正是南北大戰的末期,那船為避南方的戰艦,沿美東北海岸駛行,入北大西洋,南下非洲海岸,於好望角停留,直航澳洲北部,入菲島區域,遇暴風雨,幾乎沉沒。經過165天的航程,吃盡苦頭,終到上海;再換船到煙臺。那時登州已有其他傳教士在,唯因無人肯租給房屋,大家一同住在一間已荒蕪廢用的觀音堂裏。這一位新來的傳教士,是Hunter Corbett,譯名郭顯德。


二十八歲的郭顯德

  他夫婦在登州苦讀中文,約一年後擇地煙臺。承他在賓州的父親和美國多處長老會的支持,他在煙臺郊外西南方的毓璜頂山下,找到幾塊合宜的梯形麥田,本屬山上的廟產。他說服了廟方的主持,重價購買下來,大興土木,初建住宅和招待所,次建學校及禮拜堂,於是煙臺第一間小學於1866年成立了;先收男生,次及女生,學制六年。後來又設中學,四年制。多年後,應社會的人才需要,設英文專校,最後兩校合併,在高中以上設商業專門,成立“益文商業專科學校”,商專三年制;後來正在升格大學四年制,逢上日本侵華戰爭。在1950年代,益文的南校園,成為山東省立煙臺第二中學,是華北的重點中學;2003年秋季始業,加上在市內加設的分校,學生數目是:初中三十二班,2305人;高中五十二班,3448人;共有學生5753名。

  郭顯德為啟發民智,在煙臺創設第一間,也是日本佔領煙臺前僅有的博物院。因此該院座落的地方,即命名博物院街街。郭公逝世後,有漸衰落的跡象,廢於五十年代。
  郭夫人為學生設診所,先及學生的家人,後及市民。因診所而設醫院,於是得到美國長老會多處及個人捐款的支持,設立了“煙臺毓璜頂醫院”,設有病床九十,後來加設了護士學校;直到中日戰爭時,畢業生約一百五十名。今日此醫院已設病床六百以上,是山東省最大規模醫院之一。
  郭顯德一生,功在山東省東北部,歷五十五年,他有創設小學四十所的紀錄,於福山,牟平,棲霞,萊陽,即墨,膠縣等地,因此在義和團之亂時期,有個口號流行民間:“外國人不殺郭顯德,中國人不殺趙斗南。”趙斗南是郭顯德的學生,讀畢神學,被按立牧師,他一生廣行善事,因此令譽播於四方,連義和團人為之心折。
  郭顯德兩度在山東省主持救災工作,光緒帝明令嘉獎,頒給“雙龍章”一座,目前郭家在美國的第四代人,存有清廷賜予郭顯德花翎兩只。
  郭顯德逝於1920年,享年八十五歲。下葬前,在煙臺毓璜頂長老會堂(後來改稱中華基督教會,今日為大煙臺市區,轄下有十三個縣市,檔案保存所)遺體放在棺內,周圍滿佈白色鮮花。當時我是個五歲小學生,曾隨學校隊伍行經棺前行注視禮。禮成後下葬於約百碼外的“美國公墓”。其時,毓璜頂一帶可說人山人海,誌哀送葬者,有各國領事,各國代表,市民,同工,學生等,人數不止千人。
  1980年代中國開放,我聯絡煙臺市委兩人,原為同學,加上在海外各地的尊長和同學,自電話或寫取得資料,加上前在煙臺工作的美國傳教士,教員和醫生的第二代所存的文件,書冊等,於1985年寫出並出版了煙臺毓璜頂醫院與護士職業學校一書,印三百本,係“非賣品”;復於1988年,完成並出版煙臺教育發展史話1865-1945,印五百本,亦“非賣品”,各早經送完,費用自出,郵資在內,不肯收取分文。讀者大都海外同鄉同學,約有半數寄至中國大陸。第一本書僅61頁,但有插圖60;第二本書有155面,插圖143張。藉此,我將地方最重要的教育歷史保存了下來。當時為此有感:人雖年老,但仍有一點生存上的價值。
  1994年醫院編寫80周年紀念冊,委員會取拙作為藍本,寵予“顧問”名義;學校於1996年舉行130周年校慶,我收集資料及舊照片並46頁寄贈。
  郭顯德下葬的“美國公墓”,在1950年代抗美援朝時期被破壞,棺木被焚,屍骨無存,碑石被砸,料郭墓亦遭池魚之殃。何曾想到當年有一位深具大義不知名的人氏,為紀念這位勞苦功高的美國傳教士,膽敢將他的墓碑運到山上原為省立八中後改為警備司令區的院中一角,妥為保存至今,而卒為煙臺地方史志辦公室所發現。這座墓碑的保全和發現,我認為是一奇蹟。
  我對煙臺史志辦公室所可供獻的是拙作兩本,自開埠到抗日戰爭為止,美國傳教士,教員,醫生等有關文章八件及舊照片五十多張。今年年初起,該辦公室向四萬多地方學者徵集意見,欲編寫地方史,主題分成八類,其中一項是歷史人物,郭顯德被選。其他六外已久聞於地方者為元朝的丘處機;明朝的戚繼光,他以保境安民除倭寇聞名於歷史;王懿榮,清末國子監祭酒並團練大臣,是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於八國聯軍破北京時,與夫人一同自盡;張弼士,創煙臺張裕釀酒公司;徐鏡心,同盟會員,是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死於袁世凱之手。其他理,盧二君未曾有聞。
  郭顯德的墓碑顯然已稍被破壞,石色和刻字較暗,拍照難識,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劉銘偉,着人做出拓片,始易辨識,文曰:

郭公顯德大美國名教師也遵救主聖名遠涉重洋來煙臺五十六載傳福音足遍山東如巴拿巴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歷險阻而不顧置生死於度外,作鹽作光濟世濟人設教興學成績昭著,施洗信徒不下三千。今牧師功圓果滿駕返天國其道範遺訓永垂不朽。聖經有云:有智慧具備訓眾歸善者必輝光在天明耀若星永世弗替
     主曆一千八百三十五年十二月八日生
       一千九百二十年一月七日終

  碑的另一面是英文:

  HUNTER CORBETT
  Born at Leatherwood, Pennsylvania
  December 8, 1835
  Died in Chefoo, January 7, 1920
  MISSIONARY FOR FIFTY SIX YEARS
  They that turn many to righteousness shall
  shine as stars for ever and ever.

  此碑將重樹在毓璜頂山上的公園裏。史志的煙臺精華一書,已經出版,共216頁,英漢對照,郭公傳記佔五頁半。
外國宣教士,至少一般來自美國的傳教士,絕非所謂“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傳教來達成文化侵略,或做間諜工作”。先前之謬解和控訴可得昭雪。那些不同今時代的人,很有當代林肯總統所持守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更是遵照了基督耶穌的“愛人如己”的教訓。
  凡工作嘉惠本國同胞者,可視作尋常;唯捨己全為異邦人者,則非人可及。郭公一生的犧牲和成就,試問在近代的歷史上,究可數出幾人?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615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