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02-01


誰先到達美洲和澳洲

曲拯民

 

  中國明朝永樂帝派遣鄭和下西洋,確是人類史上最早,航行得最遠,規模最大的。是否由於鄭和的創舉和其天體導航圖流入西方,才激起他國的航海熱來?我們不敢為此妄下定論,但史實上的次序,說明有此可能。

西方的航海和航海家

  中國人素來相信因果關係。沒有中央亞細亞大食國的伊斯蘭教軍入侵帕勒斯坦,自歐洲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客不受阻,不被劫殺,便不會有十字軍東征之舉。沒有十字軍和東方人的接觸,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羅盤和火藥,便不會提前傳到歐洲,結果科技上的產物羅盤和火藥,就成了他們航海和侵略的重要工具。
  蒙古帝國疆土拓展至歐洲,奴役了俄國的王公一百三十年,終於導致西伯利亞被捲入俄國的版圖。帖木爾帝國攻入小亞細亞,繼有突厥語系民族在彼建鄂土曼帝國,東羅馬帝國覆亡,東西方貿易路線受阻後,中國和歐洲各國,始想到海上交通的重要性。正當歐洲內陸各國的王公為爭奪地盤和領導權傾軋,英法兩國從事打打停停的“百年之戰”,信服天主教的歐洲人和信服伊斯蘭的北非摩爾人,在西班牙仍在爭雄的時候,海上首先崛起的是葡萄牙。
  葡國在航海上的初期發展,祇能歸功於一人:王子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他是葡王約翰一世的第三子,生於1394年,比鄭和晚二十二年。因不慣宮廷生活,自少年時期,他就遷居葡國西南尖端處面向大西洋的 Cape Saint Vincent潛心研究航海學術,廣攬地中海各國地理學者,有經驗的船長,造船的設計師,培訓海員,改良儀器和船身的結構,俾能適合遠航。初步的目標在開拓一條通向遠東的海路。當時最急切的需要和最有利的商品是調味用的香料。
  所謂香料,即茴香,芥子,胡椒,薑,桂皮,咖哩,丁香等十餘種。其中丁香,即clove,兼能入藥,西方用它做局部麻醉,健胃,止瀉。本草概論說它具“辛溫純陽,泄肺溫胃”之功。中國藥方學說“它能促進腸胃機能,增加白血球以抗疾病,麻醉各種桿狀細菌和寄生蟲”。西方也用它做驅蟲藥,保存珍貴的皮貨,因此歐洲各國需丁香尤甚殷切。丁香的蕾芽即含苞未放的花,採摘後烘乾,因形狀像丁香花即lilac 得名。但是丁香和丁香花,是絕不相類的。以上所寫的香料多數產在Moluccas 群島,聞名歐洲,稱做 Spice Islands,地處西里伯,新幾內亞兩島之間,讀譯“摩鹿加”容易和 Malacca 今稱為 Melaka的“馬六甲”相混。後者處馬來西亞的西南海岸,是當年海上交通的要地。
  馬六甲,明史寫作“滿剌加”,和印度的古里CalicutKozhikode),是史上香料重要的輸出港,也是葡國發展遠航的兩個目的地。
  亨利王子策劃下,首先在大西洋發現了幾處海島,納入葡國版圖,從此西非洲海岸也在地圖上出現了。亨利故後,葡王親理航務,着地亞茲(Diaz)沿西非南下,越過了好望角,繼其後的是華斯寇又譯作伽馬(Vasco da Gama, 1460-1524)。他領導四艘組成的艦隊遠航印度古里成功,時在1498,較鄭和晚約七十年。華斯寇旨在古里附近建殖民地,恃船堅砲利,訓練有素的水兵,征服者的姿態,圖霸印度和歐洲間的香料貿易。三年後華斯寇凱旋,葡王賜爵。1502年,二度前來,任務是“平亂”及消滅沿途阿拉伯人的小邦國。

