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報 eBaoMonthly.com
寰宇古今 ✐2005-01-01


尋得北美洲的桃花源

史直

 

  在攘攘斯世,有少數人不為俗侵,不為俗化。經過許多年,許多地方,Amish人能夠保守他們自己,“不效法這個世界”,彷彿是今代的利甲族(參耶利米書第三十五章),是可敬的事。本文作者觀察多年,與他們交往,知道“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不是必然的。
  中國人啊,你在哪裏?基督徒啊,你在哪裏?  -編者

  1965年,我正在東非洲工作,在當地的中華會館裏看到一份台灣僑委會報導海外華僑分佈地區和數字,感到興趣。
  當首是馬來西亞,415萬,其次是泰國,369萬,香港360萬,印尼250萬,越南104萬,高棉26萬,美國24萬,居第七位。
  1977年,我已在美國賓州務農,是年僑委會發佈美洲全僑的數字是122萬,估計八成在美國,約一百萬,二十五年後的今日有人估計約350萬。是否包括東南亞的華裔移民?還有中國學生,訪問學者,探親的老人,甚至少數非法移民,正在等待續期或轉換身分的也包括在內?我們中國人先後移民美國旨在尋找較高學識,工作機會,環境和待遇,甚至說良好的福利或老年時期的保障?不妨一言蔽之:同來尋找美洲的桃花源。
  戰前,小學時期的課本裏有一課是“桃花源記”。那是西晉經過五胡亂華覆亡南遷後,東晉十六國時代生於南方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寫。說是有武陵漁夫操舟上游,見有一洞,遂即深入,洞止豁然開朗,目見村落,桃花處處,炊煙四起,雞犬相聞,儼然另外世界。又說,村民乃是秦服,秦語,原為逃避秦朝暴政入山的平民,殊不知已數度更朝換代云云。故事大致如此,七十年前的回憶難盼絕對正確。陶淵明生於東晉咸安二年即公元372年,卒於南北朝初葉,得年五十五。自秦始皇到宋文帝,六百年過去了,那村落的人竟不知秦亡漢興,遂後三國,西晉以至東晉,實非可能。後世的考據說是常德之西,沿沅江而上,今桃源縣西南十里處有桃源洞,即其遺址,此可信亦不可信。總之,“世外桃源”這四個字世代相傳,成了中國民間的成語。
  今欲述說的是十六世紀一小部分歐洲移民在宗教改革後移民北美洲,找到了也至終享受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和真正意義。他們保存了三百年來的信仰,傳統和生活方式,少有變更,沒有干擾,不受迫害。地點在賓州東部的內地。移民來自德,瑞邊境的山區,連自己的土語(近德文)也一併保存至今,他們有自己的報紙,用自己的文字,除非已進小學(限六年級),兒童們是不諳英語的。

遠溯自宗教改革

  十六世紀,東方的突厥語系民族西征,領地小亞細亞,東羅馬帝國覆亡,勢迫東歐,此時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天主教內部發生變革。先有德國修士馬丁路德運動,不久遍及德國北部及波羅的海沿岸各國。次有日內瓦的約翰嘉文運動,波及法,比。蘇格蘭此時有約翰諾克斯,英格蘭王亨利八世以年幼無知娶得寡嫂,中年不育,無嗣繼王位為由,欲廢后再娶。奈何不為羅馬教廷所許,他遂宣佈將境內教產收歸國有,和羅馬的教廷脫離關係,並達到離婚再娶的意願。
  1536年,德,瑞邊境地區的教徒擁護修士門諾西門(Menno Simons, 1644-1718)也宣佈脫離教廷,自成新派,Mennonite。約六十年後,其會中有牧師Jacob Ammann見教徒中渾然自滿,隨流向俗之風日熾,遂倡復古運動,大聲疾呼,力挽狂瀾,倡德行,尚勤儉,避世俗,但未被多數人接納,誠心悅服的信徒於1728年開始移民新大陸,以北美的賓州為目的地,那是中國的雍正年間。

