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2015-06-01

我愛爸爸

寫於父親節

林向陽

 

  今年中國最火紅的賀歲節目“爸爸去哪兒?”,收視破紀錄,初計有2.43億人觀賞。而在台灣,去年初“台灣牧者國是論壇會議”決議連續十年推動的“好爸爸運動”,在其“好爸爸特會”中邀請了“父親團契”(Fellowship of Fathers Foundation)創辦人Gregory W. Slayton擔任講員,傳遞推動好爸爸的典範,以影響社會,造福家庭(註一)


Gregory W. Slayton

  Gregory W. Slayton曾參與谷歌(Google)等創新型企業,其成就非凡,橫跨財經,政治與教育界。 他成長於單親家庭,父親酗酒,拋妻棄兒,他幸得一個華人基督徒家庭領養,這位台灣爸爸,愛主愛人,視他如己出,還帶領他信靠耶穌基督。Slayton把他過人的成就歸功於這位愛主愛人的父親和家庭(註二)。由此可見,父親對兒女的成長及生命影響多深遠。
  談起父親,記得一位媽媽曾談起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脾氣溫和,是個好好先生,朝出晚歸,非常愛家及愛兒女。有一天,她的丈夫下班回家,這位太太如常在廚房弄晚餐,正忙得團團轉,突然被丈夫痛罵兒女的話嚇了一跳:“你們不認識我嗎?看見我辛苦工作回家,居然連一個招呼都沒有!如果我養的是一條狗,牠看見我回家也會搖搖尾巴來歡迎我的。”
  這位母親大不以為然地對我說:“想不到連這樣芝麻綠豆的小事,我先生都耿耿於懷。”筆者聽了,卻如當頭棒喝,那是一個父親呼救,不平的心聲!我們作妻兒的,豈不該要讓父親知道我們也愛他,感激他嗎?如何表達對父親的愛?容我略提如下:

(一)多讚賞,少批評

  我們常把配偶對家庭的貢獻看為理所當然。孩子是你生的,不該養嗎?很多人振振有詞。故此,我們只會批評指責,甚少感激讚賞,甚至還怪責對方沒有按照吩咐,做得更快更多更好。不是嗎?我們豈不是常聽見有的妻子如此數落丈夫:“叫你做點兒家務,比拔牙齒更辛苦!乾脆我自己來好了。”,“垃圾放在家裏臭了還沒有拿出去!”…,也常常拿他與別人比較:“某某甚麼家務都幹!我家老爺,飯來張口,甚麼家事都不做。”,“他除了自己那一行,其他甚麼都不懂,笨死了!”作丈夫的聽慣了諸多類似的奚落與評論,遲早會不辜負其太座所望,更像一個又笨又懶惰的父親。
  請別以為這些惡言,尖酸刻薄,挖苦,冷言冷語,抱怨能刺激對方發奮顧家和愛你。事實剛剛相反,它們祇能築起夫妻之間的隔膜,又傷害其父親的形像,是得不償失的下下策。其實,除了少數好吃懶做的父親外,大多數都願意盡力貢獻家庭,即使沒有立刻聽命而行,作妻子的要體諒先生的難處。
  其實,愛是需要流露的。就像創造天地的唯一真神耶和華,祂的大愛非但從來不向我們隱藏,祂還藉着宇宙萬物,歷代先知的宣告,神獨生愛子捨生代死,賜下聖靈等等不斷地提醒我們,向我們訴說祂的大愛。夫婦間的愛也當如此:當把你的愛與感激表達出來,要常說稱讚的話,尤其在兒女,姻親和朋友面前,不要吝惜當稱讚配偶的話語,稱讚會使你的婚姻與家庭更和睦美滿,也使你們的兒女更親愛他們的父親。
  有位聰明的妻子對其配偶幫忙作家務時,每次都口出恩言:“你那麼累還幫我拿垃圾(或其他家務),要不要先休息一下?”,“謝謝你,你對我真好。”請別少看這樣感激的話,你越由衷稱讚對方,對方越愛你,也越樂意為家庭努力,兒女也會學習你的捨己殷勤,自動幫忙家務,這豈不是我們願意的嗎?