華斯寇

  第一次東來的華斯寇,既然三年後才凱旋,這三年中,料想他絕不會偷閑,到處觀光。精於葡文的學者,今日在里斯本博物館的檔案中,必能查到當年的實況如何。中國人改朝換代,憤恨之下常是先放一把火;但西方的傳統卻是珍惜文物。我存有1954年出版的東非年鑑,包括一些地方史,從而得了蛛絲馬跡:華斯寇於初訪印度的同年,遍入東非各口岸;第二次東來,在孟巴沙(Mombasa)和馬林地(Malindi)建起兵營要塞,砲轟其他東非沿岸。於次(1503)年,圍攻贊濟巴島(Zanzibar),三個月後結束。北非摩爾人(Moor)和阿拉伯人在此同建的伊斯蘭王朝,僅傳五世,此時亡於葡人。
  此地我去過兩次,見島上保存古蹟有方:千年前的波斯浴池,中古時代興建今已廢用的伊斯蘭教寺,十六世紀葡人建天主堂的舊址,“黑奴”的拍賣市場,擺在公園裏的兩尊葡海軍用的銅砲等。此島的正南,在非洲大陸上的奇勒哇(Kilwa)王國,國富兵精。初時不肯降服;兩年後(1505年)城破,居民被殺,國都夷為平地。今日其臨海的城堡部分尚存,被坦贊尼亞政府劃為古蹟保留區。據我揣測,那些在拉謨島上的中國建築,也在此時毀於葡軍的砲火。
  前面提到摩爾人,他們是北非的Berber,埃及人,阿拉伯人,猶太人,羅馬人,迦太基人等的混血民族。猶太人足智多謀,意志堅強,作戰勇敢,但也兇狠;此見於古代約書亞記所載攻取迦南地方的例子,或見於近代帕勒斯坦地區五十年來的戰爭報道。猶太亡國後,自公元253年,他們生活在中東,北非及地中海一帶,在後來的伊斯蘭教區裏,阿猶兩民族堪稱融洽合作,已為近代猶太諸名家的著作中所承認。中國人素知在北宋之都開封有回回區,包括伊斯蘭和猶太,對外僅有白帽子和藍帽子的分別。摩爾人侵西班牙而統治之,凡七百餘年,智囊非猶太人莫屬,他們在西,葡半島上通婚,同化。希望我估計的不錯:華斯寇是猶太裔,見於他的畫像,其鬚眉,眼神和鼻樑都具其特徵。
  華斯寇深具冒險精神。經他擘劃經營,葡萄牙在印度洋首先取得霸權。第二次東征後,他暫罷海上生涯,成為葡王的“太傅”,直到1524年,他以特使身分前赴印度訪問;同年,客死該地,得年五十五歲。
  葡國在1510年,正式奪取了印度的哥牙(Goa)。次年奪取馬六甲(Malacca,各設總督。1517年,葡國駐東印度的總督,遣使到北京。1533年,即明世宗嘉靖十四年,葡國遣使賄賂了中國的都使黃慶,租借澳門。這個納污藏垢的賭城,被中國於1999年收回,在葡國經營下歷四百六十四年。葡國的南美殖民地巴西,早於1822年獨立。葡屬東非莫三鼻,於1975年獨立。印度在1952年,已強制將哥牙收回。這個世上最早的海上強國,實際上已宣告壽終正寢。
  當年被視為香料集散地之一的摩鹿加,在1641年荷蘭人侵入蘇門答臘及爪哇諸島時,命名“荷屬東印度群島”。之後,一併佔領。1824年,英國入侵馬來亞,此地當然就成了英屬。時在1824年,這是西方列強割據時代。

哥倫布

  西班牙在航海上啟步,較葡萄牙晚約十幾年,原因由於政權未固,斐迪南(Ferdinand)在1492年始敗摩爾人的最後據點,建立了新王朝。那後來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先求助葡王無效果,才託一修士對西班牙王后關說成功。哥倫布初次出航(1492年),僅船隻三艘。同年十月十二日,在美洲巴哈馬群島(Bahamas)之一登陸,以為找到了印度,因此美洲的原居民被稱為印地安人。哥倫布的紀念碑在焉。回航經過古巴及海地兩大島,又以為到了中國。不幸返程遇上颱風,其船一艘觸礁,祇有放棄,餘兩艘先後返回。
  1943年秋天,哥倫布第二次出海,船隻十七艘,裝載移民千人,全部男性,是為西班牙在中南美洲殖民之始。此次他進入西印度群島,遍訪各地,為期約一年半,期間發現移民間彼此不和諧,又多次與島上的印地安人衝突。此後凡不滿意新大陸生活,和找不到金沙的人,便搭回航的船隻返國告狀。但西班牙王及王后對他的信仰力有增無減,反而准予他第三次出海,時在1498年。
  此次哥倫布改道而行,途中遇到逆風,在不知不覺中於南美的陸地上登岸,但在各海島的移民中得不到應有的尊敬,怨言反而傳到國內。
  1500年,西班牙另委特使前往平忿,返途逮捕哥倫布送回,理由是有失職守,虛耗公帑。哥倫布並未因此被治罪,但失掉了職位。新總督率第二批移民一千五百餘人,艦船三十艘前往。
  哥倫布不甘寂寞,認為從古巴島南行,西行必可進入新大陸,或可找出一個新航線到中國和印度洋。兩年後,西班牙王終被哥倫布說服,准予他第四次亦末次遠航。自出海到返國歷時一年半毫無所穫,反遭颶風摧殘的災害,在某島上又遇到印地安人的攻擊,人財兩蒙重創。而駐西印度群島的新總督拒予救援,祇好狼狽而返,既蒙羞又失掉了健康。年五十三歲的哥倫布,經過十二年的掙扎和海上生活的折磨,患上急性關節炎,逝於1506年,享年僅五十五歲。
  華斯寇二十八歲出海;哥倫布出海時已四十一歲;兩人出海的時間相差祇六年。哥倫布出生意大利,葬在西班牙。他和後來的麥哲倫以及無數的冒險家給西班牙開拓了中,南美洲,帶來財富,使它一度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與歐洲各國王室,貴族聯姻,疆域遠及荷蘭和奧地利,置天主教宗於它保護下。迄今中南美洲除了葡語為主的巴西以外,其他國家全部西班牙語。