  他們自稱為Amish通稱Plain People。本文取後者譯意,以“樸實人”稱之。


建立賓州並收納宗教下被迫害者的賓維廉

  賓州東部一帶由於瑞典移民首先進入,被稱做“新瑞典”。及至賓維廉(William Penn, 1644-1718)向英王取得經營權,才易新名稱Pennsylvania,意即賓家林木之地。美東部有十山脈阿帕累辛,縱貫賓州中部,境內森林的覆蓋區佔全境之半,山脈之南雨水調和,土地肥沃,掘地二,三十尺即觸石炭岩,因此,鑿井取水方便,加上河溪隨處,優具天然的農業條件。

反戰好客賓至如歸

  賓州雖為英國殖民地之一,但情形與他州顯然不同:英軍不得駐此,稅率自訂,收入不必報繳英國庫,信仰自由,嚴禁暴力兇殺,包括對待土著即印地安人,人民自治,並設議會。賓州的政治與社會制度給獨立後的美國立下先例。
  原來賓維廉的父親為一海軍將領,於英,西兩國交戰時斬獲甚豐。英王查理一世傲慢奢侈,耗盡國庫,並欠下賓父一筆債,後來查理一世因藐視國會,掀起內戰被判殺頭之罪,王儲查理二世出亡荷蘭,約十二年後,英國人民思王心切,二世被迎返朝。賓維廉向二世討價,他無法償還始授權賓維廉前往美洲開拓,作為交換條件。
  賓是極端保守的貴格宗(Quakers)信徒,牛津法科學生,由於屢次抗爭人權和信仰自由,曾入獄多次。他為了英國及歐洲大陸那受宗教迫害的人曾付出極大的代價。開拓的生涯,並未因此致富,反倒一生負債累累,晚年中風,輾轉床褥凡八年,七十四歲而終。夫人代理總督職務十數年,直到壽終於1726年。德,瑞邊境的Amish即樸實人開始移民賓州,那時賓維廉的兒子繼任總督。美國獨立,賓維廉的孫子代表賓州簽署了獨立宣言。此後賓州與他州相同,州長概由民選,賓家放棄開拓及經營權。賓州議會為酬答賓家的犧牲和損失,付給十三萬英鎊以上,應是題外話。
  1973年三月末,我夫婦離開居住了十九年的東非洲,先到倫敦小住,,自倫敦逕抵費城。入境手續簡單,祇需五分鐘,我們交出證件和X光片,移民局發給了永久居住證件。自費城機場取三十號公路西行,到蘭開斯特郡(Lancaster County)約五十英里,時值陰雨,春寒料峭。此地正是樸實人密集業農的地方,其移民史已近二百五十年。先一年,我曾到此洽租了一間農場,佔地108畝,包括林山小溪,可耕地僅八十八英畝。我改業做農人時年五十八歲。
  本郡面積942平方英里,人口不足四十萬,樸實人約九千人。今日增至一萬九千,若以北美而論,樸實人總約八萬,分散中部及西北各州,遠及加國境內。

有土有水有華人

  本郡最早的中國移民是蔡蘇娟女士。她隨其誼母美國人李曼女士於1949年自上海撒退至此。李曼生於南京,其父母是最早抵達南京的傳教士,亡故後葬在南京。李曼女士在南京創明德小學,復在上海江灣創中華神學院。蔡女士到美國後寫暗室之后一書,被譯成二十四國文字,包括簡本及蒙,藏文。後來又寫書兩本,但銷路遠不及第一本。蔡女士的尊翁曾任江蘇省的藩台兼學道即考試官。義和團時期,慈禧慫恿反西方,殺洋人,蔡父則下令保僑,因此江蘇省境內西方人無一傷亡。本郡還有一家人,夫婦原藉江蘇,顧姓,家住較遠。1972年,李曼女士逝世,享年九十三歲,蔡女士即成為李曼家的主人,李曼古宅原為一酒店,有大小房間二十,是樂園鎮第一大宅。我承租的農場原為李曼家的祖產,與古宅相去不遠,在三十號公路之側,相傳此路為美國最早用瀝青油鋪成的一條公路。一個月後,我買進了小居,也在同一公路之側,相隔三英里,種種關係,蔡女士每次相召,必有所助,即行前往。除常通電話之外,每周必見面一次,終成忘年莫逆,直到她彌留時期為止。蔡女士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即1890,逝於1984,享年九十有四。
  遷入小居後,院後的鄰人前來訪問。

