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陣陣 ✐2017-10-01

論語析讀(四五)

“人而不仁,如禮何?”與“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石衡潭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3.3)

注釋

  如禮何?:禮有甚麼用?

“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包咸)
“蓋人者仁也,取仁於天,而仁也以博愛為本,故為善之長。有仁而後人道立,有仁而後文為生。苟人而不仁,則非人道。蓋禮者,仁之節;樂者,仁之和。不仁,則無其本,和節皆無所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雖陳筵席尊俎,衣冠揖讓,奏黃鐘大呂,弦歌干戚,而情不深者文不明,氣不盛者化不神,有其體式而無其精神,亦不足為禮樂也。”(康有為.論語注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禮記.禮器)
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禮記.仲尼燕居)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禮記.中庸)

對讀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摩太後書3:5)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哥林多前書13:1-3)

解析

  孔子強調仁與禮的合節合拍,仁是內在,禮是表顯。禮用來表達內在的仁。若失去了內在的仁,任何外在的禮都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孔子對當時所見情形的一種感慨,吐露了他的心聲。孔子注重仁是對的,儒家後來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仁與禮,知與行的脫節,最後甚至導致了偽善,出現了不少偽君子。當然,孔子對仁的來源還沒有真正的認識。他更多地從自然性的孝悌去認識仁,而沒有堅定地靠神(天)行仁。
  在提摩太後書3:5中,保羅指出某些人的外表看起來是虔誠的,他們也承認自己信奉基督教,但他們的行為卻與此不相稱。更為可怕的事,他們的內心沒有真正的改變,他們的生命裏沒有神的能力。現代中文譯本對這一節是這樣翻譯的:

“他們披着宗教的外衣,卻拒絕宗教的實質。這一類的人,你們要躲避他們。”

中文標準譯本是這樣:

“有敬神的外表,卻否定敬神的實質;這樣的人你要避開。”

今天也有一些人是這樣,儘管也按時參加教會活動,也禱告,也奉獻,但心思意念還是在別的方面,或者容易隨大流跟別人走,缺乏對神真正的敬虔與敬畏。從與神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The Greatest Salesman in the World)這種似是而非書籍的暢銷也可用看出不少信徒缺乏敬虔真理的知識。哥林多前書13:1-3同樣講到了外表與內心的關係。愛存在於人的內心,也通過行為表現出來。但人的行為有多種動機,不一定都出自愛。行為能夠顯露內心,也可以掩飾之。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0-1904)的小說帶閣樓的房子The House with the Mezzanine)中的主人公莉季婭,熱心於社會事務與慈善工作,可她卻由於自己的偏見而狠心地扼殺了妹妹任尼婭與年輕畫家之間的愛情。這說明她所做的或許出自內在的優越感,或許要博得眾人的稱讚,而並非是內心愛的表達與流露。真正由愛所發出的行為才能夠持之以恆,沁人肺腑,產生果效,傳之久遠。(下期續)

翼展萬里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點點心靈

基督徒的雙重屬性 ✍殷穎

藝文走廊

頌詩譯選:春天隨着冬天 ✍凌風 譯

寰宇古今

蓋世文之死與腦外科 ✍江顯楨

談天說地

基督徒的安老事工 ✍于中旻

寰宇古今

日光.飛瀑 ✍音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