麥哲倫

  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 1480-1521)出生較哥倫布晚約三十年,他是葡國人,幼年給華斯寇當過兵,“出征”印度,遠至馬六甲。他相信自葡國西航繞過南美洲,必可進入太平洋,直趨香料島。
  當時歐洲各國最“渴市”的是丁香。繞好望角經印度,路遙成本高,香料多變質。麥哲倫擬尋找一個較短的新航線。葡王對那新構想不予重視;他改投西班牙。西班牙新王查理一世,是前王斐迪南的長孫,砰然心動,感到值得投資,答應麥哲倫分所得利潤百分之五為酬,交他率領艦船五艘和二百四十人。1519年末,他自西班牙啟行,直趨巴西,沿岸南行,氣候惡劣,飯食不如意,船員叛變。暴風雨中,其一艘船沉沒,另一艘遁逃返國,餘三艘繞過南美尖端的海峽而入,後來命名此地為“麥哲倫海峽”。再往西北航行,一路風平浪靜,他名此水域為“太平洋”。
  此時,船上食水缺乏,糧食多腐朽,麥哲倫和水手們,忍受着飢餓疾病的侵擾。如此海上生活一年後,始見海島。水手們遂即上岸掠奪土人的食物。續西北行,入菲律賓海域,在南部的宿霧(Cebu)登岸,和土人交戰,死傷甚重,混亂中麥哲倫被殺。殘餘者繼續西航,經歷數月始找到香料島。此時三艦之一損壞慘重,祇好將它廢棄,餘兩艦滿載了丁香,作回航之行。各自為政下,一艦取道中美洲,擬越陸地先到古巴島,途中遇颶風沉沒;祇餘下一艦Victoria號,橫越印度洋,繞好望角,經歷三年的折磨,於1522年秋天,回到西班牙,二百四十人中,僅剩下十七人生還。對西班牙王作交待的是約翰. 艾勒坎奴(Juan Sebastian de Elcano, c.1476-1526)。他該是歷史上環繞世界的第一位航海家,而非麥哲倫。

柯克

  首先找到澳洲的,公認是英國人柯克(Captain James Cook, 1728-79),事實並非如此。他僅將英國米字旗於1770年插在澳洲東南角的陸地上,而命名“新威爾士”(New South Wales),並宣稱此地今後為英國的領地罷了。最早到澳洲的應推葡萄牙(1542),西班牙(1606),荷蘭(1606)。1642年荷蘭人 Tasman 首先抵達澳洲南面的海島,故其名為 Tasmania,同時澳洲被稱為“新荷蘭”。自從美國取得獨立,英國的犯人-政治犯,擾亂社會安寧,和欠債不還等的輕犯,而非涉及刑事案的人-無地可放逐,就送到澳洲;後來自費入澳州開發的志願移民,反對英政府這政策,但無效果,英政府繼續以取澳洲為罪犯為放逐地,歷時八十年,總計移此犯人十六萬八千人。後來,澳洲多處發現金砂,歐洲的新移民蜂擁而入。此後“白澳政策”興起。倘若英國的蒙濟斯能證明鄭和的艦船來此比任何國家都早(見上期翼報),那麼白人優先而至上的偏見,在澳洲可加冷藏甚至徹底消滅才是。

  初度出海 末次返回或死亡
鄭和 1405年(明永樂三年) 1433年(宣德八年)返回,多年後逝世
哥倫布 1492年(明弘治五年) 1504年(弘治十七年)返回,兩年後逝世
華斯寇 1497年(明弘治十年) 1524年(嘉靖三年)客死印度
麥捷侖 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 1521年(正德十六年)在菲島被殺害
柯克 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在夏威夷被殺害

 


柯克

  在此應加說明:柯克出海不是單純為了尋找澳洲,找到了就代表英國將它佔領。他原是被稱為“船長”的一名職業航海家,他遍遊加拿大北部和各海島,到南太平洋各島嶼考察前後三次,編繪了許多地圖和航海圖;後進入北極圈和白令海峽,歸途南下,到了夏威夷群島,在那裏被土人殺害。
  我在尋思:一般海盜和歷史中海上探險家的分別在哪裏?前者是憑藉暴力來求取分外之財物,後者所求取的,是比財物更貴重的土地,至少鄭和受命所樹的旗幟是宣揚國威,通好和貿易互惠。要南洋各“番邦”前來“進貢”,無非是美妙其言,歌頌其辭罷了。貢使的要務是攜帶大批貨物,前來做交換,而求取利益的。
  誰先到達美洲和澳洲?這點還要等蒙濟斯的新書出版以後才能分曉。
  永樂帝崩逝後六年,鄭和末次出海。宣德八年,艦隊返回,等於做了結束,顯然,在遠航和修築長城兩選擇上,明廷認為守土比揚威海外更重要。明代的海上成就,完全是古代以至宋元兩朝在航運技術基礎上發展的結果。鄭和航海精神的中止,和他的艦隊之解體,正是中國趨向海上閉關自守,和失掉冒險精神的開始。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219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