(二)多參與,共同成長

  大多數的父親都是各有所長,各有興趣,有的喜歡修補家俱,有的喜歡弄院子或種菜,或戶外活動,如釣魚郊遊,照相等等。聰明的妻子要培養同樣的興趣,並鼓勵孩子一同參與,父親的活動日也是全家樂之時,這也是增進夫妻,親子感情的好時光。孩子長大了,都會津津樂道當年全家露營,或全家種花弄院子的趣事。有個鄰居,丈夫喜歡打高爾夫球,太太不喜歡曬太陽,寧願分道揚鑣,在家看電視或逛商店,結果婚姻被第三者所乘,家庭破裂,真是可惜。
  至於家務,請讓兒女參與分擔。這也是訓練孩子將來成為人妻或人夫的好機會。有的家長只要求兒女用功唸書,家務一概不用管,結果兒女上大學了,連煮個雞蛋也毫無頭緒。

(三)教導兒女表達愛與尊敬

  一位有智慧的母親,不但沒有抱怨丈夫不夠本事出色,反倒不時向孩子們提及父親工作辛勞,賺錢養家不容易,進而提及父親對他們的愛。故此,孩子從小學會了感激父親的辛勞養育之恩。每天傍晚,當筋疲力盡的父親踏進家門時,孩子們都興高采烈跑到門口歡迎:“爸爸回來了!”“歡迎!”孩子們高興地叫着,一個接過父親的公事包,一個拿着父親要換的拖鞋。作父親的,看見兒女的天真爛漫和愛意,拉着他們的小手,極度心滿意足:“回家真好!”由此可見,兒女越懂得感激父母的苦心與辛勞,越會孝順和敬愛他們。長大後,縱使有非凡的成就,也會依然以父母為榮。他們的家是一個愛的窩,是家庭成員的避風港,是重新得力和成長美好之處。

  看到這裏,可能你會說,家庭溫暖幸福,除了兒女要愛爸媽外,作父母的,豈不是也有該盡的本分嗎?
  是的,好父母特色很多,以下是其中數點:

(一)好父(母)愛惜配偶,保護自己的婚姻與家庭

  有人說得好:父親能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愛他們的母親,好父(母)必須先是個好丈夫(太太)。好父(母)立志遵守婚姻的承諾,無論貧窮富貴,疾病都不離不棄,明白外遇是導致婚姻破碎的主因。故此,他(她)謹慎自己,努力保護婚姻,絕不陷在婚外情的試探中;又潔身自愛,絕不沾染任何不良的嗜好(如賭博,醉酒,毒品,色情等等);他(她)體貼配偶的辛勞,愛護家人,行事為人端正,處處以身作則。

(二)好父母重情義,能愛屋及烏

  有的父(母)祇愛其配偶,卻限制配偶回饋對方的家庭。我的父親林文靄先生卻剛相反,除了對自己父母極度孝順外,對岳母一家也非常恭敬,當我們剛移民加國時,生活很困難,父親已五十歲,尚勤讀英文又打工。那年我外祖母病重,舅舅也因嚴重肺病留醫,全家祇靠舅母打雜工維生。父親知道後,沒等舅母開口求助就主動幫助他們,父親除上班外,還在工餘加班,每週末又與我兩個弟弟到工廠做清潔工,把錢省下來全數寄回香港幫助他們。後外祖母逝世,父親打多份工的薪金加起來剛好夠條件把舅舅一家七口全申請到加拿大,這也是神的恩典。而當年對我家有恩惠的人,父母念念不忘,每年寄錢寫信給他們,直到對方去世為止,而父母也從不望回報,還常說:“得人恩惠千年記,得人滴水湧泉報。”父母親忠厚,不忘舊,重情義,給我們留下很好的榜樣。