桃花古津見芳鄰

  這個農場的主人姓費(Fisher),家有子女七個,最年幼的四歲,夫婦已屆中年,樸實人不准節育,因為子女是上主的賜予。
  先是費先生來訪,說是未能見到蔡蘇娟女士,今次要看看中國人甚麼樣子。他說中國人都矮小,你怎麼會高呢?他看了我家中簡單陳設,問了許多關於中國古代和五十年代的事,並說歡迎我夫婦到他家去訪問。繼是費太太來訪,帶來全部子女,分給的糖果拿在手中,不肯入口,再三相讓,母親首肯,子女報以微笑然後再吃。我要開電視,費太太擺手要我停止,樸實人不看電視,不聽無線電,不訂本地的報紙,祇讀農報。
  1975年我取得大白菜即黃芽菜種在後院試種成功,在本地農報寫出種植的經歷及中國北方每年冬季吃白菜的習慣。於是就有四家樸實人開始試種。第一年的出產大部分被我介紹的紐約華商買去,此後本地食品店菜攤上有了中國白菜供應。我給介紹的中國綠皮蘿蔔並不成功,因為它必春天打種,夏天下種,增添許多工作,而試銷結果遠不如理想。

  我們前去拜訪費家,帶去的禮物初不肯收,但我們不肯取回。在後來的多年中,費家的女孩子時常手提藍子前來出賣雞蛋,番茄,甜玉米,荳角等自己園中的過剩品,賣錢歸入她們的私蓄,未上學的孩子啞口,剛上學的巴結而語,但算不出總價來,我們例予多付。

  樸實人的小學外人多看不見,設在農場裏,房子一間,不同級別的學生同在一起,到六年級為止,女性畢業成績好的即可教書,不須甄別,教育當局不予干涉。暖季孩子們居家或工作,概不着鞋襪,出門或上學例外。女孩子到十二歲漸入發育期,不再與外界接觸。她們不准穿長褲,不着短袖衣,出外必戴風帽或白色祈禱帽,象徵順服,誠心,純潔,婚後的婦女更然。衣料全部素色。不用印花布,不准花邊鑲衣。她們不施脂粉,不帶飾物,任務是養花種菜,主持家務,教養子女,於冬天農閒的季節學習做Quilt,是一種拼花的薄絮花被。2001年郵局為Amish人的專長工藝品出過一聯四張的紀念票。


一至六年級使用同一課室

 

社會安定與世無爭

  男孩子暖季白草帽,寒季黑氈帽,服裝一如中國男校的制服,襯衣必取白色。被邀請或進教堂,全部黑色西裝,不打領帶。暖季白襯衣外加黑背心,寒季才加上黑色短衣,沒有人穿大衣。成年人更是如此。

  青年人婚後可蓄下鬚,不准有唇上鬍。擇配全憑家長,結婚必假秋收之後,年高德劭者出喪,馬車數十輛隨後,此時警車出動保護,公路上的車輛必須慢行。
  樸實人男性用背帶,代替腰間的皮帶,衣服上的鈕扣不得採用金屬製,因為這兩種都是軍隊中採用的,象徵戰爭。信不信由你,二次大戰時,美國全國實行徵兵制度,樸實人沒有服兵役的任務,聯邦政府存有他們勝訴的檔案。
  他們完納各級政府的稅收,但不付失業保險金,因為他們中間沒有失業的人,不需救濟,他們也不繳納社會安全金。因為早在美國立國之先,他們已經實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信條了。智弱兒童與痴呆老人不勞政府來關心。他們中間沒有赤貧。鰥,寡,孤,獨,共同照顧責無旁貸。樸實人禁煙,酒,不賭博,也沒有類似環境的誘惑。
  我夫婦每年秋天參加美東部的導遊,四至八天不等,北上加國的魁北克,緬因州,南下弗州,鄰居費先生聽了怦然心動,說是要隨我們參加一次,等到次年問他,他卻推辭,因恐被批評甚至受指摘。

