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心靈 ✐2018-08-01

就動了慈心

田立柱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路加福音10:25-37),是許多傳道人宣講的好信息,但是對這則故事的解釋,卻有解釋角度的不同,所以涵蓋的思想空間,也就增添不少的意境,給人許多的啟迪。但是基本上是要引導人能夠像這位好撒瑪利亞人一樣,救死扶傷的做些有利於人的好事,體現出“上帝愛世人”的處境化和具體化,同時也對幾個路過的人表示出某些的不屑來,雖然他們其實都是些有“宗教職分”的人,有的“釋經者”認為“接觸這樣的傷者”可能是“祭司和利未人”的職責範疇之外的事,便解釋說“祭司和利未人”們,因為本身的工作性質所限,是不允許接觸“傷者”的,應該不負此責,也是“言之成理”,卻總感覺不那麼的“適切”。假如想到“憐憫大於獻祭”,就應當有更高的德性表現,成為人們的生活榜樣。相信上帝是不會因此責備這些“祭司和利未人”的。

  仔細品味其中細節,以為此譯文之中具有相當的儒家意涵,許多儒家的道德內涵有所表示,以及儒家學者對於道德的源泉的認知,其中的孟子思想,更是明晰可見,這讓我們不由得想到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孟子話語。按照儒家的說法,那個“惻隱之心”是每個人心中自然存在的。只有到了合宜的時機,它就發動起來,所謂的“動於心,而行於外”是也。這個好“撒瑪利亞人”,似乎暗合這樣的理想人格,也是榜樣的展示。他的目的和動機,皆處於這顆“慈心”,而不是其他的甚麼,是那慈心使之成為具體的行為。


The Good Samaritan, 1651-1655
by 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 1610-1690

  把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視之為“上帝形象”的一部分,應該“順理成章”,因為兩者之間有相融合之處,或者套用人們所謂的“同質”這樣的概念,也“無不可”。孟子的人性之說,雖然學者有不同看法,但是這“惻隱之心”的實在處,卻是擺放着我們的面前,只是基督的信仰將這“惻隱之心”歸之於上帝,是上帝將其安放在每個人的心中了,無論是良心還是慈心,均屬上帝所賜予人們的禮物,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同的文化有“殊途同歸”的意思,如同保羅所言說的那樣,上帝將律法的功用刻在人的心裏,他們的“是非之心”,已經成為生活實踐的內在模板。那個“律法”於此想來,就是律法的意義在引導着人們的生活腳步了。(參考羅馬書2:14以下)。

  只有動了慈心的人,才可能去行,做出生活的好見證來,而耶穌基督對那些周圍的人們之要求,就更加的處境化了。祂給那些對耶穌提出詰難問題的人們,以實實在在的答案,鄰里之間的界定不是教條主義的,而是“設身處地”的。當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的鄰舍就隨時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那就是我們的鄰舍了,而不局限於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常來常往的熟人。實在說來,他們和我們之間其實存在着“情分上的因素”,其實屬於些私下情誼的成分。甚至還有利益上的糾葛呢?那卻不是耶穌讓我們作為價值根據的東西。

  孟子的時代,自然不會知道有關耶穌的事蹟,但是上帝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祂既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在十字架上作了拯救的工作,同時祂也差遣那些開路先鋒,例如施洗的約翰來到人們面前,向人們述說“認罪悔改”的道理,並且“身體力行”的加以實踐。而孟子的那些道理,豈不也可以看成是他在人心裏開劈的道路,以便使主耶穌基督能夠住在人的心裏嗎?把這樣的理解說成是“上帝律法”在刻在人的心裏,看起來也是合乎情理的,慈心不等於惻隱之心,卻也離之甚近,並且相距咫尺之間,我們也不妨視兩者之間有無形的橋樑相繫聯着。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彩虹 ✍于中旻

談天說地

東亞復榮圈 ✍于中旻

藝文走廊

善用剃刀 ✍凌風

談天說地

社會主義資本家—子貢 ✍亞谷

點點心靈

 ✍音凝

寰宇古今

華沙蘊藏着歷史哀傷 ✍鄭國輝

藝文走廊

有關三國人物的詩和聯 ✍天涯過客

雲彩生活

簡易食譜:甘筍豆腐奶白魚湯 ✍呂味

點點心靈

福從天降 ✍余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