(三)好父母以身作則而施教

  好父母施教,要同一陣線;不偏心,只針對事,不針對人,不罵粗言穢語,不清算塵封錯事,也不在烈怒中施教,以免傷害兒女;要心平氣和,先讓兒女知道你施教的原因。也請記得“上樑不正下樑歪”,好父母必須要以身作則,才能使兒女口服心服,得管教的功效。你要孩子用功唸書嗎?你必須也是個事事勤奮的人。你要孩子孝順嗎?你必須孝敬你和你配偶的父母。你要孩子誠實嗎?你必須是個童叟不欺,光明正大的人。父母最好能按照聖經不變的真理施教,才不會因潮流,世俗的混亂而無所適從。

(四)好父母把時間投資在兒女身上

  好父母願意參與兒女的生活,如參觀他們的球賽,或當學校義工以鼓勵兒女;願意多與兒女交談,作他們的好朋友。最好能邀請兒女,單獨與他們吃飯談心,在談話時,請留心聆聽兒女的心聲,請盡量保持氣氛幽默美好,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不隨便論斷,要尊重兒女所見,即使你明明知道兒女判斷錯誤。若不是嚴重,無法挽救的錯誤,就把自己的意見提出來,讓兒女選擇遵行或不遵行,讓他經歷錯誤而學習。若關係兒女前途極大的事,如其交了吸毒,染有不良習慣,或品格卑劣的損友,父母就要陳明利害,但語氣依然要溫和,才能有說服力。並要切切地為兒女禱告,求主耶穌保守帶領。還有,預防勝於治療,父母平日可以藉着討論時事,諄諄善誘,去教導兒女分別益友和損友,以免後悔莫及。

(五)好父(母)親把生命中最好的給兒女

  生命中最好的並不是金錢或享受。因為這些都如雲煙,沒有永恆的價值。人生最好,最寶貴的是耶穌基督的救恩。因為聖經說:

“信子(耶穌基督)的人有永生;不信子(耶穌基督)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3:36)

故此,人若肯承認自己的罪,接受主耶穌的救恩,才能罪得赦免,得着永生的確據,並有聖靈居住在心裏,作人生隨時的幫助。
  記得我父親信主後,生命有了很大的改變,對真理非常追求,每天以靈修為樂,閱讀聖經無數次,並決心按照真理行事為人,又常執筆投稿導向雜誌。我父常鼓勵已信主的兒女多愛主,並不停地向我的大姊大哥傳福音。一年寒冬,我回多城看望父親,那天晚飯後,雖然天色漆黑,極度寒冷,年邁的父親卻吩咐我們與他冒着刺骨寒風外出,向我剛下班的大姊傳福音。臨行前還再三叮囑:“少說閑話,務要傳福音。”後來大姊終於信主了,父親高興得很,感恩不停。我最懷念我們姊弟與父親一起在教會敬拜神的時光(那時母親已經離世了),也一直最珍惜父親對我們的教導。
  不過,正如聖經所說:

“我們在你(神)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與我們的列祖一樣;我們在世的日子如影兒,不能長存。”(歷代志上29:25)

即使世間有更好的父母親,也會因生命的終結而離開我們,惟有天上的父神耶和華,能永遠地,無時無刻地與我們同在,祂的慈愛永遠長存,祂的信實直到萬代,祇要你肯認罪悔改,接受神子耶穌基督捨命代死的救恩。親愛的讀者,願你也能信靠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成為神的兒女。

註一,註二:網絡搜索

(同載於Truth Monthly 真理報 美東版165期)

翼展視窗闊 報取智域深

談天說地

信仰宗教與文學 ✍于中旻

談天說地

人權與政權 ✍于中旻

談天說地

儒家社會主義的理想 ✍亞谷

談天說地

金玉食糧議 ✍于中旻

藝文走廊

成功之道 ✍凌風

談天說地

整肅與煉淨 ✍于中旻

寰宇古今

從艾可思看黑人的歷程 ✍史述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嶺南之風 ✍郭端

捕光捉影

捕光捉影:紐西蘭印象 ✍郭端