樸實傳家

  費家的情形應屬一典型的樸實人農家。

  祖父遺產分得六十八英畝,種玉米和苜蓿充當飼料,常年養馬六匹,乳牛三十頭,公牛一頭配種用,也可出借,樸實人的牛不得接受人工授精,因為違反自然。採用的牛種全是Holstein即荷蘭牛,產奶最高記錄是每天八十磅。馬是用來耕地和拉車,樸實人的馬車全部黑色,車輪用鐵圈,不得使用橡膠胎。費家使用風車汲水,無電燈,不裝電話,家用的是帶玻璃罩的火油燈,農舍用汽燈,擠奶設備和牛奶箱的冷藏設備動力取自煤氣。飯廳用長板凳代替椅子,臥室床舖褥子的墊料用麥楷。養雞和火雞在田間自由覓食,小花房和菜園由女性和兒童負責,男孩到六,七歲即開始學習田間工作。

  樸實人拒用化肥,牛糞撒田間,馬糞用在菜園。撒石灰予以中和土裏的酸度無不可,因為它是天然產品。


禮拜日必須穿着背心以示尊重

  樸實人不得駛用汽車。一位相識的Stautzfus違反了常規,妻子食不同桌,睡不同床,無要事不和他搭腔。這是我親見並非謠傳。又一位相識的Weaver兒女各一,與非樸實人通婚,他兩老夫婦都被同道所摒棄,這也是我親見的,因為多次到他家中聊天。
  溫,良,恭,儉這四個字加在他們身上最是恰當。
  他們不建教堂,禮拜假座農舍,他們沒有受薪的牧師,被選者是義務職,他們不對外傳教,外人縱欲前去學習,也必失望而返,因為不懂其言語。

不甘作偶像

  樸實人沒有攝影機,也不肯被攝,觀光人切莫自討沒趣。某年,費家兒子正在駕駛六匹馬作春耕,我在後院欲攝其像,他向我擺手示意不可,他的行動比我快捷,結果照片上祇有六匹馬。
  某年,一個有點火癮病態的青年先後燒掉五座樸實人的農舍,我去看了他們的重建工作。樸實人不購保險,每遇火災,教會尊長領導開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材料準備妥當,一聲令下,百人出動,一間偌大可儲千噸草料的農倉不消一周全部完成。
  年復一年,來自都市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旺季自復活節到感恩節為止,看的是那馬拉農具操作的情景,古樸的服裝和馬車,田間自由自在覓食的家禽,溪邊飲水的牛群,風車,農舍前面或蘋果樹下嬉戲的兒童,有頂蓬的木橋,嘗試一次中古時代歐洲中部的烹調法和糕點…還有富生意經並非樸實人所營的示範農場更值得一看,那些訓練有素的講述人給觀光人上一次歷史,宗教和農業綜合的一課,足使您感到票價回值,面堆笑容而去。
  公路兩側的現代酒店,遊樂場,展覽館,公路上的豪華車輛等皆不足以叩響樸實人的心弦;他們所追求的是上主藉着救主耶穌所賜的永恆生命。世上的一切無非是暫時的,如同過眼的雲煙,在另方面,既已找到也是建起了美洲的桃花源,一代代的積蓄備向外郡或外州買地來擴展下去。
  我小居的前面時常有樸實人的馬車經過,臥室尤近公路。每當夜深人靜,聽見他們車行時鋼輪碾路和馬蹄敲地的聲音,更是引發懷古的幽情。
  雖然九一一事件帶來不幸和經濟衰落致人心有些不安,但這個美洲的桃花源仍是世上最佳安身立命之地。試問,戰後有幾個國家肯寬宏大量對老年的新移民如此照顧?

https://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a=20050110

 

©2004-2024 翼報 eBao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